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佤族两个村寨的田野调查,考察了人口流动情境下当代佤族通婚圈的变化。在偏远的佤族村落中,村民的通婚圈是村内通婚、民族内部通婚;当人口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之后,佤族男人的通婚圈出现内卷化趋势,妇女的通婚圈却是扩张趋势。通婚圈的变化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这种变化也给佤族带来了一些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对佤族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婚一直是藏汉民族关系史中重要内容之一。康区的康定历来是藏汉两个民族的重要活动区域,民族之间的通婚非常普遍,藏汉民族共同为康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自清代以来,汉族人大量定居与此,许多与当地藏族通婚,世代友好,民族差异逐渐缩小。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康定为例,结合民族社会学理论,通过分析当时的藏汉通婚情况,说明通婚在民族融合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族际通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深层次问题,是研究和考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会东县彝汉民族关系的演进中,彝汉通婚数量的增长及其思想观念的变迁,体现了彝汉民族关系的变化。本文以族际通婚为视角,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及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调查方法,梳理会东县彝汉民族关系的演进情况,分析彝族、汉族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彝汉通婚现象等,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彝汉通婚及民族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皖中大鼓村的通婚圈结构的变迁为例,讨论了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近年来,农民分化打破了传统的通婚圈,使得当地通婚层级化,进而形成了通婚圈内卷与扩大的双重趋势。决定这一现象内在的机制在于彩礼性质的嬗变,收入上层的农民推高本地彩礼的同时,使得收入中层和下层农民把目光投向了无需支付彩礼的跨省婚姻,由此形成了彩礼压力下婚姻选择的不同。另外,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的变迁可能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性后果。  相似文献   

5.
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它的婚姻形式有回族内部通婚和回族族外通婚。族外通婚中回汉通婚位于首位,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通婚比例有所提高。回汉通婚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婚姻观念和生活空间变迁的原因,并且这种通婚表现出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7.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5,(6):44-49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联姻,是民族学研究领域尚待深入展开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裕固族族际通婚的文献记载和田野考察,梳理了历史上裕固族与外族通婚的演变历程,重点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族际通婚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多元化主义背景下,美国异族通婚从异族裔通婚,异教通婚,进入到异种族通婚阶段。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三次移民潮中有色种族移民的爆炸性增加以及早期有色种族移民后代的同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逐步宽容和开放;多元化主义的倡导。  相似文献   

10.
北朝魏、齐、周宗室女性的通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魏、齐、周各代宗室女性的通婚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北魏太武以前,宗室女性与北方其他少数族政权或部落通婚频繁。太武以后,北魏宗室女性与南北士族的通婚逐渐频繁。东、西魏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和亲政策,同时将相子弟亦是东、西魏公主重要的通婚对象。北齐、北周宗室女性的婚姻主要是与北镇军功集团、武川系军功集团之间进行的,与汉姓高门通婚的很少  相似文献   

11.
族际通婚对民族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笔者在疆、川、黔三地族际通婚调查情况表明我国部分地区族际通婚仍严重淤滞,其国家层面的归因是,族际通婚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的缺位。模糊的国家政治向度导致对族际通婚的认识偏差和行为失范,族际通婚行为人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为此,国家应改变在族际通婚问题上的消极应对态度,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族际通婚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女性学与民族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这使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研究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运用少数民族女性学的视角,探究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族际通婚的成因。在人神共居的贡山,居住着傈僳族、怒族、藏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族群通婚很普遍。族际通婚现象的女性学研究至今仍然鲜有涉足,作为一个多族群长期混居的边疆民族地区,贡山族际通婚圈的成因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个体习俗形成、变化和呈现的时空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以南江流域不同民族所组成的家庭和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通婚视阈下个体习俗的变化情况,可以较全面地把握民族通婚对少数民族习俗嬗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族际通婚是最能直接反映两个民族之间交往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屯堡人基本上是族群内婚。从1980年开始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出现联姻的现象并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通婚总量并不高。本文通过分析社区、族群特征及个人特征对族际通婚的影响,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是保持着良性的互动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族际通婚态度的转变等因素是1980年以来族际通婚比率上升的原因;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边界、历史遗留的族群偏见及族群分层现象的存在是制约族际通婚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桃源一个维吾尔族村落为个案,通过研究村落中维吾尔族与回汉村民的族际通婚,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因素对湖南维吾尔族族际通婚的影响,分析了维吾尔族村落婚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族际通婚是现代社会多民族国家产生的重要现象,对地域性族际通婚的研究可以揭示当地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和族际心理等重要内容。以阿拉善左旗三年的族际通婚数据为依据,研究了族际通婚者个体特点及其社会特点,对完善我国婚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婚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开始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契丹族作为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在刚兴起时,其通婚主要局限在契丹族内,但是随着契丹族汉化程度的加深,政策的调整,其通婚范围开始扩大,开始与它统治下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通婚,当然这有很大的政治性原因,但是民族融合这一大主流也使得契丹族突破狭窄的婚姻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清朝自人关统治之始,便禁止蒙古族和汉族互通婚姻。但随着清朝对边疆的渐进统一,蒙汉交往逐渐频繁,蒙汉通婚成为大势所趋。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帝断然取消禁令,允许蒙汉通婚。嘉庆帝亲政后,于嘉庆六年(1801),再次禁止蒙汉通婚。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影响北川各民族的族际通婚,通过对北川羌、汉、藏等3个民族间通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北川羌族自治县族际通婚呈良好发展态势,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融洽的;地缘网络虽是影响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但汉族中却表现不明显;教育水平对族际通婚有着相当重要影响;家庭背景、职业收入等因素就族际通婚也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力相对较弱,远不如个人情感等因素突出。  相似文献   

20.
在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核实并详细记录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古塘村龙炳兴祖孙三代通婚范围的变迁,经过调查以龙炳兴老人的家庭为中心,对其通婚范围做了全面的处理和说明。发现他们的通婚范围在当代有很大的变迁。究其原因,与外部势力的冲击和影响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性。传统的通婚是以姑舅表婚为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婚姻已经被突破,在苗族的婚姻里现在不单单是姑舅表婚的一种形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冲击,通婚范围是逐渐向外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