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为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重点抓了差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工作。我的主要作法是: 一、坚持正面鼓励,激发作文兴趣首先,作文课上,我鼓励差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大胆发言,给他们提供在小组及全班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比如,《小学作文》中每次训练均包括内容、要求、提示、范文及练习。其中的“范文”,我让差生去读,随后让差生谈自己的体会。其中的“练习”,我在指导课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平时给学生的作文评分,与其“客观”、“公正”,不如注重实效。相信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认可这么一个事实:学生对教师批改过的作文,真正感兴趣的不是那些眉批、尾批、红杠杠,而是分数;而真正对作文感兴趣又踊跃交作文的是那些作文分数高的学生。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我所教的甲班和乙班暗中选定了10名学生,其中5位是平时作文的佼佼者,5位是平时作文的特差生,我对佼佼者的作文评分态度苛刻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只要被我抓住一条“辫子”,就打低分,或不及格;对特差生的作文评分态度则十分…  相似文献   

3.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们学习的愿望就会消失,因为实际上劳动本身也不存在了。”“差生”作文同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也迫切希望尝到习作的甜头,体验习作劳动获取胜利的欢乐。作文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对待“差生”的作文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更不能当头棒喝“杀心火”,而是要精审细度,善于捕捉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诱发习作火花,加温助燃。具体做法有如下三点: 一、点滴诱发讲评“差生”作文我一般不作优劣权衡,而是致力于劣中选  相似文献   

5.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观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亮点。他从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出发,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天赋尚未发掘”和“学习有困难的”三种类型,要求教师要善于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和“隐性天赋”,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差生”转变。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对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精神有借鉴、参考价值。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7.
“作文难,作文难,写起作文心就烦”,这成了差生写作文时的口头禅。怎样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摆在全体语文教师面前当务之急的事。对此,笔者谈些粗浅看法。 激发兴趣。差生对作文都存在一种恐惧感,一见作文两眉紧锁,死咬笔杆,仍无从下笔,穷于应付,写出来的文章寥寥数句,干巴得像个“豆腐块”,自然免不了被称为“豆腐作家”。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作负担,因此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任务就是如何激发差生的写作兴趣。首先,应当消除差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告诉他们:作文就是写话,没有话就没有文。大家都不是哑巴,都有一张会说话的嘴,所以不但有话说,而且还会有很漂亮的文章。只要  相似文献   

8.
(一)在作文教学园地里,批改是一块误区。有的教师“十目一行”,精批细改。对优生的作文“移藤动叶”,勾来画去;对差生的作文则“伐干削枝”,大事删改。这样的批改,乍一看,“山花烂漫”,满纸通红;细一读,“五里雾中”,不得要旨。这种“小  相似文献   

9.
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所谓的“差生”。“差生”包括知识方面的“差生”和品德方面的“差生”。究其产生原因,不外乎学生自身素质缺陷及教育关注的偏差两个原因。如何使这些学生尽快摘掉“差生”这顶帽子,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健康成长,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科学地“转差”。一、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其上进心和自信心人各方面智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欠缺的方面。所以学生某一方面差并不能说明他各方面都差,他一定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就要挖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物理教学中的“差生”问题作了探讨,分析了“差生”的特征和形成“差生”的原因,提出了从教与学两方面转变“差生”的途径,努力使他们克服物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发挥自己的智慧,取得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话题作文”近几年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给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写作才能的广阔空间。为作文教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经过几年的实战检验。其弱化文体意识。助长投机取巧的负面效应巳明显暴露出来。本文旨在引起同行量视。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存利避害。  相似文献   

12.
学生作文的“创伤记忆”指学生作文的“失语” ,即学生作文中虚假、拔高的主题 ,枯涩的表达 ,而没有生命直白的流露。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作文教学 ,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中 ,本身缺乏“大我”抒发的社会环境 ,那他们的“小我”表达如何才能寻找到合法存在的空间呢 ?  相似文献   

13.
写作的“格”乃写文章的共同规律、技法、技巧。作文微格训练就是帮助学生弄清作文的“格” ,有路可寻地一步一步地入格。入格才能达到合格 ,合格了才可能有破格的成就和出格的成长。作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微格训练 ,可以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按照一定的“格”来写文章。这不仅体现了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实际问题。本文从中小学作文常见的“格”、作文微格训练操作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主阅读是实现作文语言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着重探讨了自主阅读落实的三个步骤:问卷调查、教给方法和阶段反馈,提出了作文语言个性化的两个阶段:针对语言个性化明确提出"突破平庸,写出个性"要求;反复品尝最有力度的语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紧紧抓住其表达技艺,并让学生尝试"移植"到自己的写作语言中来。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 ,用以指导中学作文训练的一些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严重阻碍着作文训练水平的提高。其中两个理论值得反思 ,即“记叙文的内容是否必须真实 ,不能虚构”和“训练顺序是否先记叙后议论”。记叙文既可以取材于真人真事 ,也可以取材于想象虚构的“假人假事” ;记叙文允许虚构 ,可以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作文时“没有写的”的普遍苦恼。在表达的训练顺序上 ,不应该先叙述后议论 ,几种表达方法可同步交叉进行 ,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受风水文化背景影响的山水画家多少会有这样的潜意识:在经营位置中寻找最吉祥的表达,这样看来,布局章法中的“龙脉”也许是他们注定的选择。本文遵循从黄公望到董其昌再到王原祁的谱系脉络,在对三者作品的排序、比对中,寻找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轨迹,并认为中国古代画论中“龙脉”说的提出,是王原祁时代对布局章法的总结,此词在这一时期与风水的关联淡化了、减弱了,更多的指向绘画作品中的气势及整体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寻找最佳章法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作文教学脱离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的原则,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本文对中外生活作文进行分析,并依据"生活作文"的方法,提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观察、积累习惯的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云南华文学院的105名汉语水平为中级的泰国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的写作策略使用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写作策略各维度的具体策略中,写作前,使用的最多的策略是“再看一遍题目”,使用的最少的策略是“限时”。写作过程中,使用的最多的策略是“查字典”,使用的最少的策略是“要求自己一直写,不停下来,直到完成习作”。完成习作后,使用的最多的策略是“认真看批语,修改习作”,使用的最少的策略是“不看作文,直接交给老师”。  相似文献   

19.
英语写作教学评改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英语写作评改方法得当,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传统写作教学的评改方法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很不明显。本文对过程教学法的“反馈评改”进行分析,认为“反馈评改”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林英  周玉梅 《海外英语》2012,(5):143-146
通过17份中医药说明书汉英翻译的错误研究分析了目前中医药说明书汉英翻译中的主要问题,探讨以目的论三大法则为理论的中医药说明书汉英翻译的标准,并针对中医药说明书汉英翻译中容易出错的"药品名称"、"成份"、"性状"和"功能主治"四部分提出了具体的汉英翻译策略,推动我国传统医学在国际传播和实现中医药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