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场短新闻,素来以短、新、快为特征,为读者所喜欢。但笔者发现,个别现场短新闻存在表现手法单一、看不到人物形象等问题(当然,一些有分量、新闻性和可读性强的现场短新闻除外),这已经成为新闻同行议论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让现场短新闻活起来,  相似文献   

2.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除了抓取新闻价值较高的事件和注意稿件篇幅之外,关键是要写好现场。  相似文献   

3.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4.
花香不在园小,鱼跃也喜小塘。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现场短新闻,生动活泼地反映了两个文明建设,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可读性,对推进新闻改革,改进记者的作风与文风,起了积极的作用。一、抓住现场把新闻写活现场短新闻,比较注重新闻的现实性,比较注重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及新闻事件与环境的关系。在现场短新闻中,记者一般都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向读者描述亲眼看到的新闻事实及与新闻相关的环境。这种新闻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记者  相似文献   

5.
现场新闻倡导了一种深入采访的作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不仅受到读者欢迎,而且也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推崇。特别是首都几家大报联合举办了现场短新闻竞争之后,各报相继推出了“现场新闻”、“目击新闻”、“新闻特写”等栏目。应当承认,近几年来,现场新闻犹如一股清爽的风,给新闻界带来了新的活力,有大量的佳作跃然纸上,日渐使写现场新闻成为一种时尚。 然而,现在不少的现场新闻都有一个通病——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现场短新闻,通常是指记者、通讯员及作者在深入现场采访时写出的现场新闻。一篇优秀的现场短新闻,使读者犹如亲临其境,产生出与新闻现场同时跃动的感知效应。那么,怎样写活现场短新闻?笔者认为:写活现场短新闻,应该把握好现场短新闻的三个写作要点:  相似文献   

7.
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一个新品种。因而对它的定义,似乎还投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界定。 据中国记协的阮观荣先生的说法,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这虽然还不能称为现场短新闻的准确定义,但可以说基本上包括了“现场短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内容特点。这就是:一要新闻价值高;二要现场感强,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三要篇幅短小。如果具备这三个特点,应该说就是一篇不错的现场短新闻作品了。  相似文献   

8.
马烈 《记者摇篮》2006,(8):34-34
在短新闻中有一类作品叫做现场短新闻,由于其短小精粹,现场感强,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现场短新闻呢?现场短新闻的界定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和短小的篇幅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发自现场的目击式的新闻,不是事后现场追补的新闻。记者是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现场短新闻是再现式的报道,不是反映式的报道。它不仅用事实说话,更要用形象说话,用形象化的事实说话,不用概括性事实说话。它是纪实性报道,不是预测性、评论性的报道。它是来自发生事件的现场的…  相似文献   

9.
当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短小精悍、新鲜活泼而见长的现场短新闻.日益受到读者青睐。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具有哪些特色.我们该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呢?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新闻记者。笔者认为。采写现场短新闻应从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在"现场"这种目击新闻的表现方式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引领读者,并走进读者的心中。目击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新、短、快、活见长,具有较强的现场感、时代感和立体感,它能够把读者直接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直观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可以大大增强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  相似文献   

11.
写文章讲究谋篇布局,写现场短新闻同样也要重视结构安排。因为结构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不同的报道形式具有不同的结构要求和方法,现场短新闻的结构形式即有其显著特点。由于现场短新闻要向读者再现记者在现场耳闻目睹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2.
我们曾经在读者中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结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读者喜爱现场短新闻。他们说现场短新闻读起来新鲜实在,可亲可信。县报的读者95%以上是基层干部和群众,其中80%以上是农民。基层干部和农民认识事物有着直观性和讲究实际的特点。他们对新闻报道要求直接、具体,具有实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现场短新闻正好具备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振 《新闻知识》2001,(4):38-39
当记者的采写新闻,时时都应记着创新,可是眼下报纸满眼充斥的各种新闻,能勾起读者兴趣的并不很多,而给人的感觉是缺少生动的“活鱼”。比如,前些年提倡的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现场短新闻现在已很少见了,这种状况值得引起关注。当年倡导现场短新闻,是作为新闻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措施提出来的,随后开展过三次全国性的竞赛活动,受到中央领导和新闻界前辈的肯定,并得到读者广泛好评,当时在新闻界大家多少改变了轻视现场短新闻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共识。那时,各报又是评奖又是开研讨会,现场短新闻着实热闹了一阵,同时也为报纸增…  相似文献   

14.
陈融 《青年记者》2009,(24):93-94
现场短新闻,是报纸宣传中常博得读者欣赏和喜欢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最能代表新闻记者特色的一种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比一闪即逝的动态报道有生命力。写好现场短新闻,有助于推动新闻改革,改进采访作风。  相似文献   

15.
《兵团汽车出口啦》一稿,能连中三奖(即1991年全国企业报现场短新闻评比二等奖、自治区首届现场短新闻评比一等奖、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比三等奖),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笔者深知自己资历浅,底子薄,想借此由头,谈一点对现场短新闻的认识和体会。眼下现场短新闻的“热度”颇高,各家报纸纷纷开辟专栏,涌现出一批批佳作,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一些人对“现场”有所误解,在众多的报道中,也常见到一些“跑了调儿”的报道。诸如:A为写“现场”而写现场。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必须凝练、主题集中。这是写任何形式的新闻都必须遵守的。提倡写现场短新闻,是因“现场”能够再现新闻事实,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然而,这一“现场”是有选择  相似文献   

16.
钟钱彬 《新闻三昧》2006,(12):44-45
现场短新闻是记者亲临现场,再现新闻及其现场的目击式报道。应该说,现场短新闻是一种比较灵巧、好驾驭的新闻形式,是作者可以随时捕获新闻的一种轻武器。当然,要真正写好它,写出分量,写出文采和韵味,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任何一种新闻体裁都要认真对待才能做出“鲜活”的作品来。现场短新闻以其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短小精悍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正在成为报刊等各类新闻体裁的轻骑兵。《攀钢日报》作为攀钢职工爱读的报纸,在一版中长期开设了现场短新闻这个栏目,反映职工生产、施工、工作中发生的“鲜活”新闻,受到了职工读者的欢…  相似文献   

17.
现场短新闻是近几年新闻的奇葩,它一面世,就受到了读者、作者和专家们的关注和欢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报纸上。现场短新闻为什么能这么快的被人们所认同?这是目前专家和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边认识、边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采写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写法生动灵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一 现场短新闻,是报纸宣传中常博得读者欣赏和喜欢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最能代表新闻记者特色的一种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比一闪即逝的动态报道有生命力.写好现场短新闻,有助于推动新闻改革,改进采访作风.  相似文献   

19.
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常用新闻体裁,备受新闻界的关注。为了采写好现场短新闻,能够吸引更多读者,新闻工作者们正积极寻找现场新闻的采写方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采写现场短新闻的技巧与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前后两届的“现场短新闻”赛,为我国新闻界送来一缕缕清新之风。大报小报,“现场短新闻”、“目击新闻”、“实录新闻”,不断涌现,可说已形成一种“热”。这些新闻,篇幅短,现场感强,不乏佳篇与力作,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许由于对现场短新闻的定义与特征的理解不同,一些报纸把稍有现场感的报道也都贯以“现场短新闻”的头衔。例如某报有篇新年前夕关于某副食品商场的巡礼,有篇某顾客在个体摊床购物缺斤少两的来信,文中有那么一点现场描摹与对话,编辑也把它堂而皇之列入“现场短新闻”栏目中。这样做是否名副其实?是“现场”加“短”即等于“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否应在新闻价值上多做些文章?笔者班门弄斧,谈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