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生命需要阳光,人生也需要"阳光",即是人生再苦,也要想着阳光的事儿。"阳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积极、宽容、感恩、乐观和自信的心智模式。《人生再苦,也要想着阳光的事儿》,是由著名的心灵导师刘文献写给迷茫焦躁的年轻人的一本精神读本。阅读刘文献的这本激励人心的《人生再苦,也要想着阳光的事儿》,能够洗涤、净化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在人生的商业或社会生活中踏上成功之路。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只要你能够用积极的眼光看问题,你的问题终将不是  相似文献   

2.
你曾说要骑车去西藏,你曾说要徒步走天涯,你是否还记得曾为未来的自己定下的目标?一个背包加上一颠向着远方的心,一些年轻人,用一年的时间去旅行、打零工、做志愿者,感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自己,也重新看待自己的明天。这就是西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倡导的青年概念"间隔年"(GapYear),这些选择"间隔年"的年轻人,被称为Gapper。最常见的就是高中毕业与升大学之间、大学毕业与开始工作之间,一些青年人离开自己的国家,通过打工换宿、志愿服务、租房生活等形式完成旅行,他们相信,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可以帮助自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中国的MB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的一家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 大厨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  相似文献   

4.
佚名 《高中生》2011,(16):33
很多中外媒体报道中国年轻人时,经常一开头就说:"中国有4亿多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然后就用一大堆形容词或某个人的经历来描述所有年轻人。这样的文章实在是误导人,下次大家读到有关中国年轻人的文章时,可别忘了以下几点。这些媒体谈论的到底是中国的一小部分富裕的年轻人还是其他年轻人?倘若有人读到的文章是写中国年轻人的消费力,或者讲这些年轻人"从小到大没吃过苦",那么他千万要记得每个国家都有  相似文献   

5.
等待的滋味     
《同学少年》2015,(12):18-19
<正>你有过等待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况的经历吗?你品味过等待的滋味吗?等待的滋味——有点苦那时我刚上初中,爸爸妈妈要到县城打工,就把我转到一所寄宿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我有些不知所措,每天只能拼命地低着头。因为从小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之前没有离开过他们,所以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思  相似文献   

6.
在密云县大城子中学,有这样一个"苦"孩子,她叫许莲花。很小的时候,她父母就离婚了,而爸爸长年在外打工,她就只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都是农民,年事已高。奶奶身体不好,患有哮喘病和糖尿病,一年要住两三次医院,地里的农活都落在爷爷一个人身上。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活是没有加糖的咖啡,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但是仔细回味,又觉得有一种醉人的清香。说到"苦"字,大概每一个中学生都有切身体会。在家里,妈妈天天唠叨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学校,老师们不时来上一句:"学海无涯苦作舟。"弄得我们满脑子都是"苦"字。有一天,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苦,我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上数学课就  相似文献   

8.
刘英英 《下一代》2008,(10):24-25
开学第一周,老师让我们写一篇题为《我的暑假生活》的作文。看到这个题目,甭提我有多开心了。你知道为啥不,告诉你吧,我觉得这篇作文太好写了,因为我的暑假生活不但非常充实,而且十分快乐开心。帮奶奶做家务。在我们家,最苦最累的要数奶奶了。我爷爷在单位上班,爸爸妈妈在北京打工,繁多的家务活全压在奶奶一个人身上。一天到晚,奶奶不是洗衣做饭,  相似文献   

9.
乡村和城市,一直是中国社会传统的两极划分,"农村人"和"城市人"则是中国社会结构形态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身份认证。随着近年来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许多乡村被纳入城市版图,曾经的"农民"变成了向往已久的"城里人"。同时,面对城市生活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择业、生活观念的不断改变,也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和年轻人,重新把目光投向了乡村这片热土。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回不去"的故乡和"进不去"的城市,却让许多人碰上了—个无法落地的"身份认证"问题。这样的状况,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寻梦路上的一大尴尬,也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也许你也曾在"笨鸟先飞早入林"与"枪打出头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  相似文献   

11.
二月十九日晚上,和孩子一起看东方卫视的《加油,老爸》,有笑,有泪,有感伤,有深深的感动与心灵的成长。四组家庭,不一样的组合,一样的是父子(父女)的深情在静静地流淌。当上"小队长"相拥着最早离场的郑中、郑佩父女是来沪在崇明打工14年的日理万"鸡"的新上海人。14年,勤勤恳恳,只为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能让孩子好好读书,他说"教育孩子付出心血不觉苦",这朴素的语言是一个父亲发自内心的诉说。  相似文献   

12.
“打工人”是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它源于9月22日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在自拍视频中的配文: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你根本没把自己生活当回事儿。早安,打工人!随即引来大量关注与模仿,“打工人”一词引爆网络,并出现于各大媒体,似乎一夜之间大家都变成了“打工人”。  相似文献   

13.
书是生活的写照。人的生命是苦乐交替的,书中自然也有悲喜交集:或苦其所苦,或乐其所乐;或转苦为乐,或乐极生悲。书本犹如生活的万花筒,你可能常常沉浸其中。于是,你读书,书读你;你似书,书似你。苦苦乐乐,乐乐苦苦,生命就此充满了张力……——出题者语  相似文献   

14.
打工的酸甜苦辣谈到留学生活,打工是不可避免的话题。现在的留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父母的掌中宝,没有吃过什么苦,更不必为了赚钱而发愁。但是要真正体验出国留学生活,打工也许就是最好的方式了。我在奥克兰大学的学习生活虽然紧张,但是暑假  相似文献   

15.
正/-1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有人说:"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而学习的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简而言之就是:生活的苦,会让人麻木,习以为常;学习的苦,让人保持尖锐的疼痛感。"这让我想起2015年初,15岁的堂弟初中二年级没读完就辍学了。他给出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16.
最熟悉的人     
正习作要求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三·我的小笔头":老师和同学是你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请你确定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并选择一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写出他(她)的性格或品格来。题目自拟。拓展思路同学们,在学校班级生活中,老师和同学是我们最亲密、最熟悉的人。你最熟悉哪一位老师或同学?这个人是你非常熟悉、真正了解的人吗?如果是,请把他介绍给大家。想一想,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想写他的什么性格或品格?要选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后面跟着一个积极的词 每当夜幕降临,日本东京的24小时网吧里便挤满了许多年轻人,他们或睡或坐,打发时间,天一亮就在网吧内梳理洗澡,干干净净地去打工.  相似文献   

18.
不争为赢     
正大师准备招一名关门弟子,其招收的条件是:谁能在三招之内不被大师所击倒,谁就是大师的关门弟子。应者云集,可都在三招之内被大师击倒。最后,来了一位年轻人。大师拉开架势,问:"准备好了吗?"可年轻人只是行了个礼,转身便走。"慢。"大师向年轻人招手说,"关门弟子就是你了。""我并没有过你三招呀。"年轻人问。"你不接我的招,我又如何在三招之内击倒你呢?"大师说,"不与人争,不与人斗,谁又能打败你呢?不争,不斗,才是赢的最高境界啊!"  相似文献   

19.
闲与乐     
我曾为茶庄写过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忙和苦那么可怕吗?是的,如果你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者,那么安逸的退休生活是你渴求的。要是你付出的只是劳力,就简单了,老来过清淡的生活,舒服得很,养鸟种花,日子过得快。人一旦不忙了,就开始胡思乱想,自我中心起来。这很糟糕,不了解别人为生活奔  相似文献   

20.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年轻人问老者:"这世界很精彩也很热闹,我却很迷茫,不知您有何妙法排解?"老者笑道:"妙法谈不上。我写几个字给你,迷茫的时候你好好看一看,想一想。"后来,年轻人照做了,走向了自己的美丽人生。这几个字是"__者生存"。照你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你觉得这位老者写的应该是几个什么字?请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