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拉庆  李春梅 《现代语文》2006,(11):124-124
色彩是画家情感流露的记号,也是画家用以表露心声的语言。而色彩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得那样:“乃是—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们在感受色彩的时候,会产生某种联想,赋予色彩以特定的内涵,从而产生美感。学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世界,红彤彤的旭日,初春嫩绿的白云,湛蓝的大海,飘逸高远的白云……这一切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的美,更使作家面对这一切时,不由得生发出绵绵不绝的遐思,从而妙笔生花,色彩绚丽。  相似文献   

2.
陈波 《教育艺术》2003,(4):36-36,5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生活中的事物常常以其色彩,首先进入人们的视觉,唤起人们的美感.文学作品,要再现生活中的色彩,自然也离不开色彩词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不仅借助色彩词来增强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把色彩词运用到绘景状物、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上,发挥其良好的描写作用.让读者有享受不尽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生活中的事物常常以其色彩,首先进入人们的视觉,唤起人们的美感。文学作品,要再现生活中的色彩,自然也离不开色彩词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不仅借助色彩词来增强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把色彩词运用到绘景状物、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上,发挥其良好的描写作用。让读者有享受不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恰当地运用色彩的美,能够提高其文学美。本文以大量文学作品实例证明了色彩的作用;但文学作品是通过人们的想像和联想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的,因而在运用色彩时应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并符合色彩对比与和谐相统一的规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读者的已有经历或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文学作品是人们认识生活的最好成果,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美感教育作用。而作为文学艺术皇冠的诗歌,它的美感教育作用,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汉民族颜色文化纵横谈赵新引言“对于色彩的喜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美感,因为色彩最能通过生理和心理的因素,触动人的情绪。”(马克思)颜色,奇妙而复杂,赤橙黄绿青蓝紫,不仅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而且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人们用颜色来表达思想感情,反...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和思维活动,也是文学创作者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把客观现实的东西化为文学语言的一种特殊方式。文学作品则是通过自身的语言艺术魅力来吸引读者、打动观众,以思想美、情感美和形式美三者的美感联系形成文学作品的审美神经,从而产生了移情、共鸣的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音乐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 (一)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在各种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都凝聚和散发着非常浓郁而丰富的感情色彩。音乐的美育如同其他一切形式的美感教育一样,是在人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之上,并与认识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和现象激发人们真实情感,从而受到影响、陶冶、鼓舞的一种教育。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其思想感情与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接受并感染上作品的感情色彩,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绪上的变化。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头一段音乐时,会让人产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色彩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的存在并不因地理或国度而产生差异,这是不同语言中都存在着色彩词的共性条件(universals);但由于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以颜色的使用又难免会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语言研究中的个性条件(peculiarities)。然而共性与个性是不分割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比较两种语言时,只有把握了它们的个性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两者的共性。由于英汉语中有关色彩的词汇众多,本文仅拟就黑色(blacl)一词在中西语言文化上的异同点及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黑色意象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般来讲,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人们所栖居的地球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活动都与色彩紧密联系着,因此,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大师们无不重视对作品巧妙着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有关篇目更是如此,它们或是渲染情境;或是象征主题;或是显示作品倾向;或是显露人物心态,值得细细玩味。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之所以流传后世,一  相似文献   

11.
色彩在绘画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与抽象的概念相联系,有着许多的隐喻意义。色彩不仅对于绘画很重要,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也是如此。文学世界是复杂的,不同的词包含着不同的色彩。色彩在莫言文学作品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更是增加语言美感、营造整体气氛、表达人物内心的创作手法,它还可以联系作品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还原出作者的创造思维,让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淡黄的……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汇。我很奇怪,这缤纷的色彩为件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春天来到大地?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虚摹事物的色彩的词即色彩词,自古以来都广泛地运用在文学作品中。我国古今许多著名作家、诗人、凭借他们所掌握的色彩知识,在其作品中巧妙地敷彩着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繁富斑斓的世界,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例如:李白的“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欧阳修的“红树青山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人类从发现色彩、认识色彩到使用色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绚丽缤纷的色彩现象,在远古时期曾被认为是大自然的一种神秘力量。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本质的直接途径,也成为人类最早用来表达原始意识的重要标志。虽说颜色是客观存在,既无阶级性.也无感情和意识,但当色彩的物理属性作用于人的时候,却可以引起人的审美心理活动,人的大脑会因此产生某种象征性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某些联想,而这些联想就使得色彩披上了情感的轻纱。色彩现象通过形象思维产生维妙的心理作用,并且引发审美意识。人们生活于色彩的世界里,色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色彩还满足了人们的不同审美需求。 色彩的审美心理从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并伴随它不断发展。因此,人们对色彩的审美意识与自然、宇宙、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白色彩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蕴含着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广告摄影色彩视觉美感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作为一种主要视觉语言,在广告摄影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的视觉美感是广告摄影构架中的主要因素。人对色彩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而成的,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其作用,左右着人们的情趣和情感。这些情感的产生与色彩长期对人类的观念和积淀有关——通感、幻觉、共鸣,即色彩所产生的“移情”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感性世界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只有在科学从感性世界的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双重形式出发时,也就是说,只有在科学从自然出发时,它才是真正的科学。”马克思在这里为一切科学指明了成功之路:从自然出发。自然包括现实物质世界和人,所谓从自然出发,就是要从人与现实物质世界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开拓我们的认识领域,从而为建立“真正的科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思的美学理论,学术界一向侧重于从美的社会性进行探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相形之下,对于马克思关于美感的特殊性问题的论述,则注意不够。这样,美感与美的关系问题也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人们似乎担心:若强调了美感的特殊性,容易流于唯心主义。其实,强调美感产生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并不是无视客体的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表达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的最佳方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英汉两个民族在心理原型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所包含的模糊美感在从源语言转向目标语言的过程中多有磨蚀。本文试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分析模糊语言的模糊美感在翻译过程中的磨蚀成因,探讨可以使用什么翻译策略对模糊美感进行合理的语际转换。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中蕴涵音乐美、绘画美等各种美感因素,但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展示这些美感,本文以多媒体技术与文学美的完美结合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展现、扩充文学作品中蕴涵音乐美、绘画美和形象美等各种美感因素,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尽情地感受文学美,激发学生对文学美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学美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书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生活,感染读者的。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有许多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