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父亲整天工作”,14岁的凯思说,“他早上7点离家,要到晚上7点才回来。那时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于是他便自己一个人吃,而且往往是坐在电视机前面吃。他甚至周末也到办公室去。”许多儿童认为,他们的父母把事业上的成就看得比父亲或母亲的职责更重要。一个高中二年级学生说:“人人都说我妈了不起,聪明能干,又有名气。她有时间到处旅行讲演,却没有时间陪我。”儿童也不喜欢父母在家里的时候老是工作。他们想跟父亲或母亲玩,但是办不到,因为他们不许打扰父亲或母亲。听听孩子们转述他们父母所说  相似文献   

2.
    
每天傍晚,我放学回家,就边写作业边等父母回来. 好不容易等到母亲回来了,还来不及和她说上两句话,她就“投身”厨房,为我们张罗起晚餐来.一会儿工夫,母亲不仅把饭菜做好,连碗筷也摆好了,而这时,父亲也就推门而入了. 餐桌上,父母聊着各自的工作,偶尔问我一下在学校的情况,所以大多时候我都是默默地吃着饭.吃过饭,父母收拾一下厨房,就回卧室了,而我也回到房间继续写作业. 我的房间和父母的房间是相邻的,中间只隔着一堵墙.  相似文献   

3.
那天我看电视,父亲坐在旁边,看着看着就聊起了天。聊了一会儿,话不投机。父亲说:“我死都不愿意让你看电视。”或许是人们常说的逆反心理吧,我说出了一句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话:“那你就去死吧!”话一出口,我顿觉不妥。父亲半晌无语,我偷偷地瞟了父亲一眼,居然看见父亲在流泪。我再也不敢看了,把头埋得更深。母亲这时来打圆场:“孩子说着玩的,来,吃饭了。”我后悔死了,那是我说的话吗?我不是自认为是一个孝子吗?我没法回答,感觉只有沉默和时间能掩埋这一切。又有一次,母亲做了我爱吃的菜。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发现母亲也正在吃,脸色顿时暗了…  相似文献   

4.
父亲是个异常温厚的人。记忆中他对任何人都是恭敬有礼的。母亲急躁冲动,时常耍着她的刁蛮,而父亲却从来是一言不发地陪笑。那时我未满十岁,每天听班里的同学夸耀自己的父亲如何了得,小小的脑子里便固执地给父亲定下一个懦弱的形象。我的任性与母亲一脉相承,幼时变着法子向父亲要吃的,得不到就高声大哭。父亲也不恼火,每次他都会耐心地哄着我,想出一个个新戏法,把我的注意力从吃上引开去。有一天和父亲去逛街,他指着街上一家铺子说:“那是我学生开的。”父亲做过几年教师,语气中藏着几分自得,我故意打击他:“你的学生个个比你有钱。”他不愠…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胃     
父亲把一条黄滋滋、香喷喷的鸡腿夹到母亲的碗里。“我的胃不好,吃了会不舒服的。”母亲说着,又把鸡腿夹到父亲的碗里。经过几个回合后,父亲终于恼火了。母亲只得强作一笑,拿起鸡腿,撕成三份,分别塞到我们兄妹三人的碗里。我们兄妹三人望了望父亲、母亲,便也就不知好歹地吃了起来。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们兄妹三人的脑海中。从那以后,我们都以为母亲的胃不好,没有口福。但是,令我们非常不理解的是,每当我们吃剩下来的汤汤水水,母亲总是舍不得倒掉,留下来拌着饭吃。渐渐地,我们兄妹三人都健康地长大了。我考了师范学校,弟弟到乡工程队工作,妹妹学了裁剪。  相似文献   

6.
我时常不理解父母间的爱。既没有琼瑶小说里的卿卿我我,也没有泰坦尼克号上杰克和罗丝那样的轰轰烈烈。我时常怀疑他们当初是怎样相识、相爱的?难道这几十年来的生活把他们对彼此的爱消磨得一点不剩了吗?在我眼中,父亲是一个严肃的、固执己见的人,而母亲则有些唯唯诺诺,因为每次他们吵架,总是以母亲的涕泪满面而结束。我终于忍不住问母亲:“这件事明明是爸不对,你为什么让着他?”母亲擦了擦泪水,莞尔一笑说:“你爸的心脏不好,不能去刺激他。再说我让一步,大家都能平静一下,你爸也不会太生气。”看着母亲眼里晶莹的泪珠,我发现她是爱父亲的。…  相似文献   

7.
母亲出身农家,出嫁来到的也是农家,一身泥土的芬芳散发着母亲勤劳的品质,她的心清澈如水,她的毅力凝重如山。我读书的时候,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当时生产队还没有解体,我们姐弟四人读书,靠的就是父母日夜艰辛的奔波劳碌。秋天的时候,小队分粮了,父亲挟着口袋上场院去,刚走到院里,队长就大声叫喊着说:“你回去吧,没有你的份。”父亲没有回话,默默地回到了家。母亲安慰说:“四个孩子能读书,学习好,这是咱家的福份,不给粮,咱也照样活下去,再等几年看看。”父亲点着一锅旱烟,望着这秋后凉凉明月,思度着走出困境的路。母亲则是凭这月光一夜没睡,…  相似文献   

8.
初中毕业生张力(化名),是城郊一个农民的儿子。去年大年三十,张力放假回乡与父母团聚,正准备吃团圆饭的时候,一副锃亮的手铐铐走了他。父母被这突如其来的现实惊呆了,父亲端着饺子的手停在半空中,母亲倚在门框边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9.
翁秀美 《老年教育》2010,(12):35-35
自打我记事起,一家人吃饭时,父亲盛的第一碗饭必先端给母亲,然后再给自己盛。若尝着哪样菜好吃,总要夹点给母亲,说:“这菜好,你多吃点。”等母亲碗里的饭快没有了,父亲会轻声问一句:“再添点?”母亲摇摇头说饱了。父亲就劝道:“那,来碗汤吧,你喜欢的丝瓜汤。”母亲把碗递过去,父亲舀了汤放在母亲面前。母亲也不谦让,坦然接受。  相似文献   

10.
从我有记忆那天起,我便知道父亲头上早已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尽管身为教师的父亲和母亲都觉得冤,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政治的苦难,也同时造就了生活的困难,一家六口,靠着母亲的工资和父亲的生活费,其艰涩情状可想而知。餐桌上几年不变的小菜是豆腐加白菜,姐妹四个身上穿的大多是亲戚送的旧衣。这般生活,能说不苦吗?可父母常告诫我们:“吃得苦,始有路。这是必须记住的家训。”与其他同学相比,那时我们家苦得委实可以。然而,当看到父亲被下放“劳动改造”,硬挑起一担盛满谷子的箩筐踉踉跄跄且不卑不亢走在田间小路上时,当看到母亲白天…  相似文献   

11.
前一阵子,母亲来县城小住,除了带随身衣物外,还带了我们家的“古董”———洗衣槌,让我与丈夫哭笑不得,母亲却振振有词:“洗衣机洗不如人洗,这棒槌跟了我20多年,好使着呢!哪件衣服脏,该多捶几下,我心里清楚。再说,住在渠道边,方便得很,活水晃荡晃荡几下,快得很呢!洗衣机乱七八糟地胡搅一通,哪能洗得干净衣服啊?”曾听外婆说,母亲做姑娘时,长得乖巧水灵,还干得一手好活,每天清晨阳光微露,她就与姐妹们一起端着满木盆的衣服、被单之类,手拿着棒槌,各占着浅水中的一块块青石板,然后把衣物放在清澈的流水中浸泡,一边讲着小镇上的趣事儿一边等衣…  相似文献   

12.
”妈 路上注意安全,饿了就和爸买点东西吃,别总是吃馒头,渴了就……”母亲慢慢蹲下身子一边帮外婆检查行李,一边不依不挠地唠唠叨着,生怕还忘记了叮嘱什么。“知道了,丫头,你现在说的话比我当年送你离家的时候说的还要多呢!”外婆一边和母亲开着玩笑,一边摸摸母亲头,说:“丫头长大了,我老了……”  相似文献   

13.
爱到无力     
丁立梅 《初中生》2009,(8):26-27
母亲进入厨房有好大一会了。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  相似文献   

14.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腔大嗓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每每把我的剩饭端起来就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多可惜。我最厌恶的是.母亲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了就想吐。  相似文献   

15.
某日晨,餐桌边,父母、儿子一起吃早餐.桌上有油炸馒头片、包子、面包、鸡蛋,还有米粥、牛奶、果汁。儿子吃了个包子,举着馒头片,咬了一口的鸡蛋弃在一边。父亲指着残缺的鸡蛋问:“还吃不吃?”儿子的嘴塞得鼓鼓的,一边含糊不清地回答父亲.一边摇着头。父亲狠狠地将鸡蛋塞进嘴里,说:“以后别想让我见你吃鸡蛋!”  相似文献   

16.
做人     
佚名  兰可 《课外阅读》2006,(4):14-14
母亲住进医院,我去守护她。很多人来看望母亲,带来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补品。每一个人来,母亲都说:“你有心来探望我这把老骨头,我就很感激了,怎么能再让你破费?快把东西带回去给小孩吃。”那些人自然不会把东西带回去。母亲叫我把东西硬塞回他们的怀里,可他们鬼机灵地把东西扔在桌上就跑了。母亲吃不了那么多水果和补品,就叫我也吃,一边看我吃,一边问:“好吃吗?”我说:“好吃。”过了两天,表哥来看望母亲时,手里空空的,没有水果,也没有补品,可是临走时掏出一张百元大钞放在母亲的枕头边。母亲赶紧拿起来,要还给表哥。表哥转身就走。母亲把钱递…  相似文献   

17.
馒头里的爱     
原野 《家长》2004,(Z1)
父母离婚后,父亲又结婚了,只是仍然一个人住在重庆,很孤独,很落魄。他常来看我和弟弟。那时我上小学,看到母亲不愿理父亲,我于是也有意疏远父亲,不喊他“爸”,不跟他接触,偶尔喊声“爸”,也会东张西望,声若蚊子叫,生怕被母亲听见。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母亲恨父亲,所以我觉得我也该恨父亲。一个夏天的晚上,天热得连星星都淌着汗,我和外公、外婆、母亲坐在院门外乘凉。我坐在小板凳上懒懒地靠着外婆———没有作业的负担,不知人世的沧桑,未尝生活的艰辛,10岁的我在那个夏天的晚上无忧无虑地乘着凉。“儿子!”是父亲的声音。当我看见父亲推…  相似文献   

18.
与朋友一道,在一家档次不低的餐馆用餐。听朋友说话,手一抖,食物落在餐桌上,我本能地用筷子去夹。朋友摁住了我的筷子,说弄脏了,别夹了。我说,这是我的习惯。朋友纳闷了:你的家世和生活现状都不至于窘困,何以养成了这么个一点也不“优雅”的习惯?其实,在童年的生活中,母亲就立下了类似的餐桌上的规矩。我父亲奔波在外,回家不能按时按点。围在餐桌边,我们只有等待,哪怕饥肠辘辘,都要等到父亲回家一起用餐。有一次我终于揭竿而起:等什么啊等?父亲吃父亲的,我们吃我们的。母亲温和地说:你父亲为谁辛苦?为谁奔忙?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你…  相似文献   

19.
数鞋子     
我的同桌小敏买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我也准备买一双。放学回到家,我就问母亲给钱买鞋子,母亲却不给,问父亲,父亲也不给,我气得连饭都不吃就去了学校。因为心里有气,我上课老是走神,作业也写错了。下课后,班主任问我是不是病了,我说没有。班主任过来摸摸我的额头,说我的脸色不好,快去校医那里看看。我说:“老师,我真的没病,只是心里不痛快。”老师问我有什么心事,能不能告诉她。我和班主任挺好的,就把爸妈不给钱买鞋子的事告诉她。班主任说:“原来是这点小事呀。”我说:“事情不大,可真够气人的。小敏家里那么穷,父亲下岗,母亲擦鞋,可她的父母二活没说就掏钱给女儿买鞋子。  相似文献   

20.
小学和初中一直在村里就读,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离开家到几十里地外的渔峡口九中。那天是父亲送的我,我背了吃食和学习用品,父亲背了被子和箱子。离家前的几天,母亲就一直在我的耳朵叮嘱,说先把苞谷面放饭盒里,然后再放上洋芋泡,炖熟了再端回来和着腌菜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