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瑛 《父母必读》2021,(2):88-90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童年清单》这本书,同时不禁有些后悔,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什么我没有在自己孩子处于书中那个年龄段的时候,及时发现这个"锦囊"呢?但当我细细品味这本书的教育内涵后,这一丝后悔又马上被庆幸替代,庆幸我其实可以把书中的很多指引用于今后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个时刻,哪怕是在他们已为人父母之后.  相似文献   

2.
月是故乡明     
正在诗人的眼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孩子的眼中,"家乡那大片大片的稻子,一刻不停地拉着我的衣襟"。尤其是海外的华人学生,他们从小跟着父母离开祖国,去到异国他乡,乡愁在他们的心中是汉字,是奶奶,是一首首童谣,是长城、故宫、颐和园。  相似文献   

3.
<正>从懵懂学语开始,父母就常常教我:"我家住在安徽省砀山县××镇××村××队,父亲叫××,母亲叫××。"大人们这样教孩子是有用意的,据说是怕自家的孩子走失了或者被人拐走了,遇到好心人,能根据这些信息把孩子送回家。小时的我因为家庭住址记得牢,常常被大人们称赞为聪明。在大人们的夸奖声中,我的问题越来越多,常常问得父母和长辈们无言以对,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说:"你这孩子,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想知道答案,好好上学,书里面啥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成长需要多少爱与鼓励啊!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品。如果说这些精神营养与物质营养一样,不仅要充足、齐全,也应搭配合理、不可偏废,那么他们是不是也需要适度的批评与约束呢?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生平第一首诗。母亲读完这首小诗,大大地表扬了我一番。天啊,这首诗整个是一个天才的杰作。  相似文献   

5.
王跃 《家长》2003,(Z2)
每年表哥、表姐都会携家人从外地来津看望我母亲,每当母亲打开门的时候,他们都会像孩子一样拥入母亲怀中。这时的母亲会兴奋地涨红了脸,激动地用手捧着他们的头,嘴里呢喃着“快让我看看,看看你们变成什么样儿了”,言语之中就像关爱自己在外漂泊的孩子。祖父母去世早,父亲是由伯伯、姑姑带大的,故此母亲一向把伯伯、姑姑视为长辈,在赡养外祖母的同时,从不忘记照顾他们的生活。父母在家族中属“大知识分子”,生活条件也算“优越”。因而每年都抽出部分钱款资助生活较为拮据的伯伯、姑姑。大伯患有风湿病,记得父母为了给大伯买一件…  相似文献   

6.
袁月  徐敏 《小学生》2008,(5):29-29
《游子吟》这首诗很多人都知道,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的一字一词都蕴藏着母亲对远方孩子的爱,这首诗把母亲为即将要出门的儿子密缝衣服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写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一幅画面。  相似文献   

7.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经典之作,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此诗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天真、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个勤劳、圣洁、虔诚的母亲。通过母子游戏,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神圣母爱,以及孩子纯真的感恩之心。如何凸现这首诗的情感教育,笔者试从全诗的首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作三层解读。  相似文献   

8.
亲子间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与"关系"二字分不开。有的时候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太疏远了,于是孩子感受不到关爱;有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太紧密了,孩子会觉得失去了自我,会想要逃离。有的时候母亲与孩子太近了,父亲会失去在孩子成长中应有的位置,夫妻关系也会变得不太顺畅,等等。很多情况下,关系理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会变得和谐,孩子及家庭成长中的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言简意赅,一韵到底,回环往复;层层递进,字字铿锵,声声含情;花前月下,听山观海,流芳千古——古诗文,从历史的源头走来,携一身脱俗之气,一直走进我的内心。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古诗文的呢?我已经忘却了,只记得那个时候,我的身高才刚刚超过床沿。但是,模糊记忆中仍然清晰的,是我吟诵的第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个刚识字的孩子,固然还不懂得每一句诗的意思,却好像从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捕捉到了最初的美丽。感谢古诗文,让一个孩子从此在美的享受中长大。  相似文献   

10.
孩子在2002年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数理化三科获奖,2003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家庭教育来说,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家长们参考:一、从小就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现在的父母都比较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有一种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开发孩子的智力就是越早越好。所以不少家长在孩子两三岁就逼孩子认字背诗,背几首还不行,非得背几十首甚至上百首。我认为机械的背诗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没有多大益处,甚至还有可能制约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因为几岁小孩背诗,只能是死背,不可能理解。比如,孩子背得最多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06,(6)
近年来,我近距离地接触了不少中国家长,他们中有的已经将孩子送到国外,有的在徘徊观望,犹豫不决。到底要不要孩子出国留学,是困扰许多家长的一个难题。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正是心理、生理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特别需要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滋润。在这个人生的重要阶段,父母让孩子漂洋过海,远离祖国、母亲与家人,天各一方,饱受相思之苦,这样做值吗?我从许多家长那  相似文献   

12.
八九岁时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读后哭了起来:“巴迪,你真的写出了这么好、这么精彩的诗吗?”我既得意洋洋又腼腆羞涩,喃喃地说:“是的。”母亲赞不绝口,说这首诗简直有天才呢!我欣喜万分,问道:“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完成的诗作给他看。母亲说七点钟左右。那  相似文献   

13.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突出了母亲的爱子之心,也表达了儿子对伟大母爱的歌颂。是啊,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并抚育孩子成长,孩子理应尊敬爱戴父母。可现在不少孩于却对父母很冷漠,甚至轻视父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通过采访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父母身上。“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刘丽的父亲是位生意人,家里不缺钱,于是妈妈就成了全职太太。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从城市来到乡村,过着朴素的生活。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温暖的床、没有可口的饭菜……这些使我很不习惯。但是,我却热爱这里。因为这里有比我更艰难的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5.
慈母与严父     
我八、九岁时写了生平第一首诗。母亲读了这首小诗,惊喜地说:“巴德儿,这么美的诗真是你写的吗?”无比的自豪却又有些羞答答的,我结结巴巴地说真是我写的。于是母亲对我赞不绝口。瞧,这首诗称得上是天才之作。我喜不自禁。“父亲什么时候回来?”我问。我急不可耐地要向父亲显示我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正"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当我在第四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大会的宣传屏幕上再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跟第一次读到时同样觉得震撼,感慨万千。儿童的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一个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靠父母的教育,但父母全身心的关注一定会教育好一个孩子吗?我认识一个家庭,父亲在外工作挣钱养家,母亲在家带孩子。这位母亲把所有的时  相似文献   

17.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他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地再次拥抱了我。“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7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相似文献   

18.
【题记】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孤独地留下,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这个被称为"草样年华"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如何在没有父母温暖的呵护双翼下生活和学习的?在广昌二小,也有着这样一个孤单的群体,这些缺失父母温暖的孩子们在学校和老师的关爱下,快乐地成长着,他们变得不再孤独。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广昌二小,走进这些留守儿童中间去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19.
为学生鼓掌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给妈妈洗脚.孩子们的经历大致相同.唯有一个学生说,当他端着水走到母亲面前时.母亲问:做什么?他说:洗脚.母亲说:你这么大了还要我给你洗脚?我累了.他说:不是,是给您洗脚.全班哄堂大笑.其实,父母、老师很多时候都没意识到孩子懂事了,长大了,以致忽略了他们的进步,不但不能及时地给他们掌声与赞扬,反而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伤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20.
最近,论坛上一篇中学生作文引出了"咆哮爸"这个概念。孩子在文章中写道:"父亲爱咆哮,母亲爱尖叫,他们总是不断对我发动进攻,目的只有一个:让我学习。"而不少家长跟帖表示:这是时下十分流行的"咆哮"式教育,甚至还有家长组成"咆哮爸"联盟,因为他们信奉教子原则:不骂不成才,不打不成长,咆哮是一种严格的爱。在我们周围,经常能看见咆哮的父母:孩子不做作业,父母严令"还不赶快回房间";孩子不愿意上补习班,家长便说"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