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儒家"为己之学"教育观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道德教育中值得借鉴。挖掘"为己之学"的传统教育理念,可以进一步为当前的道德教育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一创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抓住"双证融通"的六大实施环节,把"产学合作"贯穿于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这一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借鉴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按照"分层次、分级别、分类型、模块化、学分制"的工作思路,将"双证融通"工作放在整个学校层面研究和思考,进行职业能力的系统集成与整体开发,使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关于"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地下之学问者"的论述,关于"取异民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的方法,是其"二重证据法"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得益于他与日本学者密切的学术交往。  相似文献   

4.
《礼记.学记》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也是关于修养之学的论著。这一双重性质本是相互通融的,但由于"学"与"教"从古代的统一走向后世的疏离,《学记》便有了双重性质的分殊。与"教"相比,"学"是《学记》中更核心的概念,因此《学记》的根本性质是关于修己之学的论著。将《学记》仅看作教育文献,仅从"教"的角度强调它的教育思想,显然不能全面理解它修己治学的真正内涵。今之教育当以修己为学问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档案学与文章学是关系密切的姊妹学科,原因有三:一是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来看,文书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书的转化;二是从两门学科的起源发展来看,档案学与文章学同源、同流;三是从两门学科的内容体系来看,档案学和文章学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要想通过借鉴文章学,达到发展档案学的目的,必须明确以下几个观点:第一,文章(文书、文件)是档案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档案与文章的价值鉴定都遵循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标准。第三、通过档案性文章的"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可以提高档案学的理论高度、历史深度和国际广度。第四、改善档案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要借助文章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第五、档案学和文章学应"克隆"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档案文章学"。  相似文献   

6.
"异端"是指异于圣人之道,并对圣人之道构成威胁的学派或学说。这一词从朱熹后已专有所指。明代立国,以程朱为正统思想,明代士大夫继承了程朱关于"异端"的观点,将佛、老(道)视为异端。其原因乃是因为这种"非圣人之道"在明代已上升到了"道"的层次。在明人看来,王学及其后学泰州学派,都不是异端。  相似文献   

7.
周萍 《文教资料》2014,(26):46-47
弗罗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对于"爱"的类型的思考和研究,突破了传统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严明分际,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增益、极富特色,其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值得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提出并解决《总术》篇主旨问题,既有助于理解"术"之内涵及其统括的理论范围,也有利于把握《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以注代论",对《总术》之作意、微旨进行了探究和阐发,契合《文心》文意,是"龙学"研究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从分类归纳到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训模式是由理念、目标、方法、内容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校长培训的价值是追求培训的时效性,进而促进校长专业成长和满足社会发展之需。其发展经历了从"八五"到"十一五"20年的演进过程。研究者们从理论推演、基于实践、借鉴国外经验等视角,构建校长培训的具体模式。学者们的研究丰富了校长培训模式理论,指导了培训工作,但是,关于校长培训模式研究还有待于完善。作为研究者要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范式,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普通教师较难进入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视野。薛瑞萍作为一名以教育写作赢得独特专业成长机会的普通教师,其六年间出版的六本教学手记,值得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特别是薛老师种种特立独行的教学言行背后,存在着多种关于母语的课程意识和教学信念,"日有所诵"、"定能生慧"等行动与信念,可供普通教师借鉴。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ixed fortun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as a method in educational studies and exposes evidence for the neglect of this method in religious education research in particular. It argues that historical inquiry, as a counterpart to other research methods, can add depth and rang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including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can illuminate important longer‐term, broader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The article also argues that many historical voices have remained silent in the existing historiography of religious education because such historiography is too generalised and too biased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licy and curriculum and pedagogical theory.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omotes rigorous historical studies that are more substantially grounded in the appropriate historiographical literature and utilise a wide range of original primary sources. Finally, the article explores a specific example of the way in which a historical approach may be fruitfully applied to a particular contemporary debate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religiou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2.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20年来,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究视角、历史解释、理论思维、范式突破诸方面对新史学建构的学术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面向21世纪的新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乃是以新社会史为标志的“总体史”。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史学属于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总结期,同时也是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有利于加强对传统史学的认识。清代史学的发展状况主要从明清鼎革之际私人历史的撰述,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史馆制度的完善,历史考证学的兴起与繁荣,对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逐步迈向近代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史学从思想和研究方法上也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生变化,史学发展的每个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都呈现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清代史学的发展原因一定要在对各个方面的状况有了了解后进行。  相似文献   

14.
德国史学界提出的信仰告白化理论不仅是研究欧洲近代早期社会的重要理论范式和解释德国近现代历史的一种诠释模式,而且是西方史学界宗教改革研究的新理论。它运用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欧洲近代早期社会宗教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该理论作为德国史学发展的产物,其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方法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20世纪末德国史学发展的新趋向。因此。探讨信仰告白化理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德国史学的新发展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清代史家章学诚,从史学发展着眼,提出"六经皆史","六经"是上古政典,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还强调"六经不可拟","六经"之意可以"师仿"等.这些认识,对人们进一步研究"六经"、探索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史学的“两难之境”:对史学危机的一种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中期有关“史学危机”的讨论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一次自我反省和重新定位。这次讨论所揭示的当代中国史学在发展中面临的种种两难之境,仍然是当今史学必须从中解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学史是系统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的更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学术研究和大学教学的要务。中国史学史的知识体系,首先应当明确其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随之要探讨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即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互动、互补又互有排抑的矛盾,而史学求真与撰史致用的矛盾就交织于其间。在上述主导线索的关照下,应当准确地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同时深化史学史个案问题的研讨,认真审视以往的历史结论,从而以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做好中国史学史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英国教育史学面临学科独立性受到质疑、学术团队萎缩、课程教学减少和研究“碎片化”的危机。在全球史观、民族主义教育史学的引领下,教育改革的现实性牵引教育史学呈现多元化、跨学科的态势,为当代英国教育史学的转型带来了契机。转型的主要路径是关注社会现实、构建多元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体系,从而提升教育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宋史学,是南朝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刘宋时期,史学的多途发展格局得到了巩固和继续,以<后汉书>、<三国志注>等为代表的前史撰述取得了杰出成就,刘宋史学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的史学机构的设置,成为史学走向独立进程中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20.
齐思和是20世纪中国史坛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理论造诣颇深,主要表现在史学的性质、史料观、通史编纂思想三个方面.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