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温暖的热线     
听说《小学生之友》10岁了,作为她多年的朋友,心里真是高兴。承蒙编辑朋友的信任,我从1995年开始在这本刊物上开设过一个专栏:“大伟热线”,持续了二三年。热线开出以后,我经常能收到由编辑部寄来的小读者的来信,他们会向我提出好多各式各样的问题。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我,又多了一条与小读者沟通的渠道,我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当今的孩子们在想些什么,这对于我的创作来说,无疑是如鱼得水。灯下,我兴致勃勃地打开前几年的作品剪报集,津津有味地读起那一篇篇与孩子们沟通的文章,其中有“备一本《成就本》”“如何集中注意力…  相似文献   

2.
<正>“几把刷子”有个典故。我国古代文人把“笔墨纸砚”看作“文房四宝”,尤其是毛笔,更是宝中之宝。一次,一位文人挽起衣袖,提起毛笔写了一副龙飞凤舞的字,还创作出一篇惊艳天下的宏文。当其他文人雅士称赞他的文章写得精妙、书法自成一家时,他就自谦有“几把刷子”,别无其他。于是“几把刷子”最终成了本领和能力的代名词。由“几把刷子”我想到了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第一,听能得要领听,是一种接受口头语言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我在指导学生写“材料作文”时,致力给学生习作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我按“提供材料”“创设情景”“确定发散点”“大胆创作”这几个环节,进行系列化训练,引导学生巧用提供的材料,写出了一篇篇立意切题、言词优美、生动细腻的佳作,真正体现了“我笔写我心”,达到了使学生“想写、会写、乐写”的创作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金谷之会”曾是影响极大的盛事。但在历史尘埃中已尘封千余年之久。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个案。考察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发现,与邺下集团的西园之会相比,金谷之会可说是我国第一次真正的文人聚会与集体创作活动。与建安年间曹氏的文学观念相较,石崇的文学思想首次体现了文人意识与纯文学创作观念的觉醒,突破了传统的三不朽藩篱。再从“二十四友”的创作实绩看,它对西晋文学的繁荣功不可设,对后代文人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汉代上层文人歌诗的创作以王室成员为主,他们以楚地特有的声乐系统“楚声”来创作歌诗,形成其特有的悲情特征;平民文人歌诗创作,与上层文人歌诗的悲情主调相一致,然而它将《诗三百》单纯的、尚与诗章的特定场景和情感主题有所游离的“兴”,转化为与抒情主体的行为、心理感受相联的某种景观,从而使情感的抒发又有了一个特定的、感性化的空间.但汉代文人歌诗远不如民间歌诗兴盛,究其原因,不仅有其楚声音乐系统的先天不足,而且还与汉代重经、赋的经国方略有关,从而导致文人歌诗创作难以成为普遍行为.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五篇写景抒情散文,都运用了中国文人惯用的“缘情入景”写法。“缘情入景”作为一种开篇写作手法,暴露出“走进自然”是创作者强烈的内在需求和主观的创作动机;激发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作者的强烈共情。中国文人用“缘情入景”炼化人生体验,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传统:它既能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追求中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也能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情趣中的日常又非日常情结。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期以来,李镇西这个名字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等一篇篇好的演讲稿。时常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眼前回放。“做最好的老师。”李老师如是说。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为;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生活,也是辉煌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在我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跟一篇好的文章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根据这一观点,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和一篇好文章之间,当然具有某种相似性。简单地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如同一篇好文章。什么样的文章可以看作是一篇好文章?根据史上“桐城派”的说法,就是八个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好的语文课除要做到“教之有物,教之有序”之外,我还要加一句,即要做到“教之有趣”。  相似文献   

9.
案头上有一篇署名南京金陵中学李惠娟的教师写来的一篇教师故事:(《长大了,我就成了你》。我想研究一下这位“普通”的教师,当我漫不经心地在网上搜寻“金陵李惠娟”,却意外地在金陵中学往届毕业生自发创作的“给可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网页上看到了许多有关她的评论:  相似文献   

10.
民间词无格律,格律是文人词特有的,是文人为应歌而采用的技术性手段。而格律的形成,又与文人“依调填词”中“调”的本位转移关系密切。文人开始作词时乃是依一定“曲调”填词的,而当广大文人参与歌词创作后,他们对歌词原生性音乐无法把握,又要求合乐可歌,故根据自己熟悉的、信赖的词体平仄“字调”填词。当这种按平仄字调填词成为文人歌词创作的主要手段时,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词体格律的定型,词体实现了完型化。  相似文献   

11.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强调某种思想情绪,有意识地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但不是任何重复都能达到这种修辞效果的。有人作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假设有人这样写:“在我的文具盒中有两支笔,一支是铅笔,还有一支也是铅笔。”这种重复是毫无意义的。而同样形式的句子,出现在鲁  相似文献   

12.
写生疏的、不了解的人,必须通过访问、介绍、观察等途径,先熟悉起来再写,即所谓“生题熟写”,这个道理十分简单。而何以“熟题”却要“生写”呢?还得从一篇作文说起。前不久,一位五年级老师捧着一叠作文簿,对我说:“你看你看,连这样的题目都写不具体!”我翻开一看,写的是《我的妈妈》,可谓最熟悉的题树、最了解的人了。可看看正文,果然不佳。在我所翻阅的十几篇作文中,除了“大同小异”的外貌描写外,大都是一些概括性的叙述,诸如“我妈妈可忙啦,家里的活儿都是她干  相似文献   

13.
《伐檀》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各地分析的文章颇多,基本上大同小异。这里,我想就“河水清且涟”“清且直”,“清且沦”等句子提出管见,请同志们指正。我见到的一些分析文章,都说“河水清且涟”等句是指河水清清,波澜荡漾,这自然景物的美好,与奴隶们内心的痛楚形成鲜明的对照。还说《伐檀》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与结构跟第一章大体相同,因为《伐檀》符合民歌的表现形式:它反复吟唱,一唱三赞。当然,第二章和第三章也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感情的加深——这种分析,有道理。但因为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反复吟唱之后,我对上述分析不满意起来。我觉得,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喜欢玩味的,我现在借这个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  相似文献   

15.
茅盾不止一次地这样评述自己的历史小说:“形象化非常不够,是一篇概念化的东西,我一直不喜欢它”,“总的来说不很成功”。作者的自评往往带有权威性。或许出于这一缘故,茅盾的历史小说向来为人所冷落,不仅专论甚少,就是一些有影响的文学史也多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诚然,茅盾为数不多的历史小说和他那些其它脍炙人口的小说比较起来,不免暗然失色,然而,当我们把这几篇“不很成功”、“概念化”的东西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置于茅盾创作系统的座标点上,进行纵横比较时,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历史小说不仅是他创作航程中的一块鲜亮的路标,而且以它若干新的创作特色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16.
“借酒抒情”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李清照的部分作品也显露出了这一特点。本文具体地分三个阶段对易安词加以阐释 ,从中看出酒文化在文人生活、创作中的渗透与体现  相似文献   

17.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蓬草是历代诗词文赋中的重要意象,历代文人在选取这一意象进行创作时,有着千姿百态的心绪.“飞蓬”“转蓬”“孤蓬”“蓬心”……这些意象名词的构造无不显示出文人对“蓬”的青睐与感怀.因此蓬草意象的嬗递研究成为历代文人风气研究的一个缩影,从整个文学壁垒之一隅管窥时代文学脉络的思路,也恰如其分地附和了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学研究新动向.  相似文献   

19.
含蓄美是中国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人们常说的画外之画,弦外之音就是指艺术作品中蕴藏的这种含蓄美。朱自清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正是努力追求这种含蓄美。《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作者却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文中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通过送行,买桔子等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的。而“我”对父亲的爱却是通过父亲“背影”的重复出现而不断升华的,写得曲折顿挫,十分含蓄。本来《背影》的创作冲动来源于父亲对“我”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