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穆木天是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纯诗”理论及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学界具有一定的价值。三十年代,穆木天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穆木天的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遵循民族化、大众化的原则。本文阐述了穆木天从二十到三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张芸 《集宁师专学报》2002,24(1):39-42,58
穆木天是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纯诗”理论及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学界具有一定的价值。三十年代,穆木天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穆木天的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遵循民族化、大众化的原则。本文阐述了穆木天从二十到三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在日本期间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向,其诗歌作品是写于1925年的《旅心》,其理论作品是写于1926年的《谭诗》这篇长文。前者表达的是模糊诗观,后者则是明确诗观。《谭诗》中表达的明确诗观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诗歌的本质,诗歌写作的基本理念与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而其核心的概念即是他主张的"纯粹诗歌"("纯诗")。但在实际上,穆木天的诗作只动用了他诗学主张的第三方面,即他自己提倡的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在他的诗作与诗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悖离。  相似文献   

4.
刘静 《重庆师专学报》2010,(6):28-30,35
穆木天早期留日经历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极具代表性。日本留学生涯使穆木天由立志工业救国,转而走向文学,沉溺于象征主义,继而写作了被称为中国象征主义宣言书的《谭诗》,期间他的创作激情也得以激发,出版了诗集《旅心》。日本成为穆木天文学的起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穆木天以后的文学轨迹。  相似文献   

5.
诗人穆木天是 2 0世纪神州诗国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2 0年代 ,他构建象征主义诗歌理论 ,成为我国象征派诗论的奠基人 ;他以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别创一格”的诗集《旅心》。到 30年代 ,他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成为左翼诗歌运动的骨干。他组建中国诗歌会 ,高扬诗歌要“捉住现实”、诗歌要大众化的旗帜 ,并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流亡者之歌》。抗日战争期间 ,他撰写诗论《怎样学习诗歌》,创作诗集《新的旅途》,进一步探索诗歌艺术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比较文学的视野 ,论述了曾经在“五四”时期产生影响的我国象征诗派所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的具体情况 ,并对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与西方象征主义的渊源关系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7.
形象是象征主义的基础。波特莱尔与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形象具有共通性,但通过对二者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的分析,可看出二者的相似形象所涵有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的诗歌形象在颓废中实现对人生的超越,后者的诗歌形象在苦闷中抒发对人生的执著。  相似文献   

8.
从法国象征主义诗学到我国的象征诗学,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本土化与他国化的过程。其中,前者对后者在艺术探索精神上所给予的启示是第一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象征作为本体观念的普及,二是中法象征主义诗学对契合论的认同,三是纯诗主张在诗的文体学上的贡献,四是音乐性与反音乐性的纠缠与本位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歌思潮的象征主义与作为艺术理论的象征主义是重合的,但又有差异。前者更强调表现手法和技巧在创作中的使用,而后者则是对其根本特征、来源(尤其是哲学基础)与分期做理性探讨。作为理论的象征主义,其根本特征是对于两个世界相互感应的思考,其来源为唯美主义和叔本华哲学,其分期伴随时空不同,逐步弥漫。中国人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主要集中于表现手法和技巧,而不是理论沉思。事实上,不管作为文学思潮还是理论流派,象征主义在中国始终都没有进入主流。  相似文献   

10.
“超验主义”是“应和”理论的理论背景,也是后来整个象征主义运动和思潮的安身立命之处。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前者由波德莱尔提出,而后者是波德莱尔去世后由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等所表征出来的;前者是一种哲学美学理论,而后者是一种下降到可操作(实践)层面的“主义”。其联系在于,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宇宙观,而后者则为前者“趟”开了向欧洲乃至全球扩展的具体路径。如果说魏尔伦、兰波对作为主义的“象征”的贡献在于对诗歌“音乐至上”和音色相通的呼唤,马拉美的贡献就在于类推、暗示方法的树立。事实上,作为主义的“象征”是将“应和”理论推向全球的一个中介。  相似文献   

11.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学是他在借鉴、吸收西方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中国化改造的产物。它在形式层面追求纯诗化,在内容层面追求意义化,在意境层面追求象征化。梁宗岱象征主义诗学在一定程度提升了中国新诗的美学品质,促进了新诗的纯正化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戴的诗歌及诗论分析他诗歌的主要特点——注重诗情以及意象的运用。从诗歌内容与形式方面评价他对新诗的贡献,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对象征主义的吸收,对我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作为象征主义诗歌最有影响的代表,他以自己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与欧美传统学之间形成了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他与象征主义运动的其他作家一样,公开反对浪漫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直抒胸臆的创作方法,主张诗歌要靠“直觉”表现“内心”。他同时又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包括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区别,主张将批评的重点投向社会化领域。在学的表现形式上,他提出并坚持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伤方法。《荒原》是他上述诗歌理论主张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4.
艾青诗歌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通过象征意象体系来表达对社会宇宙的暗示,表达其光明创世的心理历程;二是在形式上,艾青学习象征主义“审丑”的反传统意象取材,采用“陌生化”的象征主义的语言表现方式,创造出“多义性”的诗歌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杨建飞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3-16,30
比兴寄托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诗经》中就已广泛地运用了比兴。屈原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比兴从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起兴的朴素状态发展到象征、寄托或者寄寓的高级状态。李商隐继承了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的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是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的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相似文献   

16.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商隐不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段,而且在象征艺术方面有许多创造。他能娴熟自如地运用整体象征手法。个性化和朦胧化是李商隐象征喻象的重要特征。李商隐诗“深情绵渺”的独特诗风和诗歌“多义性”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有密切关系。此外,李商隐诗中的象征还与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抒情手段存在密切关系。理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李商隐诗象征艺术成就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吴世永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5):35-38,51
梁宗岱译介象征主义、探讨"纯诗"理论,追求一种将音乐性、玄秘感和理想化倾向推向极致的"纯诗"世界。梁宗岱认为,"纯诗"是诗歌的最高境界,是一切伟大诗歌的共有品质。梁宗岱把"宇宙意识"看作是达到"纯诗"境界的必备条件之一。"宇宙意识"的确立,在梁宗岱这里便成为"纯诗"创作的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虽然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影响,但他积极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营养,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从抽象难懂到明晰典雅,从外在韵律到内在情绪,从病态美学到浅吟低唱等的转换,在创作中表现了丰富的民族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