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创新30)的思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迫切需要实证研究对思辨中提出的理念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际检验。建立适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引导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优化第三代创新政策的有效举措。本文从创新政策出发,研究创新生态系统评估的思路、方法和指标等问题,建构了包含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可持续创新、开放性三个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选择2007-201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评估。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增长空间较大,同时也佐证了当前的创新政策亟需转型。第二,近年来我国创新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种群结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种群之间协同创新仍动力不足。第三,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改善创新投入与产出比例上尚需调整政策,未来应追求更加广泛的系统开放性。第四,创新政策应注重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可持续创新和开放性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避免因过度引导而产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畸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重塑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拓展了现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引发关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本文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以及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Ⅱ型”)。创新导向型的数字生态系统旨在促进数字创新的产生、应用与扩散,这一围绕数字主体而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延续了数字生态系统收敛性、可扩展性、自生长性和模块性的基本特征。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化进程与创新主体间价值共创行为深度融合的结果,实现了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结构、制度、功能和演进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与Ⅱ型彼此渗透、相互促进,改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推动了创新能力与创新效能的全面提升。最后,建议未来研究从案例分析、形成机制分析、发展战略分析、政策研究和监测研究等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3.
创新“盲点”是导致大量核心企业创新失败的隐性因素,但如何识别并有效突破是现有研究亟须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为案例研究对象,剖析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核心企业创新“盲点”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究突破创新“盲点”的路径。研究发现:创新“盲点”存在于核心企业与所嵌入的创新生态系统成员耦合过程中,核心企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政府等采用链成员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上游部件供应商、下游互补方等共同创新成员)的非良性耦合是创新“盲点”出现的原因;与这些成员之间的非一致性协同是创新“盲点”的表现形式;核心企业与系统各成员建立良性耦合关系是突破创新“盲点”的关键。研究结论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企业更好地管理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提高创新成功率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创新理论发展演变、企业创新模式3.0兴起、第三代创新政策实践等多重视角,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创新3.0范式演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认为其实质是以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特征的新一代创新范式。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兴起和发展动因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并提出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建设世界顶级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考虑。  相似文献   

5.
创新体系理论经历了由1.0线性创新范式(封闭式创新)到2.0创新体系范式(开放式创新),再到3.0创新生态系统范式(嵌入/共生式创新)的转变。随着营商环境的快速变化、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全球一些领先企业(苹果、IBM、海尔等)纷纷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动态开放性创新生态系统。Citespace被广泛应用于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能够有效识别研究前沿领域的本质和新趋势。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2002—2019年间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通过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研判了当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基于关键词共被引聚类图谱识别了国内外对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题和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不同研究视角出发,结合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对未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行展望。最后得出结论:(1)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侧重不同。(2)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细分和研究前沿不同。(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需要结合多案例开展。(4)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重视影响系统的相关能力。(5)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能力的实现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6.
城市创新系统与山东省“四大创新圈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柱  隋映辉 《科学学研究》2006,24(Z1):314-319
城市创新系统是一个独特的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战略生态系统。本文利用HCA方法,对山东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构建了山东省城市“四大创新圈模式”,这一模式由济南、青岛、烟台和淄博四大城市的创新域、产业链构成。这对于知识经济下制定山东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是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海外产业园创新生态系统培养前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养创新生态系统是建设"一带一路"海外产业园的长久之计。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一般会经历4个阶段:新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重生阶段,"一带一路"海外产业园创新生态系统的培养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新生阶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成长阶段培植多样的创新群落,成熟阶段培养流畅的创新关系,重生阶段协调相关各方就产业园未来的发展重新达成共识。在"一带一路"海外产业园培养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正确处理好五对关系。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创新生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创新研究范式的一次转变和深化,中小企业问题成为"创新生态"分析框架的核心。本文在简要论述"创新生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以日本中小企业为例,重点从风险资本、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定位分析了日本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缺陷,试图对20世纪末日本从"成功追赶"陷入"失落十年"提供一个分析视角和解释路径,以期对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新时期下,我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有别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数字创新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有着核心位置,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探究其概念内涵、核心特征和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边界,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演绎法,从“数字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两个概念解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范式,从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和国家宏观3个层面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结合数字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两大理论体系,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六要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赋能者、运营者、研究者和生态环境,并揭示其具有模块性、适应性、多样性、生长性和共生性五大核心特征。运用概念模型法建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主要依托于异质性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数字价值实现机制和数字协同治理机制4个方面的有序运行来实现。为保障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应丰富系统内的创新主体类型,并建立面向企业、产业和国家三层次的价值共生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创新引领发展对培育和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出新要求,需要准确客观评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改进修正,采用PCA分析法对生态因子赋权以解决评价指标共线性问题,提炼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协同性、演进性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等固有特征,从特性角度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模型与指标适合评价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久久为功,突出新增长极,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行为者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1.
董洁林  陈娟 《科研管理》2014,35(12):76-84
作为企业商务模式的重要部分,产品创新模式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呈现出了崭新的特点。本文以快速成长的智能手机公司小米为案例探讨互联网环境中的产品创新模式,有三个主要发现:1)小米充分利用互联网生态环境,聚焦互联网的客户群特征并采用最新互联网工具和平台激励客户参与小米研发;2)与传统开放式创新不同的是,小米不仅创新思路来自客户,并且在产品创新全过程都深度把客户卷入进来,在产品研发各阶段用众包方式与客户无缝合作,充分利用客户的认知盈余;3)与传统创新管理分阶段线性流程不同的是,小米创新过程采用小团队全程负责,每个创新阶段无缝对接,迭代开发、循环往复。我们认为这个模式呈现了独特性,可称为为"无缝开放式创新"。小米模式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对这种模式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对进一步夯实理论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刘强  束其全  邱灿华 《科学学研究》2003,21(Z1):271-274
本文通过对145家中小企业调查问卷的分析、公共研发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作用机理的探讨以及对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成功案例的总结,揭示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对公共研发机构需求的现状,以及公共研发机构在支持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发展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匡辉 《大众科技》2013,(1):96-97
文章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技术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提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政府机构应该加强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唐小飞  周磐  苏浩玄 《科研管理》2020,41(6):172-180
企业创新活动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品牌创新社区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场所。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在线印象管理为核心概念,对用户创新参与动机、印象构建行为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发现:追求知识共创动机和追求网络社交动机的社区成员,采用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采用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追求社群认同动机的社区成员,采用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采用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品牌创新社区成员的社龄长短对采纳印象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获得性印象管理行为较保护性印象管理行为对品牌创新社区的创新绩效有更正面的影响。本研究拓展了品牌创新社区用户研究的理论视角,也为企业识别在线用户创新参与动机,从而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以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胡琳娜  张所地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6,34(12):1886-1896
Brookings学会的Katz教授2014年首次明确界定了创新街区,这方面的国际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以世界锚定+创新街区为研究对象,依据2010-2014年美国社区调查数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三螺旋模型进行要素空间投影及重构,提出了"创新人才-创新街区-大学交互模式"概念模型,采用肯德尔广场单案例和七个锚定+创新街区多案例对比,重点对该概念模型中的交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人才净流入是创新街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年轻创新人才如大学(毕业)生是其中的关键核心;创新街区地产类型的多样化有助于满足不同人才群体的需求,区内产业多样化有助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因此,创新街区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创新集聚模式的实现,首先必须有效实施年轻创新人才的管理以及创新的栅格化管理,其次利用人才市场的繁荣引致其他资产市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创新资源是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嵌入是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渠道。制度环境下突破性创新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制度上的合法性支持。本文基于相关理论文献,构建了网络嵌入、创新合法性与突破性创新资源获取关系的分析模型。通过对三家代表性企业的跨案例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网络的结构性、关系性、认知性嵌入正向影响创新资源获取和创新合法性;创新的实用合法性、道德合法性、认知合法性正向影响创新资源的获取;创新合法性在网络嵌入与创新资源获取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网络嵌入通过创新合法性正向影响突破性创新资源获取。这意味着,在我国正处于制度转型期的现实背景下,企业创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网络和创新合法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一种创新网络视角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创新网络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技术创新的新型创新模式。它作为相关企业知识交互作用的创新平台,为企业应对复杂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本文旨在探讨创新网络交互作用特性,基于创新网络的视角,探讨技术创新的网络性,最后对我国创新网络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何彬  范硕 《科研管理》2014,35(9):36-43
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韩国2001-2010年创新集群的发展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知识整合、网络、风险资本、政府投资、中小企业的增量等创新因素对于韩国创新集群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韩国创新集群发展过程中,大企业及政府的作用是比较大的,而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小企业的创新作用并不显著。韩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的创新集群发展模式,但同样获得了成功。韩国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面临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该采取适当的创新集群发展模式,而不是盲目的照搬西方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盛济川  吉敏  朱晓东 《科学学研究》2013,31(8):1268-1274
 在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采取何种组织模式才能有效利用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或技术是企业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基于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的耦合关系,本文将内向开放式创新市场拉力路线图(MPRIOI)和外向开放式创新技术推力路线图(TPROOI)进行了整合。内向开放式创新企业在市场分析、产品分析和技术分析三个阶段,可分别采用非股权战略联盟、购买技术服务和购买技术授权的组织模式实现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企业在技术分析、产品分析和市场分析三个阶段,可分别采用非股权战略联盟、提供技术服务和提供技术授权的组织模式实现外向开放式创新。借助技术路线图方法帮助企业在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进行决策,在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以及封闭式创新之间寻找到创新战略的最佳均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