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12年11月,惠州学院与《学术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了2012"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对岭南建筑学派建筑理论和岭南建筑创新,特别是对"两观三性"、"文化地域性格"、"文化现实主义"等理论成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自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成立以来,以林克明、夏昌世、莫伯治、何镜堂为代表的几代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大师,始终坚持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不断提高建筑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水平,使岭南建筑创作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至全国,不但具备了成为建筑学派的外部可识别特征,同时也形成了学派的精神内核.本文从学派的学理标志出发,纵向分析和研究岭南建筑学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探讨学派形成的学理标志,以期勾画岭南建筑学派形成的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的思想渊源有岭南传统建筑、岭南近代建筑和岭南现代建筑三大源流,它们对当代岭南建筑学派建筑思想的影响分别表现为不拘一格的地域主义、兼容并蓄的折衷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现代主义.而在这三者之间,有着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那就是“现实主义”的建筑哲学,正是这种建筑哲学成为岭南建筑学派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何镜堂的建筑创作历程置于现代岭南建筑学派这一独特建筑体系的发现、阐释与渐进的语境之中去调研梳理,认为何镜堂建筑的渊源与发展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形成有益的支撑,他的“两观三性”跨越了从创作实践到创作理论的屏障,他提出的目标很明确,把岭南建筑学派推向世界建筑之林.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岭南建筑师坚持不懈地在现代建筑创作中探寻岭南地域特色,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岭南建筑学派.三代岭南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夏昌世、莫伯治、何镜堂从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和建筑意境三个方面对岭南地域特色的探索,发生了由表及里至核的转变与升华,而建筑师们自身的建筑教育背景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影响这种转变与升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近体诗的两大基本特征——语词构建与意象呈现,也就确立了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标准:即诗歌的优劣与否,取决于诗歌"语词建构"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诗中以"语词建构"为表现形式的"意象"能否"呈现"令人感发的、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语言学批评研究的意义在于:摆脱了传统诗论中"印象批评"的主观模糊体验,也超越了笼统的"背景批评"的历史藩篱,将诗歌作为个人感受与体验的"主观文本"或依赖时代背景支撑的"历史文本",还原为立足文学本位、自给自足的、客观的"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8.
当代发展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独特的风险意识的产物。现代化理论的嬗变中萌生了对风险问题的初步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中风险意识有了较为系统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发展理论进一步在哲学层面强化了对风险问题的反思。在现代化研究的全球化转向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当代学术论争中,风险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关键议题,理论家们建构起了以"风险社会"理论为代表的各种风险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使现代化风险问题达致了高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9.
以"民本"思想为主要宣扬诉求的《商君书》继承了法家学派的传统,主动探讨"治民之法"和"使民之道",主张创造多个社会范畴内的统治机制以形成社会差序格局并给予百姓所期望的人人平等机制下建构的平民政治模式,取得了轴心时代的阶段性成果。《商君书》的"民本"理论经过历史的检视具有普世性和科学性,重新探讨其建构的"民本"思想体系及应有价值是我们在当代社会发展法制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梳理传统"诗教"理论,对传统"诗教"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其次,选择"诗教"经典文本,建构当代"诗教"文本体系.最后,探索当代"诗教"的实践路径.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与绘画同道"的观点,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其国际主题小说《黛西·米勒》的空间叙事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概念,他以地志空间画意书写为媒介建构文本描绘空间、以地志空间文化因子驱动的情节设计建构文本纪事结构空间、以路径意象为认知媒介建构文本意义模式隐喻空间.詹姆...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建构岭南历史记忆的重要源流,南越国及南越史一直是岭南文化发展的焦点所在。中国史界对岭南早期国家文明的认识一直建立在极其有限的历史文本基础之上。及至晚近,粤人学术活动活跃,积极搜寻,"考古"发掘出南越文明的物质和文化证据,才开启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南越历史研究。其中,20世纪30年代广州黄花考古学院的研究工作尤具开创意义,其代表人物谢英伯、胡肇椿等人的学术活动与地方展览会、本土博物馆、公立机构以及社会人士所开展的收藏、发掘和研究合力构成了当时南越文明研究的主导力量,展示了本地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怀和历史叙事方式,实现了从"边裔"到乡邦的转变,也对同时期广东文化研究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建筑技术、建筑形式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体,建筑的文化内涵是建筑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建筑图像与建筑设计具有文化学意义上的通感式联系。以建筑空间为切入点,以当代中国油画为例,研究当代中国建筑设计,认为建筑功能性空间及其传达的建筑美学价值,依然应当作为当代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及前提。美术建筑图像带来的若干启示,既重新肯定了作为建筑第一要义的功能性属性,又强调了莅临空间的人的感受的存在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开启《宣言》的现代性维度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一是经典文本需要结合时代语境而不断创新出场,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亟需理论指引.开启《宣言》的现代性维度需要在方法论上坚持"返本"与"开新"的互动循环:一方面,挖掘与深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矛盾与困境、终结与超越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体现"返本";另一方面,在"返本"的基础上进行"开新",要以一种创造性的原则来实现理论的当代转化,将《宣言》的现代性思想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的实践原则.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源"与"道"的结合,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宣言》研究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思想方法,概述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更迭,从历史现象中引伸出心理科学发展的逻辑,认为心理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有赖于对以往理论的研究前提的超越。由此认为,要建立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必须超越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前提。而要实现这种超越,则应把方法论的多元化和以人为中心的大心理学确定为理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集宁师专学报》2018,(5):46-49
辽阔美丽的察哈尔大草原,孕育了悠远的历史和丰饶的文化。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古老的察哈尔文化也通过当代的建筑、绘画、戏剧、影音等形式得以彰显。本文以颇具区域文化特色的察哈尔右翼后旗这一叙事空间为例,运用建筑叙事学和戏剧叙事学理论,对察哈尔文化的当代叙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找到恰当的问题与选择合适的方法,是我们进入学术研究的必要门径。以当代文学史写作遭遇的问题为切入点,洪子诚先生从文本与历史出发,对20世纪80年代主流文学观念中一些不证自明的理论预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质疑和追问,其学术研究中所贯注的问题意识和入思方式是对原有研究范式的一种突围,形成了富有个性化的学术建构。对当下的文艺研究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威廉姆·肖是当代西方马克思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方法体现了当代西方马克主义理论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书的研读,从概念的分析、理论反思及历史论证三个方面来阐述威廉姆.肖在社会构成理论方面对马克思历史理论所作的分析。威廉姆·肖从分析哲学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社会构成理论的再诠释一方面体现了当代西方马克思学派的发展,然而分析哲学方法论的局限性也暴露了西方马克思分析学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莫里斯·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重审了"将文本还原为现实"的阅读模式,并对既有的阅读理论进行了更新。他将阅读视为一种无法被定义的体验和敞开、一种从可释读的文本层指向作品深处的"不在场之在场"的运动。之于读者,阅读是"开始"而非"重复";之于作品,阅读是与创作同样强大的建构力量。通过阅读理论的再阐释,布朗肖解构了传统阅读模式中"读者"对"作品"的控制与超越,对主体与他者的关系进行了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