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琮  张冠文 《今传媒》2009,(7):25-27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网络交往行为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备受关注,从2001年的微软女员工被人肉搜索,到2008年的人肉搜索第一案"王菲案"结案,人肉搜索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单纯的解答知识性问题到如今的参与现实事件的讨论和追踪,可以说,人肉搜索这种网络交往行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锐 《新闻记者》2008,(9):87-89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几起事件,如"辽宁女事件"、"重庆女生事件"和"范晓华事件"等,使"人肉搜索"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我对互联网"人肉搜索"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引发"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当事人姜岩的"死亡博客"在网上激起了网友对其丈夫王菲的公愤,网友对王菲展开"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在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同时也侵害了王菲的隐私权和其他正当权益.因此,如何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约束不当言论和行为,让"人肉搜索"能够通过互联网健康、规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无疑是当下网络最炙手可热的名词。目前,由人肉搜索代言的"公共批评"与"网络暴力"争论不休。本文试图分析其"公共批评"的成效及"网络暴力"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引导"人肉搜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锐 《军事记者》2008,(11):53-54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自2001年猫扑网发生"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已经发展了10年。在这段时间里,"人肉搜索"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工具,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和信息共享的作用。但同时,其负面效益也是越发凸显出来。"人肉搜索"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害日益严重,形成"网络暴力",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声音认为,应该完全禁止"人肉搜索",杜绝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本文则试图从法理角度为"人肉搜索"澄清,证明其在实践上的合法性,并在"人肉搜索"和"保护隐私"之中找到折衷的出路。一方面可让网民继续利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尽最大可能保护公民的隐私。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是近期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本文将就"人肉搜索"产生和火热的发展从网络、社会、法律、网民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人内搜索"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凭借网络社交平台,通过"人问人、人找人、人挖人、人查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方式获得结果的信息检索方式.要实现人肉搜索须具备以下条件:借助"名站效应"及网站管理者的帮助;所提问题带有一定的社会敏感性;"赏金猎人"之间要有合作精神,并需要专业的分析技术.人肉搜索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网民的多方参与,以及政府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0.
杨树 《新闻知识》2012,(5):88-89,76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现象,在发挥弘扬社会道德、舆论监督、协助侦破案件等正面功能的同时,也时常伴随着侵犯公民个人权利、损害政府公信力等负面影响的出现。刑法诽谤罪可以有效地规范"人肉搜索"行为,防止"人肉搜索"为网络暴力所利用。文章由"人肉搜索"司法第一案引申思考,详细分析了诽谤罪的法律构成,并对"人肉搜索"中各主体的诽谤罪责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体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发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对于人肉搜索应该不断进行规范和引导,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加强网络立法,依法治网,提高网民媒介素养,从而使人肉搜索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黎明 《新闻传播》2009,(8):106-106
近年来,“人肉搜索”日益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本文从“人肉搜索”事件出发.梳理引发“人肉搜索”的主要公众议题,由此分析“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是近些年来引起普遍热议的一种互联网新现象,它是试图通过网络来影响现实社会的一种搜索方式,“人肉搜索”由于它搜索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它的弊端引发了一些社会失范行为,引起了人们的误解和恐慌.本文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人肉搜索”现象,通过对“人肉搜索”的起源、含义、类型进行探讨,充分研究“人肉搜索”的社会效果及其合理性,旨在揭示“人肉搜索”的弊端,并对其规范方式进行思考,从而希望推动网络“人肉搜索”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肉搜索"让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加真实化,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其通常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人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隐私权等诸多法律问题。但目前我国对"人肉搜索"还没有明确的立法,对其加以理性的法律约束与道德考量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人肉搜索"引发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因特网的一个新事物,"人肉搜索"可以调动网民积极参与搜索与共享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在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也有可能因为侵犯隐私权、造谣、诽谤等给当事人造成严重干扰.从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的角度对网民使用"人肉搜索"的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是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介绍具体"人肉搜索"事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了"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化的成因并提出预防网络暴力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试从网民心理角度论“人肉搜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网络社区“人肉搜索”登场以来,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领域,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信息传播的奇迹。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是一种人际传播,不仅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信息传播,更是网络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对于这一现象,学界更多地是从法学的角度对“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人肉搜索与网站法律责任”以及“人内搜索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加以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网民的心理角度对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搜集并分析2014年上海地铁"咸猪手"事件的媒体报道,尝试探讨"人肉搜索"见诸传统纸媒以及网络媒体时的新闻法规与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媒体应当如何规范地处理"人肉搜索"内容。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的传播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早年的互联网上的这句名言如今随着"人肉搜索"在超过2亿中国互联网网民中飞速发展.也许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人肉搜索"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