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汉语的主语省略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当时的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在一般情况下“其”也不能作主语,所以在主语的位置上,要么复说名词主语,要么干脆不用。而经常复说,行文就不简洁,于是就多采用省略方式。现代汉语当用“他”作主语的地方,古汉语里往往省略了主语。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上看,古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不是完全没有变化,特别是动词和宾语的语序安排,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就较大。从语法角度着眼,成分省略是有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3.
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汉语句法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第一次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古汉语的省略现象,揭示出省略的不少规律.他以结构完整的句读为标准来研究省略,书中既有集中概括的论述,又有零散具体的分析;既分析省略的各种现象,又解释省略的原因和修辞效果;既有具体句子的分析,又有联系语境的说明;既分析能补回某个词语的"省略",又论析很难补进具体词语的"隐含",既有"可省"可删"蒙上"的  相似文献   

4.
1、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特点?语音方面,同外语比较,现代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一个音节中没有相连的辅音(复辅音),同古汉语比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词汇方面,同外语比较,现代汉语合成词大都是实语素(词根)加实词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当中的兼语常常可以省略,动词“使”字后面的兼语省略现象则尤为常见。但是,关于兼语省略的问题有两种说法我们觉得是值得研究的。一种说法是,“当兼语是代词‘之’时,可以省略。”(见周秉钧先生《古汉语纲要》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的遣词造句较之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妨碍了读者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语序颠倒就是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疑惑的现象之一。 古汉语的语序颠倒现象十分普遍,但这些颠倒大多数是古汉语的正常现象,说它们颠倒,只是就现代汉语而言。如: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颠倒,疑问代词宾语的颠倒,以“之  相似文献   

7.
把一篇文言文译成白话文,文字要增多,篇幅要加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先秦时期书写困难,作者力求文字简洁;后世相率沿袭。另一方面由于词汇的发展,古汉语里单音词占主导地位,现代汉语里复音词占主导地位;表现同样的内容,用现代汉语要比用古汉语,字数多得多。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着节简现象。这种节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  相似文献   

8.
省略是汉语从古以来就有的一种语法现象。观察汉语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每个时期的汉语都显示着一定的省略规则。本文讨论省略的性质及与古汉语省略相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受到人们的注意,讲古汉语语法____、~一---一_一一一的书上对此谈得较多;而名词用作补语的现象,实际上也有大量用例,但不少讲古汉语语法的书上都不谈这个问题。从正确地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需要来看,这个间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古汉语中,充当补语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可以对动词(或某些形容词)表示的行为、动作、性状作补充说明,表示有关的处所、时间、原因、手段、方法以及对象等。有人认为这种处在补语位置上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前边应该有介词,只是省略掉了。这种"省略"说带有痕大的主观性,实际上是以现代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列举了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兼使动用法、宾语前置兼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省略宾语、名词用作动词兼作状语等九种语法兼用现象.同时探讨将句中的兼用关系拆开,用分层理解的办法来分析理解古汉语中的这些语法兼用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四川张红华现代汉语词汇中有很多四宇成语,仔细研究它们的结构,会发现不少成语保留着古汉语现象.下面列举几种。1.活用现象。词类活用在占代汉语中大量存在,归纳起来主要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这在成语中也屡见不鲜。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21世纪的今天,它也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高职生应认真学一些古汉语文学作品。 一、学习古汉语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首先,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渊源关系决定了必须学习古汉语文学作品。打个比方讲,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好比一条河的上游与下游,没有古汉语这个“上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相比较,有其特殊的格式。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必须用判断词“是”,它同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判断宾语;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充当谓语。(一)判断句的格式一、用语气词“者”、“也”表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又可分为三种。1.主语后边用语气词“者”表提顿,谓语后边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译  相似文献   

14.
略论古语词     
近五十余年的古语词研究并未取得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在研究对象上.现代汉语中的古汉语词汇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刻意模仿文言文的词语;只有在表述历史现象时用到的词语;古今汉语均常用的词语;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有一定适用范围和价值的词语.对现代汉语词语研究有意义的应为后三部分,但因其各自的存在状态不同,其研究价值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等同看待.  相似文献   

15.
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而且省略的方式也大体相同。合理的省略,能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炼集中,是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古今汉语相比,古汉语的省略更加普遍、复杂,有的还很不容易看出。所以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准确理解文意,提高古文阅读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如《史记·孝景本纪》“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句,若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为:(汉景帝)命令内史郡不能吃马的饲料。这不仅文理不通,而且成了笑话。实际上,这句话在“粟”字前省略了介词“以”,介词词组“以粟”作使动词“食”的补语,即“令内史郡不得食马〔以〕粟”。那么,哪些算是省略,哪些又不算省略呢?  相似文献   

16.
康立 《考试周刊》2009,(33):46-47
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口头语,保留了古汉语的某些特点;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古代汉语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借助于口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来学习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难的文言文.就是一个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其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1)紧扣原文字句.努力做到字、词、句能在译文中得到准确落实,尽可能地不增译、不漏泽;(2)原文中若句子成份有省略的,译文要予以补足,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3)原文中句子或词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字与词,可以用意译的办法;(4)对特殊语气和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和习愦来表达;(5)对古汉语中某些特有的修辞方法,翻译时要对句式进行适当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愦;(6)译文要力求反映原文的语气神韵和语言风格;(7)要防止用现代词语去翻译古代一些特殊名词.  相似文献   

18.
一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的词也可以按照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来分类。某个词属哪一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每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较明确的分工。但是,古汉语的不少词、尤其是很多实词常常临时跨类使用,就象一个阵容不全的戏班子,演小生的演员往往得临时上台扮演小旦一样。古汉语的这种词的跨类使用现象叫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9.
边振华 《课外阅读》2011,(11):297-297
古汉语的比较句式,类形多样,而且有些也不如现代汉语的明显、易辨,因此,欲通畅地读懂古文文意,很有必要熟悉并掌握它。这些比较句式,大体可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叫省略句?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句子成分可以省略,只是古汉语的省略更普遍,更复杂。我们学习省略句要注意掌握省略句的类型及基本规律,在理解古汉语时,要将省略的内容根据语境理解出来,在翻译古汉语时要注意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