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诗经·秦风·蒹葭》的解题如下:本篇抒写怀人之情,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但其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朱熹不信《序》说,斥为穿凿,今人或以为是怀念恋人之作。  相似文献   

2.
<正> 《芣苡》是《诗经·周南》中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关于它的主题,古今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说: 一、和平乐有子说。此说最早见于《毛传》和《诗序》。《毛传》说:“芣苡,马舄。马舄,车前也,宜怀妊也。”《诗序》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唐时孔颖达《毛诗  相似文献   

3.
汉代传《诗》者有今古文之分,至郑玄集其大成;宋代说《诗》者又有“攻《序》”与“尊《序》”之争,至朱熹集其大成。他们虽然都是以所谓“经学态度”去注释研究《诗经》的,但二者之间的对立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那么,这两个各自统一过一个时代而又互相对立的《诗》学体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曾以“汉儒重训诂,宋儒重义理”为说,而视汉学为“章句之学”,宋学为“义理之学”,谓“章句训诂不能尽餍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云云(《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以此泛泛地概括汉宋学术之异虽然也来为不可,但如径谓此即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异,则大不然。其不然之辨有二:  相似文献   

4.
《诗经·邶风·燕燕》的作者主要有三说,或谓卫庄姜作,或谓卫定姜作,或谓卫君作。今人多从后者,但意见仍不一致。还有谓薛君作之说。《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左传》隐公三年有关于庄姜的记载:“初,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日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弃妇诗”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用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以描写妇女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弃妇诗”,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更为深刻。本文选择《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方面,从内容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它所表现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弃妇诗”感人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一湖南溆浦一中英语教师陈抡先生著有《诗经新解》,自谓此书还《诗经》以本来面目而别有新解。其实著者窜改诗经原文,注释又穿凿附会,使原作面目全非。例如《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一章,清马瑞辰《毛诗通释注》云:振振信厚也。注释明确,无烦争议,但陈先生独出心裁,却云:振振公子原文为大人公子。  相似文献   

7.
诗无达诂而有诂,诗无确旨而旨存。古今学人解诗,皆各以己意说之,即以己之志逆诗人之志而己。逆之成理,研之有据,则成一家之言,或有所谓之“误解”,不必弃也。诸家于《诗经》文本有所见,足矣;诗之本义,还诸诗人可也。故本文于诗之《小星》等七篇中文句,或有“误解”,然必揆之以情,度之以理,副之以据,以己意逆诗人之志,庶几近哉?  相似文献   

8.
汉赋散论     
刘彦和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以汉代大赋而言,则“受命”谓其承袭《诗经》风喻的义旨;“拓宇”谓其扩展《楚辞》华(?)的体貌。于是汉代大赋便以其风谏的内容与宏丽的形式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飞沫腾波,掀起一个光采眩目的浪花。并以它高滔振扬、伏演冲荡的力量,推动和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无论从研究或是欣赏的角度来看,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风楼雨窗,讽读萧《选》,小有陈怀,以  相似文献   

9.
<正>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关于此诗的作者与主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古代最有影响的是“闵宗周”说。《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而《黍离》一诗被后代文人奉为爱国诗篇的典范。现在治《诗经》的大家基本上继承了此说,如高亨、朱东润、陈子展等。也有的提出异议,或认为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或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或认为是感伤奴隶主阶级的破产与没落;或认为是“诗人抒写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的诗”。总之,  相似文献   

10.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冯班《钝吟杂录》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文学史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远古时代的诗实际上都是歌曲,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一种东西。《诗经》中的作品也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故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墨子·公孟篇》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因其配合音乐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如“风”诗是配合地方色彩的音乐,“雅”诗是配合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许多中学课本中对《诗经》的注解都说《诗经》也称(或古称)“诗三百”。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中也说“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这都是把“诗三百”作为《诗》的代称。我觉得这么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学而》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最早的一首哲理诗——简论《诗经·小雅·鹤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雅·鹤鸣》在《诗经》中堪为一奇,历代学者颇为措意。或谓之“全用比体”,“三百篇中创调也”(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或谓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陈子展《诗经直解》),或谓之为“中国最古的一首意象诗”(石天河一文题,载《诗探索》总第11期),等等,而我们在这里所要说的是:《鹤鸣》还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哲理诗。  相似文献   

16.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沿用至今。《诗经》收入305篇诗;另有6篇只存题目而无内容,叫作“笙诗”。这样实际存在着311个题目,305篇诗。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国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是2500年前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品。其中最早的诗产生时间约在西周初期,最晚则在春秋中叶。就其产生地域而言,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作者中有农夫、牧人、士兵,也有贵族和士大夫。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问题,过去有所谓“王官…  相似文献   

17.
宋诗话(上)     
顾炎武《日知录》云:“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势也。”唐诗之不能不降而为宋,亦势也。《沧浪诗话》谓唐诗“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宋诗则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刘克庄《竹溪诗序》谓宋诗多“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杨慎《升庵诗话》谓“唐人诗主言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言理,去三百篇远”,是轻宋  相似文献   

18.
“畲”字来历甚古,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诗》,《易》等经书中,已有出现。《诗经》的《周颂·臣工》有“新畲”,《周易》的《无妄》有“苗畲”。对“畲”字的含义,各家看法不尽相同。《尔雅》解释力“田三岁曰畲”;《说文》解释为“三岁治田也”(田垦三岁谓畲)。郑玄注《礼记·坊记》时,则主张“田二岁曰畲”,《诗诂》也认为“田二岁为畲”。但不管二岁或三岁,指的都是刚开垦出来的二年或三年的田地。《周  相似文献   

19.
论惠周惕《诗说》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周惕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惠栋的祖父,他的《诗说》是研究《诗经》的一部著作,在诗经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诗说》主要涉及了关于《诗经》的这样一些理论问题:《大雅》、《小雅》区分的依据;《诗经》中所谓的正变问题;《二南》所指涉的具体对象;汉学和宋学关于“赋”、“比”、“兴”看法的对错。这部著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诗经学的方法与成就,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开启了清代《诗经》研究的风气之先,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它是某些惠氏家族经学研究特色的渊源所自。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被分为风、雅、颂三类。它的初名是《诗》,后来被称为《诗三百》,最后才定名为《诗经》。“经”和“诗”联系起来,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它之所以把“诗”和“经”联系起来,是因为“经”有特别尊重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