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马克思在哲学上是实现了对以往哲学的超越,还是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革命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实现了对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建立了“超越”哲学。马克思的“超越”哲学,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结合二者又高于二者的真理。这种观点认为,自恩格斯、列宁以来,人们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  相似文献   

2.
每当杨奎松有新作问世,本刊编辑必竞相传阅,在分享他的成果时,总会感到眼前一亮,原来历史是这样。现代中国社会变化剧烈,政治舞台扑朔迷离。一部与现实纠缠在一起的中国现代史,不免让人雾里看花,说不清也道不明。杨先生说,“是历史,就必须求真。”然而,研究中国现代史能够做到“求真”却不那么容易。杨奎松先生已经做出的贡献即在于把那些大家以为熟知的人和事,经缜密的考证而逼进了历史的真实。更难能的是,他注重分析人的心态变化。可以这样说,真正把一些历史人物请下神坛的是历史学家。我们原知道杨奎松先生也是亲历“文革”的五十多岁一代人,但不知他有蹲过监狱的历史。读读这篇访谈录,你能感受到新一代学者的人文情结,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从中反思历史教育的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历史决定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观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判。历史决定论的缺陷和不足表面上看是对决定历史终极因素的错误定位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思维方式在历史领域中运用的结果,是对人的本性的错误认识的结果。这种不足是历史决定论的理论范式自身无法克服和超越的,只有在历史观中引入价值论范畴,实现历史观范式的根本转变,历史决定论的不足才能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4.
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这本书是台湾著名毛作家刘墉给儿子的一系列书信的总集。当年,那个怯生生的年轻人刚考入全美知名的史岱文森高中,刘墉先生就是通过这一封封书信教导他怎样面对艰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这本书里没有什么经世伟略,却充满着一个父亲殷切的叮咛。全书围绕学习、做人、处事三个方面,通过书信的形式,谆谆教导他的孩子超越自己,探索人生道路。书的扉页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这句话可谓全书的中心,也是作者写这些…  相似文献   

5.
超越自己     
“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这是《超越自己》扉页上的一段话。我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却未必人人都懂,也未必人人都做得到。说起刘墉,令我想到韩寒的一句话:“刘墉把人人都懂的道理,说得让人不懂,还写在文章的屁股上。”不可否认,他所说的的确人人都知道,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比如韩寒,他却迷失了自己。他本该是个学生,抑或是个校园作家,却执意要把自己扮成太保。《超越自己》是刘墉写给刚上高中的儿子刘轩的信,教导他如何面对艰险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我和刘轩也…  相似文献   

6.
人若想改变命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这是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生活共同诉说着的一个真理。改变自己,正是“超越“的生命逻辑。审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谱系,“超越”成为他语文教学生涯的本质属性,改变自己,就是改变经由他创造的课堂教学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老师的职业生命,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充满着超越意识的课例层叠而成的,他们不但成就了王老师的语文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地球村”矣,国际理解遂成为所有民族和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做好的事,而学校历史教育当然不能置身事外。我们承认中国历史教育过去在国际理解上做过好多、却做得不够好,这反而恰是一种在更高起点上变得更好的开端。赵亚夫先生的《国际理解:学校历史教育的新课题》,就由“历史·文化·理解”几个关键词切入,讨论了历史教育中国际理解的定位、目标、价值,人们在他对主体、践行、策略的分析笔触中,亦不难感到交互主体性(而非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在国际理解中的特殊作用,同时自然地会洞察为什么“尊重·沟通·宽容”是历史教育中国际理解不可或缺的内涵。“他者是另一个我”,人类要学会相互和谐相处,就不能不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国际理解作为历史教育新课题,同仁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能把这种思考和实践引向深入,当然深为本刊所愿。此文是赵亚夫先生2007年9月10日参加北京中韩两国“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会的交流论文,其部分内容已刊载于《中国教育学刊》,本刊在此全文刊出,以便读者朋友了解亚夫先生完整的思路和观点。  相似文献   

9.
《学习之友》2008,(10):25-26
李小鹏,这是一个属于奇迹的名字!他的奇迹在于15项世界冠军头衔,一举超越了点燃北京奥运圣火的前辈李宁,成为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他的奇迹在于用自己的青春,讲述了一个无惧痛苦与失败,在挫折中艰难成长的故事,一个真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10.
人生之复杂和嬗变不居,让人深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是人生最难之事,我以为,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恰在于此——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应该说,历史课程改革的必要取向也在于此。在“应试”之风欲静不能的当今,这或许有点苛求历史老师们,但当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时,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第1辑目录·大家论坛章开沅:汲取历史智慧回归教育本真(序言二则)周洪宇刘大伟:章开沅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学术贡献·政策研究王登峰:中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困局和破局·教育学科进展范先佐郭清扬: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就、问题及趋势·德育研究王小飞檀传宝: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的比较与反思冯建军白旭娇:中小学生世界公民身份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现存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没有一位更象废名先生引我好奇,更深刻地把我引来观察他的转变的,有的是比他通俗,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象他更是他自己的。”(李健吾:《咀华集·画梦录》) 的确如李健吾所云,废名是“他自己的”。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强调文  相似文献   

13.
邱维骥,这位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数十年的老师,这位年届75岁高龄令人尊敬的老人,退休15年以来,阅读不停,思考不止,写作不辍。难的是,这一切都进行在他身患重病过程中。邱老师已抱病多年,几经卧床难起,而眼疾又让他雪上加霜,然而他没有放弃,始终不放弃。好多时候邱老师都病得无法动笔,只能口述由女儿或学生代笔记录,整理好后再念给他听,然后反复修改成文。于是,就有了《当代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历史的力量》《历史·生活·命运》等对历史与人生和历史教育积其一生之经验的表达,字里行间渗透着邱老师自己的灵魂、思想和智慧;也就有了《对日皇裕仁8.14(诏书)流行评述的质疑》《抗战胜利钟声在“八一五”7时正点敲响》《六十年前的日本:确是无条件投降》《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比德国更完整更典型——驳日本清濑一郎、江藤淳“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论》等彻底颠覆流行一时、为害不浅的错误观点“日本有条件投降说”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引起的震动,不限于国内外学术界,其影响之大上网一搜“邱维骥”便知大概。 邱维骥老师何以如此执著?“我实在是太爱我的祖国,太爱我的祖宗,太爱历史文化,太爱历史教育了,我丢不下这些。好多人提醒我身体最要紧,劝我不要想那么多,也不要再写什么了。这都是好意,我是自己说服不了自己啊。苟延残喘,我会很难过。我总想,哪怕少活几天,我也得活得充实一点。”邱老师接听本刊主编任鹏杰问候电话时,说了很多很多,这几句被主编不由自主地悄悄记了下来。也许,答案就在其中。我们对邱老师的敬意,我们对历史教育的态度,丛应如邱老师所表现的那样——永不放弃!与邱老师一起深度恩考“历史·生活·命运”,让历史教育帮助人?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历史的终极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不过是人化了的自然,因而社会界同自然界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即我们所说的“历史”——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当自然科学家们按照机械决定论,把凡是起作用的某种原因作为事物的终极原因而“弄糊涂了”的时候,恩格斯就指出:终极原因就在事物的因果系统本身,就是事物因果系统中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他说:“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  相似文献   

15.
白寿彝 (1 90 9~ 2 0 0 0 ) ,字肇伦 ,又名哲玛鲁丁 ,回族 ,中共党员 ,中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缅怀白寿彝先生的学术业绩时 ,首先有一个问题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 ,那就是 :一个史学工作者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学术事业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从而为社会进步、历史发展做出贡献 ?白寿彝先生 70年学术生涯所积淀起来的历史教育思想 ,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许多教益和启示。“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 ,是白寿彝先生历史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应当引起每一位关心中学历史教育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  相似文献   

16.
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由一名叫克劳斯·冯·克里辛的(Klaus von Klizing)的联邦德国人获得,他在固体物理学领域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证明了对他的批评是错误的。牛津的克莱伦顿实验室的罗宾·尼古拉斯说,冯·克里辛在“量子化霍尔效应”方面所作的研究,任何一位有能力的固体物理学家都能做到。问题在于没有人认为值得这样去做。尼古拉斯指出,克里辛在技术上并没有取得长足进步,但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为此,他“的确配得上”获得这个荣誉·克里辛的成就在于把普朗克的成果带入了微集成电路时代。  相似文献   

17.
超越的教师     
超越的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当学生 前不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杜森教授来我校参观。其时,四十开外,一米九有余,身材魁梧,嚼着口香糖的他正饶有趣味地观摩一节双语体育课。突然,一个男孩儿冷不丁地跑过来,冲着他:“please。”  相似文献   

18.
此书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这话是颇有见地的,因为要超越别人只须比别人更努力用功即可,而要超越自己,却是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极度挑战!作者刘墉先生在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真切的故事,每篇故事的末尾还为我们讲明了一个个故事所揭示出的道理。不知不觉之中,这本书就被翻到了最后一页。合上书页,觉得好像胸有成竹似的,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使我那般自信,大概是那种“早上听到道,晚上死去亦足矣”式的满足和喜悦吧!好像自己一下…  相似文献   

19.
陶睿 《新高考》2004,(9):52-52
在刚刚结束的2004年高考中,我的历史取得了146分(满分150分)的成绩。近来常有人问我:“一看见厚厚的五本历史书就晕,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这里,我愿把自己复习历史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20.
“我们最强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这是本书的作者刘墉说的一句话。通过这一句话, 我才真正地理解到为什么作者要把这本书取名为《超越自己》。这本书是刘墉在他的独子刘轩考入全美国最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的第一年,写给那位怯生生的年轻人的一系列的信,教导他怎样面对限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多么精辟的一句话呀!它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