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华社2008年11月25日刊发的一则消息:我国是世界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1%,我国每年因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已影响到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导致沙化的根本原因是缺水,治理沙化的根本之策也在水.  相似文献   

2.
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进展及问题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原是中国沙化土地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促进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的研究进程,文章主要分析了近年来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的不足,并因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西藏高原沙化土地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目前最大的水电站.本文概述了龙羊峡库区周围沙化现状及其对库区的影响,分析了沙化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沙化土地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受沙化区域影响的脆弱区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减贫发展的难点与重点。文章梳理了我国沙化土地防治利用方式和节水措施,指出了沙化区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沙地,缺乏沙化土地整治利用背景下新造土地的节水研究。以榆林市沙化土地整治与区域农业发展实践为例,阐述了水资源约束区域,利用红黏土对沙化土地进行结构化整治,增强土壤持水性和保水性;结合种植模式优选和现代灌溉技术,测定了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生长季的灌水量分别节约41.72%—61.49%、25.57%—34.43%和63.92%—70.05%,实现了水资源缺乏区域的水土资源耦合与高效利用。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人地系统协调、生态文明建设、适宜性评价等方面展望了水资源约束下的沙化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point本文根据局部区域土地沙化的特点,结合传染病模型的理论,建立了沙漠扩散模型,详细分析了数学模型,得出了阈值定理,从理论上分析了阈值的变化与沙化面积最大值的关系,通过增加隔离项措施,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在假设的条件下,提出的模型符合局部区域沙化的特点,分析得到的结论对预防沙化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目标,摸清自然保护区受威胁因素、优化保护地体系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如何有效开展沙漠化防治,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该保护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此次调查通过卫星地图的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取证,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分析了该保护区的沙化情况及治理效果。结果表明:若尔盖温地自然保护区沙化总面积为23162.9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9%,其中沙趋地面积最大,为21102.36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91.1%;流动沙地面积最小,为385.08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1.66%;治理沙地总面积为467.35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2.0%.沙化程度空间差异明细,嫩哇乡和辖曼乡沙化程度高于其他乡镇,核心区西南沙化程度高于东北区域。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沙漠化程度整体呈现出减轻的趋势,少数乡镇治理效果显著,但沙趋地面积的扩大意味着潜在沙化风险增大,需坚持沙化治理。该研究为湿地型自然保护区沙化治理策略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扎鲁特旗土地沙化的成因和危害,以期为更好的控制沙化蔓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为例,基于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研究了敖汉旗一段时期内(1990-2000年)草地沙化的空间格局、演化势态和变化规律,并对其沙化草地景观格局动态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针对广泛性问题做以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土地沙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土地沙化的治理是当今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人们不合理开发,开采,以及自然因素干旱,土地沙化区域逐步加大,速度也越来越快,人类面临的问题,如何保护植被,防止沙化。治沙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重点。我们要不断地科学地进行沙化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扎鲁特旗土地沙化的成因和危害,以期为更好的控制沙化蔓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阿尔乡与内蒙古科左后旗相毗邻,是科尔沁沙地南缘的一部分。随着人类过度的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土地沙化现象愈演愈烈,围栏封育以其投资少,易实施的特点成为治理沙化现象的主要措施。本文以阿尔乡围封的沙化土地为研究区域,运用恢复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土壤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运用综合指数法对生态恢复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证实了围栏封育对阿尔乡沙化区域的生态恢复效应显著,揭示了围栏封育对该区域生态恢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和GIS成像技术技术,选取不同年份青岛市沿海地区绿色植被遥感影像,综合该区地形图、各期沙化监测资料以及绿色植被种植情况,综合遥感监测数据和外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岛市的青岛沿海绿色植被急速沙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非稳态三维流动特征分析方法,实现了青岛沿海绿色植被急速沙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实验分析表明,青岛市沿海绿色植被沙化土地面积处于稳定,其扩展过程缓慢波动。其空间分布特征呈现缓慢波动-大幅波动-逆转的变化趋势。在沙化程度上表现为波动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本文综述青海湖周边地区沙化的现状及其对湖区的影响,分析了沙化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沙漠化治理的三种措施:工程固沙、生物固沙和化学固沙。  相似文献   

14.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而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毁林毁草开荒,陡坡种植。为此,国家把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县、生态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甘肃省临洮县1999年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县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后,抓住机遇,实施生态县建设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据新华网2019年6月17日报道,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 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更为严峻的是,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根据我国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荒漠化作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经过长期积极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全国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已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2个监测期的"双减"(面积减少、程度减轻)。但由于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基数较大,形势不容乐观,防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森林面积缩小,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土壤侵蚀日趋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世界森林面积1963年还有37.4亿公顷,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4%。仅1970—1980年间,森林面积就减少1.1亿公顷。目前仍以每年1,1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另据联合国1984年5月的报告,世界沙化面积已达4,500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3.7%。如果按目前沙化速度继续发展,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将要失去1/3的可耕地。  相似文献   

17.
钱智 《今日科苑》2010,(1):171-171
新疆气候干旱少雨,沙漠浩瀚,全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43%。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生态效益第一”的思想,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全力推进。“十五”期间,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68%提高到2.94%,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14.95%,沙化土地面积扩展速度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18.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亚的生态环境保护融于一体,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咸海生态危机引发水体大幅缩减,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土地盐渍化、沙化、盐尘等已成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在中亚遇到的重大环境问题。文章在梳理咸海生态危机引发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近30年来咸海地区沙化和盐渍化土地发展的趋势,探讨了阿姆河流域-咸海地区植被稳定性和承载力的空间分异性,提出基于多学科融合的沙化和盐渍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思路和防控对策。助力解决咸海生态危机及荒漠化问题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焦点之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生态文明全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山东禹城沙河地区所进行的风沙化土地开发性应用研究为基础,从基质、气候、人为不合理利用3方面分析了风沙化土地的形成条件,对沙害防治途径及综合治理配套技术做了探讨,以期在黄淮海平原同类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沙化是个全球性问题,在我出生的内蒙古,笔者的感受最为直接。由于内蒙古的畜牧业还处在比较原始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牧民要想富裕只有增加存栏数、或大面积开荒,这就导致牧区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近年来,全国草原的退化沙化不断加剧,荒漠化面积日趋扩大。现在,自治区政府正在实施包括“休养生息”、“生态移民”等政策,已初步产生了一些社会效应。笔者旨在对这些措施作一些经济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