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对地震学研究及地震预警系统的可靠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地震定位方法,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25)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提高地震定位的精度对地震事件及地质构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重庆地区常用的地震定位方法和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漫谈地震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1906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强烈大地震,碰巧当时有电影胶片记录了地震发生的过程;这启迪人们可以通过胶片记录的大量科学图像和数据来反复观察和研究地震现象。而后,随着“弹性反弹理论”的提出,现代地震学应运而生;研究过往地震在人们认识地震和地震预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20世纪80年代初,古地震研究成了地震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一般是由地震学家在已发现的重要断层或断裂带上,开展的深入地下观测,目的是发现其中保存的过去一次或多次地震的地质现象。而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遗存物,并通过这些物化的人类活…  相似文献   

4.
在煤炭地质勘查中,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解决地质问题应用广泛。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学的方法研究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不同地层中传播规律的一种物探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自古就是地震多发区。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地震的研究从未停止。在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研究员韩鹏的科研生涯中,减轻破坏程度一直是他从事地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来,秉承着这一科研信念,韩鹏扎根在统计地震学、地震预测及风险评估,地球电磁学,信号处理与数据分析等方向的研究中躬耕不辍。"用科学来减少地震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捍卫人类生存的权利。"韩鹏始终行走在抗震科研一线。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载文信息及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地震》1997-2008年载文的第一作者信息、论文信息,及2001-2007年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0~49岁年龄段作者是发表论文的主要力量,约占发文总数的59.36%;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作者比例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97.14%;高级职称作者占82.64%;作者服务机构以地震系统为主,约占92%;项目资助论文的比例近80%;研究地震学基本问题的论文是《中国地震》主要载文;平均91.07%的他引率及7.2~8.7年的被引半衰期,表明刊物具有较高的受关注度及较持久的影响力,反映了《中国地震》良好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徐光宇 《情报科学》1994,15(4):14-16
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方法,以中国地震学报(ASS),美国地震学会会报(BSSA)为调查样本,在时间域(1988—1990)年3年内ASS12期刊出的138篇地震文献的1362篇引文,BSSA抽取的6期刊出122篇地震文献的3134条引文就引文量,引文类型和语种,引用学科,自引特征,引文年代等项目进行平行统计分析,并由引文数据计算地震学文献的半衰期。在此基础上对中美两国地震学期刊的引文特征,两国地震学者使用文献情报源行为和习惯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互引分析探讨了两国之间的地震学文献交流的趋向和形态,以期认识和掌握地震学文献的特征和规律,有效地利用、流通和管理地震学文献,开展正常的中外地震学文献交流。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一些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这样多,而另一些板块运动造成的地震却非常少或根本不引起地震,这一直是令人费解的问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肖尔茨博士和智利大学地震学家雅伊  相似文献   

9.
提高地震定位精度一直是地震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方法用于台网定位。这些方法的共同弱点是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差、震后处理时间过长开发地震台网资源,使之实现地震预警的功能,必须解决地震快速定位问题。为此,本文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震源扫描算法(Source-Scanning Algorithm,SSA)来对地震定位和地震破裂面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在不用精确拾取到时和计算理论地震图的情况下达到比较理想的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地震工作者在做了大量的观测工作后总结出了一些与地震相关的异常现象——地震前兆现象.为了解释地震前兆现象,地震学家建立了一系列地震前兆模式,如苏聪的 IPE 模式、美国的 DD 模式、中国的 DC 模式及美国的包体理论等.这些模式虽然解释了部分地震前兆现象,但都是定性的解释,没有给出孕震区的异常时空图像,因此无法对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做出解释.面对大量复杂的地震前兆现象,地震学家已提出前兆的复杂性与地震类型相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地质学家的任务不仅仅是研究成矿理论,找到资源;更要重视地球和人类未来生存相关的问题,以便人类从早动手建树“环境和发展”工程。中国李四光是最早研究大地构造的倡导人。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史学、构造学、岩浆岩学、成矿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因此它对相关自然科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发生6.3级地震,共造成309人死亡,数千人受伤。由于地震前,当地6名地震学家曾经辟谣说地震不会发生,所以他们在2012年被判犯有多项过失杀人罪,判处入狱6年。之后,地震学家提出上诉。2014年11月这起案件"峰回路转",意大利法庭二审又推翻了6名地震学家关于过失杀人罪的判决,宣布他们无罪。我们都以为科学无所不能,所以才会把地震预测失误怪罪于  相似文献   

13.
抚顺中尺度地震实验场建设与相关问题研究成果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铁 《中国科学基金》2003,17(2):107-108
由抚顺市地震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抚顺老虎台矿中尺度地震实验场建设与相关问题研究”,在多方支持下,完成了2002年度计划,已经构建起中尺度地震实验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马在田地球物理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辽宁法库人。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在反射地震学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创性的原理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作为中国最大的地球物理计算中心的方法程序研究室负责人,领导和参与了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外地球物理界的重视。本项研究获得过国家科学进步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90年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波场成像”的课题研究,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的称号(1991)、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上海市科技功臣(1992)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公差理论的研究”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课题立论的背景及依据,统计尺寸公差、统计形位公差、统计表面粗糙度及统计公差体系的建立等几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情况,提出了公差技术今后的发展及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约两千年前,东汉张衡创制候风地动仪,世人从此有了监测地震的仪器。百余年前,英国人兰姆获得点力作用下半序空间的波场解,致使地震学从力学体系中剥离出来,独成学科。时间又过30余年,有关空腔震源模型的地震波研究为近现代地震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2018年,高铁列车飞驰中形成的振动,在科学家的研究下,从噪声变为一种新型、绿色震源,并成就了一门新学科--高铁地震学。  相似文献   

17.
傅承义小传     
正傅承义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是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独特贡献。他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建人之一,长期主编《地球物理学报》,为中国地球物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09年10月7日,傅承义出生于福建闽侯。傅承义自幼记忆力极好,家里专门请了私  相似文献   

18.
应急地震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因孕震过程很难进行直接观测,人类对孕震过程及地震破裂起始过程了解尚少,地震的短临预报在短期难以取得突破。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采取的对策是,强化建筑物抗震设防、深化地震快速应急研究。应急地震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以最短的时间确定地震的位置及强度,利用现代通信的快速性,在破坏性地震波(主要是地震面波)达到之前几到几十秒的时间内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一些人员财产损失,形成地震预警系统。应急地震学另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地震灾害的快速估计,即利用国家及全球的地震波形信息,结合地震灾区的强地面震动记录,快速确定地震的起始、终止时间、地点及能量释放的具体过程,结合当地地质结构信息,从而估计各地区可能的受灾程度,为合理分配救灾资源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进一步加密我国地震台网的基础上,在东部平原大都市地区我国应可实现强震(6.5级以上)发生后20秒内快速确定震中及震级,实现地震极早期预警。同时可在几小时内确定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形成地面震动理论评估图(shakemap),按照灾情程度合理分配救灾资源,提高救灾效率。  相似文献   

19.
突破与超越     
统计科研应从哪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寻找统计战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怎样开展统计发展战略的研究,特别是对新旧体制并存的过渡时期进行研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应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等先进方法,研究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步骤等问题,深入研究国际环境与国内状况之间的关系,国内政治经  相似文献   

20.
正邓起东,男,1938年出生,湖南双峰人,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长期从事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和工程地震研究,对我国华北、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研究。对走滑、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