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笔者供职于一家以工业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报纸,按说作为我们的媒体应以多上工业报道题材的文章为己任,是分内事,但我们毕竟又工作和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市场经济的“大熔炉”锤炼着我们的意志,“烧烤”着我们的灵魂,高尚与庸俗把我们浸淫得复杂和现实,复杂得让我们失去方向,现实得我们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或理想。可悲的是连我们这个号称端工业饭碗、吃企业饭的媒体,在其版面上都“难觅”工业报道方面的文章时,还能责怪其他媒体是否“本分”?笔者到基层走得多,下企业采访得多,知道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想法,懂得工业报道的重要性。但笔者毕竟人微言轻,没有资格“掷”重话,就是“掷”了,也没人听,在所谓的“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笔者最多只能提出矛盾,进而作一些肤浅的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档案利用工作的关键在于做深做细做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有过“利用为纲”等诸多的反复讨论,档案利用工作不断发展,但是利用工作的发展仍然与其在档案工作中的地位不相适应,与社会公益需求不能对应。笔以为其原因主要是说得多、做得少;在做的当中,“自我感觉”多、实际考虑便于人民群众利用少。  相似文献   

3.
我赞赏“悦读”这个理念,它可以理解为“快乐悦读”。无声的“阅”和有声的“读”,涵盖着快读、略读和精读,并具有“推究事物意义”的含义,二者合成一词,意味着“阅读”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和加工信息的精神劳动。古人有青灯黄卷,悬梁刺股等“苦读”故事,如今阅读条件好多了,有识之士把同音的“阅”字换成“悦”字,意在营造读者的良好心境,使阅读活动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使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怀,其内涵确实深厚得多,高雅得多。  相似文献   

4.
笔者平时酷爱“涂涂抹抹”,也 常有“豆腐块”、“萝卜条”之类的小 东西见于各类报刊,熟悉我的人们 总是问:“你的上稿率高啊,你是怎 么写的呀?” 其实,怎样写好稿,如何投稿, 名家们都已讲得很多很好了。在此 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用心去做并 且锲而不舍才会有结果。写稿也如此,要全身心去投入,真情实感是天然的资源,正如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多读书,充分吸收各种有益的“营养”,“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书读多了,心中装有一定的东西,写起稿来才会得心应手。要多…  相似文献   

5.
按说明星与药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无非就是有钱能吃点进口药罢了。但现在情况有了变化,他们不一定吃药,却大做其“卖药”的营生了,一天到晚在指导人家吃药,仿佛是医药专家似的。比如感冒发烧要吃什么药品,“得了骨质疏松症”又要吃什么药,等等等等,喋喋不休,很是烦人,所以有必要论说一番。明星吃药,如果吃得多,也许能吃出一点门道,古话说“久病成良医”。然而明星并不特别多病,一般没有这个锻炼机会,是很难成为良医的。即使吃得比较多,悟出的“门道”也仅是“一点”而已,未必就有了坐堂开药的资格。何况,生病的明星不…  相似文献   

6.
报载:前一段十分走红的“点子大王”何阳最近又成为热点人物,媒体纷纷报道:何阳行骗失手,受到法律追究一跑了之。不少人至此才猛醒,原来有些所谓的“点子大王”,很可能只是包装得很高明的骗子而已。在中国市场缺少人才、缺少谋略的情况下,他们应运而生,依靠三寸不烂之舌,为自己换得名声与财富。文章还指出:“,点子大王”一类的人物如今还有不少,而且风头正劲,其中牛皮吹得最大的可能要数何阳。似乎他有“点金术”,那么由他来出点子,多搞活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该有多好。可惜他似乎对个体户、乡镇企业、集体小厂感兴趣。他为何…  相似文献   

7.
明俊 《今传媒》2005,(5):37-37
如果没有了广告,可能这个社会就很不正常。古代有“王婆卖瓜”,今天有“广告创意”,不用当王婆说得口干舌燥了。但每天就要接触那么多“创意”,实在有些疲劳,厌倦的情绪不断地出现。这厌倦更多地集中在一个“裸”字上。  相似文献   

8.
做事似水     
张保振  小闫 《出版参考》2007,(9):M0002-M0002
人生在世,就要做事。如何做事?古代先贤多有论述。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要严肃,要认真。荀子呼吁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庄子提倡做事要“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朱熹则要求“万事须有精神方做得”,等等。这真是智者见智,使人受益匪浅。结合古贤的看法,也有一得,就是做事要似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棋语     
业余好下棋,多是网上对弈,证于这纷扰尘俗,聊学纸上谈兵。也就来乱弹一顿人生琵琶。以解枯坐之闷,以舒劳苦之心,印围棋又名“手谈”,“谈”得多了,也就来乱弹一顿人生琵琶。  相似文献   

10.
作者原稿标题: 主标题——“上海饮食业适应多层次消费”副题——“钱少图个饱钱多吃得好中西餐宴席小吃任君挑”编辑修改后大样上的标题: 肩(眉)题——“上海饮食业”王标题——“适应多层次消费”副题——“钱少图个饱钱多吃得好中西餐宴席小吃任君挑”经过编辑再次修改见报标题: 肩(眉)题——“在浦江两岸吃饭,钱少图个饱,钱多吃得好,中西餐宴席  相似文献   

11.
《新闻爱好者》是爱好新闻者的读物,而“通讯员园地”正好是业余通讯员畅所欲言的场所。虽然“通讯员园地”页面不多,篇幅有限,但栏中文章说得实实在在,道得真真切切。从中,我受益匪浅。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肺腑之言:千好万好不如“通讯员园地”栏目好,这栏那栏不如“通讯员园地”专栏。当然,“通讯员园地”并非十全十美。笔者还想给“通讯员园地”提一些建议:一、应增加页面,扩大该栏目的容量,为广大通讯员抒发情感创造更广阔的天地。其次,“通讯员园地”中的子栏,也不够全面,应该增添“通讯员论坛”、“小传”、“辨词”、“拆…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历来多以为是因根据“论”的“论纂”之意。但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借用“右文说”的观点来考察这一问题,即凡从“仑”得声的字多与“条理”、“规则”这一涵义有关;而《论语》之“论”之所以应该读为平声,则又是一种破读。故而,“论语”就是“伦语”,也就是一本阐发人生伦理规则的图书。  相似文献   

13.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4.
现在,民间电视机构越来越多,它们中的一些已经很引人注目,比如制作《娱乐现场》的“光线”,制作《欢乐总动员》的“欢乐传媒”。事实上,大多数人是通过《娱乐现场》《欢乐总动员》认识“光线”,认识“欢乐传媒”的。等到跳过这些运作得很成功的品牌栏目,将  相似文献   

15.
说“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见关于“耻”的论述,“耻”的作用被说得很重。所以有人说,对“耻育”的重视,是传统文化思想中一项有特色的内容。 “耻”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人之所以知“耻”,从心理学上说,是因为人在“婴儿期”(1一3岁)的末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或者叫“主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技术传播时代的舆情预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毕竟 《新闻记者》2006,(4):29-31
“小道消息”本来就传播得快,在这个信息时代,手机和互联网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个人通讯工具.“小道消息”更是插上了翅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密度更大。对舆情起着更大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7.
李胜财 《军事记者》2011,(11):71-71
不久前.笔者在某报读到一文《高收视率“敲门”得益于“接地气”》。这是讲电视节目的。而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觉得若想写出好新闻,也得多“接地气”。 “接地气”一词,从字面上解读就是接地中之气,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在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能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18.
浦东的白领大都不知道蔡嘎亮,但有趣的是,几乎每一个上海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他,事实上光是提到这个名字,他们就已经笑得不行了:“嘎亮啊,知道知道,他名气大得很呐。”“了不得,陈冲都来看他演出哩。”关于蔡嘎亮,的哥师傅们形容得多夸张的都有,在一些人口中,他甚至成了黑白通吃的黑老大。  相似文献   

19.
初识何亮亮是在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中,每天半小时将社会热点、国际问题、两岸形势等“非常男人化的话题”说得有趣又有深度。如今,每周一晚上,全新新闻评论节目《时事亮亮点》,更将其个人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从2001年第一次在凤凰卫视开讲时事至今,这个曾当过知青、进过工厂、拿了硕士、做过研究的五十多岁男人。在经历了6年的“触电”生涯后,如今已成了一位“明星评论员”。  相似文献   

20.
说到“炒”新闻。报纸、电视已经运用得很娴熟,其实广播更应该作好这篇章。这篇章作好了。不但可以弥补广播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树立电台的良好形象。什么是“炒”新闻呢?我认为。所谓的“炒”新闻,就是多家媒体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当然,对广播而言。还有一条:增加新闻的播出次数。那么。广播怎样才能把新闻“炒”得新鲜热辣、有声有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