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故乡那片令人无限眷恋的"原始风景"早已将"生态意识"镌刻在了迟子建精神世界的深处,使之成为她的一种情绪、一种信仰渗透在她的作品之中。其获鲁奖作品《雾月牛栏》就洋溢着生态意蕴,文本以"复魅"的自然力、无法悖逆的自然本能及宝坠这一残缺的自然人为架构,构建了一则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精神生态由失衡走向和谐共振的生态寓言。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8,(2):23-27
香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大陆文化生态中一直占据着特殊地位。以马克斯·韦伯的祛魅理论为指导,以《港囧》为例,分析其深层意识形态,揭示香港文化符号与内地关系的嬗变过程。电影通过重建内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对香港城市进行了"赋魅"书写;通过囧途中的教育和个人反思而去意识形态化,实现了对这一文化符号的"祛魅"书写与解构之旅。在此基础上,影片为大陆重新认识香港,重塑互相之间的文化价值关系进行了复魅书写,为现今两地关系的发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3.
自然的祛魅使活的神秘的自然变成死的机械的自然,自然的意义一个个地丧失了,人感到了孤独;本文以蒙山茶的生态和传说为例论述自然的复魅带来的生态美景,可见一定程度地恢复大自然的神奇性、神圣性和潜在的审美性,在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中,宇宙、大地、人类与存在处于无所束缚、交互融合与自由自在的和谐协调关系,人类由此能建造自己的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获得审美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的创作在当代作家中是卓尔不群的。她的那些富有地域色彩的小说充满自然与人性的美。给人以清新温情的阅读感受。和谐美是迟子建作品里主要的美学特征,她执着于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世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人性恶的怜悯是作家营造和谐的途径。迟子建的这种创作并没有脱离当今社会。她对当代社会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之后在作品中对真善美进行了挽留,为现代人提供了“诗意的栖居之地”.而充满地域风情的自然化育了作家超然宁静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文学写作的温情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的文学写作风格与其人生观、世界观紧密相联。迟子建信奉温情就是人类生活中的亮色。她相信人类本来是性善的,人与人、人与世界应和谐相处,她总是保持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她虽是从田园牧歌的大自然中化育出的文学精灵,但从边地居民生活、社会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她也体验和感受到太多的苦难、不幸和尴尬,体验愈是深,则愈是渴望和信奉温情。  相似文献   

6.
东北民俗文化是迟子建文学创作中难以分割的文化命脉。东北民俗文化的融入使迟子建的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东北特色和民族特征,同时也增强了她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纵深感。迟子建用三十余年的创作,塑造了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民间风俗世界,斑斓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她永葆创作活力的秘密所在。多重民俗叙述视角的选取可以看出迟子建的民族文化情结和叙事冲动。迟子建小说创作呈现出的民俗化倾向,直接体现出了她对东北这片土地的深切观照。  相似文献   

7.
李蕾 《文教资料》2012,(32):89-91
细读迟子建的小说,能读出两个不同而相互佐托完美地融契在一起的世界,一种是万物有灵的大自然和笼罩着神灵之光的人的生活,清新,灵性而神秘,氤氲着浪漫气息。另一种,则是普通人,更贴切说,是民间底层人们朴实、平淡、温暖,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世界。这两重世界的书写,既体现出迟子建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观念与个性,也展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的生活与生存的深切关怀和爱意。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以描写东北故乡著称,她笔下乡村世界所展露出的那一派宁静和谐的自然风光与温情朴质的人性风景,使她的创作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评论界也因此将她的创作认定为"证美"小说.本人却认为其创作在表现人性美人性善与田园牧歌景象的外在表象下充满了矛盾与困惑,并以其近作《疯人院的小磨盘》为例,分析了她的这种矛盾与困惑.由此,发现迟子建作为一位带有唯美倾向的审美主义者与现代人文知识分子这两重文化身份之间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刘楚 《文教资料》2009,(18):104-106
迟子建的文本中充满了死亡的书写.现实中经历的人生惨痛,使她站在一个心灵受创者的角度,去观照那些被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共同的体验中获得精神的认同.在人与"灵"之间、生与死之间,她的作品愈显深刻,反衬出生存的艰辛,也折射出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的小说《候鸟的勇敢》蕴含丰富的意味,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讲述冻土之上的冷暖人生,尤其是在人物塑造、社会风俗和语言上,展示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迟子建通过独特的生命书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写出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希望。《候鸟的勇敢》对于生命、自然、时代精神及价值都有深刻的思考,迟子建正视社会现实,将文学、自然与人类情怀相融合,呈现出了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1.
自然美、人性美和地域文化美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内核,她的笔建构起与人和自然的和谐,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充盈着爱和美的自然世界;她用她纯熟的叙事,温情地笔调和灵动的语言告诉人们人性的美犹如丝丝细雨,滋润着人类干枯、坚硬、冷漠的心灵;她用心去展现东北地域文化那份厚重博大、狂放自由和饱经沧桑的美。  相似文献   

12.
木器时代     
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迟子建是以"忧伤但不绝望"的诗意小说而著称的,自1986年发表成名作《北极村童话》以来,她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和骄人的创作业绩(曾三次荣获"鲁迅文学奖")。迟子建在小说高产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精品。她的散文朴素、温情、宁静、忧伤,弥漫着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气息,浸溶着家常、本色、安适的融融暖意。抒写童年(童年的人、事、景、情),是迟子建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些养育她的北方风物,那些在她生命中留下烙印的人,以及北方大地一些业已消失的事物和景象,均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古典的气质,是迟子建散文的一个美好品性。她的散文很怀旧,一座旧房屋,一段老街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条溪水,一座山峰,她都对之表现出特殊的情感。迟子建的散文叙述舒缓、平和、克制,却又不时闪现出智慧的光辉。她认为,"散文是心灵的述说。好的散文,应该像一棵大树,自由地生长,朴实的情感和真诚的土地紧密地相连"。迟子建常常会给作品起个美丽而充满生气的名字,让人赏心悦目。比如《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等。本期我们选用了她的《木器时代》,依然是童年视角,依然是迟子建式的忧伤,但我们的阅读依然会充满着一种舒心和快意。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位女性作家。《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小说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以及鄂温克族的特有神秘文化。对于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鄂温克族带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二是小说所表达出的仁爱的儒家思想;三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消逝的痛惜。  相似文献   

14.
摘编     
《今日教育》2011,(6):41-41
祛魅一般理解为曾经一贯信奉或被追捧的神圣的人、物、感情、信念等,神秘光环不再,沦为平常。作者认为,祛魅的世界造就了祛魅的教育,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务实,势力,追求有用与有效。祛魅的教育造就了祛魅的教师,过度世俗化的教师角色使教师崇高的身份充满了危机。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语境中,神秘文化是与科学技术相对立的一个语词.但是在古代自然科学没有细分化为学科的情况下,科学技术与神秘文化具有同源同质性.神秘文化不仅是科学技术产生的源泉,也是科学技术发挥效应和传播的途径.在当代人们借助科学技术肆无忌惮破坏自然地时候,科学技术有必要重返神秘文化之“魅”.  相似文献   

16.
自登上中国当代文坛以来,迟子建执着地书写着她熟稔的黑土故乡。绘画般的自然景观描写,饶有风味的奇风异俗叙述,满是人间烟火气息的人物刻画,释放出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迟子建在走进地域的同时又注意走出地域,根植于黑土地又超越黑土地,从而使地域观念与当代意识形成了统一,达到了地域意识与时代精神的同步共振。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作品《越过云层的晴朗》关于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切与尊重的动人的描写,并以其那固有的温情之光和悲悯情怀表现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更普泛的尊重,这是对人性的独特的理解,这种独特的理解使迟子建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轻灵、博大而又朴素的宁静之关。《越过云层的晴朗》展现了迟子建对“伤痕”的别一样书写。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直到今天,迟子建一直执著地抒写着她的故乡“北极村”那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她神奇的感觉,神奇的感觉又使其作品有一种神奇的氛围,从而构成了迟子建作品的一种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以来,迟子建一直以自己的风格与笔调述说着生活、人生、社会与人性中的美好与残酷,在作品中她一方面挖掘着世间的美好,给我们以温暖与美感;一方面也揭露着残酷与黑暗,书写着疼痛、关注着现实。她的《原野上的羊群》就表现了这种温情与悲戚。  相似文献   

20.
萧红、迟子建这两位东北女性作家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空语境中,但她们同样以深深扎根于东北大地的创作实践承传着萨满文化精神,"和而不同"地显现出独具风貌的地缘文化特色,可堪"对话":在创作视野上,她们共同关注万物有灵的黑土地,但萧红是"审丑"式的祛魅批判,迟子建则是审美式的附魅讴歌;在审美风格上,她们都展现出一种复归原始自然的野性悲壮的生命强力,但萧红世界洋溢着一种酒神式个体毁灭的痛楚快感,迟子建世界则充溢着一种纵情地编织迷人梦境的日神式光明;在文本叙事上,她们都运用双声话语进行表达,但萧红以女性眼光与智性眼光相结合去透视,而迟子建则将母性眼光和生态眼光融合一起去展望;在创作思维上,她们都无法摆脱缘自原始惧感思维的死亡情结,但萧红秉持着一种"向死而生"的佛家式苦难意识,迟子建则汲取了"生死齐一"的道家式超然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