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法的功能是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经济法的社会功能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协调功能。这种协调功能决定了经济法的地位,即(1)相对于其他实体法律部门而言,经济法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边缘性学科。(2)相对于整个法律体系而言,经济法可以协调传统实体法律部门调整社会关系各领域所产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编辑活动即从旧有文化和新的文化中选择优秀的东西,缔构社会文化作为历史留给人类、流传世界。编辑活动有三大功能:参与缔构社会文化;传播社会文化;再创造转化。编辑的权力,按照政治的、学术的和经验价值的标准,代表社会选择文化产品,决定什么样的社会信息进入编辑系统,从而进入社会传播领域。编辑的责任,在编辑活动中,既要遵守社会为其制定的行为规范,又要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道德、法律、思想、文化的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利益冲突的根源在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充满冲突的利益关系中发展和进步,关键在于利益存在一致性,利益冲突存在协调的余地和可能,所以,利益冲突和协调是社会的常态。法作为利益关系的"协调器",其作用在于通过权利(权力)义务的合理配置平衡协调各方利益。以人为本,平衡利益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理念,渗透到各个法律部门中。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导致公私因素的相互交融,也为追求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之和谐的经济法提供了法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运用"微公益"的具体案例,尝试分析微博资讯传播功能的聚焦功能、舆论监督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力求探讨微博的资讯传播功能在社会中所带来的影响,使其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有效发挥其连锁传播的作用。同时,避开使用微博传播资讯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微博、利用微博,使微博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法的人本主义>一文提出"法的人本主义",在相当程度上把"以人为本"视同"人本主义",把法制建设要"以人为本"归结为法的人本主义或人本主义法律观.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法律观是基于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发展,而"法的人本主义"或"人本法律观"则是泛带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性质的抽象化法律理论,二者的内蕴有着本质差异.与"法的人本主义"意涵相关的"权利优位于义务"和"权利优位于权力"的提法也不尽恰当,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村委会是当代中国农民最主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在乡村的互动及其关系模式是其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深层背景,它是重构国家与社会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双赢模式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构建创业型大学已成为中国大学发展变革的路径之一.革新式创业型大学作为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类型之一,强调大学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注重通过组织变革,实现大学功能的扩展和突破.强调通过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合作共赢、管理系统的协调优化、与相关主体合力进步等方式,培育创业型人才,转化科研成果,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目前教育界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否定了"教育市场"、"培训市场"、"教育产业化"等观点的合理合法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活动,不具有市场那样以成本盈利为法则的交易属性.教育和培训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功能,不能将市场的概念搬到教育领域中,否则教育便失去了本质属性和独立存在的价值."教育市场"、"培训市场"、"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等提法,片面扩大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对教育的本质属性、基本功能以及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相互关系的曲解.  相似文献   

9.
"权利"与"权力"是以法为核心的两个方面,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两个轴心,但两者的基本内涵、归属、产生的基础、对应关系及法律后果不同.中国和西方在对"权利"与"权力"的理解、来源及运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只有理清"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与"权力"观念,才能正确行使权力和享有权利.要根本理清"权利"与"权力"关系,在理论上,研讨与争鸣;在立法上,要求认识要基本统一;在执法上,要有效地制约和合理的运用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所出的各种工具书、语法书、教科书,几乎都一致认为"永远"是一个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其主要语法功能是做状语.然而,我们通过对目前的语言实际情况的观察发现,"永远"一词除做状语外,还经常充当定语、宾语,偶尔充当主语、谓语.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用语的逐渐变化,现代汉语"永远"一词的句法功能正在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1.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部统一的行政许可法,该法对推进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仅就该法中的便民条款略做议论,以法律专业大学生的视角对该法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学界及司法实务界存在的将某些不法行为设立犯罪纳入刑罚的呼声及可能导致的“泛刑”倾向,笔者以吸毒、卖淫嫖娼这两种犯罪学上的“无被害人犯罪”为例证,在考察国外相应立法及刑事政策基础上,结合刑罚的负价值对其予以否定,并由此引发出“刑法应谦抑”的命题,主张通过充分调动诸如伦理道德、侵权行为法、行政处罚法等替代措施来规制这些具有相当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作为最后手段的刑罚仅在“不得已”之时为用。  相似文献   

13.
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已成为农村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农村家庭教育的离农期望、社区和社会大众媒体的离农影响也是农村学生离农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为此,应充分挖掘农村隐性的课程资源;培养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农村教师;为农民探索致富之路,转变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规范大众媒体的影视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经济法的本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协调说”和“干预说”两在派系。近期,有学提出“增量利益说”,认为传统私法和公法调整的是存(减)量利益关系,而经济法调整的是增量利益关系。该学说对经济法本质的理解是独到的:一是在调整对象问题上彻底摆脱了与传统私法与公法纠葛不清的局面;二晨角认剩余权为经济法的权利范畴,澄清了传统法权理论在企业法中的误解;三是从社会化生产入手研究经济法,从而避免了误入经济行政法和民法特别法的雷区。  相似文献   

15.
"碎片化"是近年来社会各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传媒领域同样存在着"碎片化"现象,"碎片"一样的新媒体形式还在不断产生,不断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媒体在受众"碎片化"导致的分众传媒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渐渐地被稀释,新媒体的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受众形态的"碎片化"趋势也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执政为民,就必须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则要以执政为民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高等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增强高校创新意识、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全面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7.
多元一体的法律,要求我们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应从多视野的角度出发,分析与把握法律这一社会现象。本文从文学是法律的传承手段,文学是法律正义的张扬者等方面分析文学的法律价值,以求对法律与文学关系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法》发布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三十年间,《行政诉讼法》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不但在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进一步保障了公民权利。但与此同时,行政诉讼制度的落实与推进在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难题,“民告官”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溯其原因,除了制度方面,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程度的不断深化,教育法制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是对于依法治教的消极态度和行为依然普遍存在。消极依法治教主要表现为:消极依法教育行政行为屡禁不止,消极依法治校问题严重,消极守法、护法现象普遍,教育立法倦怠现象突出以及司法介入教育事业困难多。为此,要从加强从事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法律与政策培训、加大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教育立法以及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和学校依法治校水平等方面来综合治理消极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20.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揭示了汉初吏治的特点,就是严厉惩处官吏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司法官吏治狱活动的控制;鼓励司法官吏发挥主观能力性,因此,《奏谳书》可以说是汉初的一部治官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