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在受众中长期形成的信任感和权威性,是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和能力。公信力不但决定了一个媒体所影响的受众面,更决定着它影响受众的程度与效度。毫无疑问,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舆论监督是媒体赢得公信力的利器。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与其它媒体比较,电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一直是很高的。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电视舆论监督正面临着公信力危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电视舆论监督公信力的危机?如何重塑电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努力提高媒体的公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媒体的公信力问题不仅事关媒体兴衰。而且事关舆论引导大局。在充分分析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的基础上,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从而避免媒体在自身发展和舆论引导中出现“萎靡不振”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的媒体公信力现状来看,研究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问题很迫切。  相似文献   

3.
加强舆论监督是党报贯彻中央两个条例,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媒体参与民主监督,增强党报权威性,提高办报质量,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舆论监督的质量是媒体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而这种质量的高低,又与舆论监督的公信力紧密相连。具体地说,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有助于提高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公信力下降的因素是多重的,体现在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精神与道德的弱化、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界限不清以及个别权力部门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压制。针对此,媒体要取信于公众,提高其公信力,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环境。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的质量是媒体实力的体现,与媒体传播的公信力紧密相连。实践证明,媒体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决定其影响力、感召力和引导力。广播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媒体优势,这就是互动性和即时性,这种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使广播在新时期的舆论监督中,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广播监督类栏目是广播舆论构成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当今,地市级广播拥有受众群体特定、区域性强的优势,所以,地市级广播开办的《行风热线》、《阳光热线》、《行风零距离》等舆论监督类栏目,可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贴近地方,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栏目以其"地气足"的优势,极大地满足了本地受众渴望通过广播监督类栏目获取更多权益和公平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李凌 《报刊之友》2014,(3):29-30
互联网时代,媒介的发展给电视传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媒介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而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以其无可比拟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在舆论监督中依然占据主流地位。本文重点阐释了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及电视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剖析了当下电视媒介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公认的功能之一,各媒体都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是,有不少舆论监督没有结果或结果不好,使舆论监督的意义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在读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提高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公信力也是衡量一个媒体的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虽然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因媒体自律缺失而产生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的炒作则是造成媒体品位低下招致受众怨言,严重影响媒体公信力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9.
金跃华 《今传媒》2016,(5):42-43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公信力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当前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下滑,探究其“短板”,应该从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突发报道、虚假新闻等新闻实践中最常见的这四个方面去分析,补长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的策略也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10.
和谐舆论的本质特征并不是异口同声、众口一词.社会公众舆论中的不和谐因素往往呈现为复杂的状况,和谐因素与不和谐因素同在是舆论形态的常态。和谐媒体应当特别强调媒体的责任感、权威性和诚信度,而这三个方面都与媒体公信力密不可分。从这个角度上说。构建和谐媒体的首要任务是要提升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与监督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力 《新闻前哨》2006,(2):93-95
对舆论监督要保护,一些具体的枝节问题,没有必要去深究。应该主要考虑媒体发表的文章,有没有信息支撑。作为牵扯公共利益的单位和公众人物,在肯定舆论监督的同时,有义务容忍个别细节的出入。我们要保护权利,当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得取舍出一个对社会更好的东西。在两种权利里,应该倾向于保护舆论监督的权利。这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更需要舆论监督。一个社会对舆论监督的容忍度有多大,表明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文明、民主、进步的社会,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培 《新闻通讯》2012,(2):58-59
新闻媒体被称为社会的“安全阀”。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帮助化解显性或隐性的社会矛盾,既是提升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应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不过,长期以来。大多数地市报在民生服务新闻和社会新闻方面不遗余力下足功夫,而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却所做甚少。深层原因是搞舆论监督风险大,压力大,一旦把握不准,即有可能招来麻烦。这让不少地市媒体心生畏惧。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体,让大众去评议社会上不公正的人和事以及不良现象,以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使公平与正义与人们相伴,让真善美充满人间。新闻舆论监督是大众媒体的重要职责,不仅是受众对媒体公益性公信力的认同与期待,也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的自身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时俱进的客观标志。  相似文献   

14.
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受众很容易从诸多媒体中寻找自己心目中最具公信力的报纸,从中获取对客观事实的分析和判断依据。所以,报道好突发事件,是主流媒体广泛赢得受众,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媒体自身公信力的必然选择。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媒体的影响力来自报道重大问题上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履行的重要职责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媒体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其公信力也间或遭到质疑。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抵制有偿新闻,传媒的“寻租”行为却仍然存在;有些新闻媒体单纯追求新闻自由,忽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一些媒体带有误导性甚至错误的报道,造成司法机关屈从舆论压力不能依法办案,“媒体审判”日趋严重,等等。  相似文献   

16.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在近年来的媒体改革大潮中,舆论监督报道秉承“弘扬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宗旨,时时刻刻聚焦社会热点,随时随地反映群众心声,其影响力,公信力和美誉度,日渐增强。毫无疑问也毋庸置疑。舆论监督正在成为新闻媒体主动干预社会生活,积极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一面抢眼的旗帜。  相似文献   

17.
主流媒体的电视(视频)舆论监督虽然面对诸多难题,包括人才流失、受网络冲击等等,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这主要源于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础、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及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8.
赵帅  陈澄 《新闻世界》2009,(6):127-128
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落后于新兴媒体。本文通过研究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而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以期帮助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大革 《记者摇篮》2009,(10):24-24
“所谓媒体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提供客观、全面、权威的资讯而获得的凝聚在媒体上的普遍认同。”公信力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媒体一旦没有了公信力,也就失去了受众,也就没有了生机。因此,提高媒体公信力成为媒体当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地市级媒体是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官方新闻传播平台。地方媒体公信力主要体现为立足本土的地域定位,讲老百姓故事的内容定位和"说"新闻的风格定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地方保护主义会制约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内部和外部的竞争施压导致虚假新闻频出,但新媒体技术为媒体公信力的提升带来机遇。地方媒体要积极改革以符合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以及新闻传播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积极拓展信息资源,敢于创新,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地方媒体的舆论宣传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