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伪强推中储券 1940年11月30日,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植下,在南京成立傀儡政权--伪国民政府.汪伪政权为了自身的生存,培植自己的经济命脉,于翌年1月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由伪财政部长周佛海兼任总裁,发行中储券,以期代替法币、军用票、华兴券和联银券的流通.  相似文献   

2.
每到下半年,不少城市的都市报,都会燃起发行大战的硝烟,为突破徘徊不前的发行"瓶颈",在一年一度的发行市场"洗牌"中,切占得更多"蛋糕",不少都市报纸动足脑筋,另辟蹊径,迷信"灰色发行".比较常见的就是"赠物发行",在满大街上的征订点,排着一长溜大桶大桶的色拉油,招徕读者.对于集订大户,更是从送米送酒,发展到送钱送券送家电.  相似文献   

3.
日本出版界启动购书券和购书磁卡市场 新年伊始,日本出版界全面启动购书券和购书磁卡市场。历年来,购书券和购书磁卡的发行仅限于出版界独家,除了市场销售,读者在购物、文体活动、问卷调查和有奖竞猜活动中可获得一定数额的购书券、卡。读者持券卡可在全国各个书店购买图书,而读者的购书读书活动又会进一步促进出版业的营销。  相似文献   

4.
《档案与史学》2002,(1):15-19
1940年底,汪伪政府在日方的指使下,开始发行伪中央储备银行券,企图扰乱我后方金融经济。针对这种情况,重庆国民政府命令隐藏在上海的地下工作人员采取措施,阻止汪伪发行伪中储券,而汪伪特工也派人到各商店铺号威胁强迫收用伪中储券。于是围绕伪中储券的发行,双方展开了一场货币战,并引发数起震惊沪上的银行血案。现选辑汪伪方面之有关档案材料整理刊布,俾资参考。档号R1-4-1084。选编者庄志龄,整理者陈烨、徐璐。  相似文献   

5.
买地券脱眙于契约原件,它是对买卖行为或买卖关系进行规范的一种文字记录.东汉"大吉买地山地记刻石"和"建宁五风里买地券",为绍兴地区现存土地买卖契约有确切年代的最早文物之一和金石文献,是一种从形制和内容上都具特殊意义的地方文献资料,其拓片绍账图书馆有藏.文章从两件买地券的符号、内容及其保存的时代知识信息等方面.略述这种特殊载体形式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去年9月,我淘到一些民国时期的契约,其中有一张民国37年(1948年)的借据,这张借据的不平常之处,就在于上面借的不是钱,而是棉纱。1948年8月9日,国民党政府开始发行金元券,规定每元金元券的含金量为0.22217克,但不能兑现,以金元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并强制收兑民间的金银外币。金元券并无现金准备,发行又无限制,结果使币值猛跌,物价暴涨,金元券以比法币更快的速度膨胀不到10个月,发行额就增加65万倍,物价上涨超过120万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以保值的棉纱取代金元券,成为流通货币。  相似文献   

7.
最近,宁海县公路管理段首次发现将近70年前由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财政厅、建设厅联合发行的奉海公路建设股券.这标志着宁波公路建设实行股份制形式投资已将近7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2020年-2021年,为配合"旺苍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旺苍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旺苍县蛮洞子石宋代崖墓群进行了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共清理6座南宋中晚期崖墓和2条排水沟,出土一方买地券.该墓群可能存在3组5座夫妻合葬墓.墓群所在山体的走向及M1的朝向,与买地券券文所记相符.M1墓主生前...  相似文献   

9.
就在人们欢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券已开始悄悄地发行,其它券种也将陆续与公众见面.  相似文献   

10.
"为佛采花"是买地券文中常见的一类文辞,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前后,主要流行于两宋时期,出土材料以今南方地区较为集中。前人的研究将其误解为"入山采花礼佛"这一具体的宗教实践活动,本文联系有关考古资料和文献典籍对买地券文中的"为佛采花"文辞进行释读,认为"为佛采花"所欲表达的含义是佛教文化对人死亡的一种讳称,这种讳称形式在早期的出现应当借鉴了道教方面撰写买地券文时将券主死亡讳称为"醉酒命终"的做法。"为佛采花"买地券是佛教徒丧葬仪式活动的遗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券主的宗教信仰倾向。两宋时期的买地券一度出现了将"采花"和"醉酒"文辞杂糅共用于同一券文的特殊现象,这显然是佛道两教之间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果,其背后隐含的是两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09年3月, "近日国外媒体纷纷对中国黑客入侵苹果iTunes系统进行了报道,在淘宝上,有很多人低价出售iTunes代金券,比如原价200美元的充值卡售价仅为17.9元" .  相似文献   

12.
印钞,极其尖端精密,被认为是世界顶级技术,其难度不亚于燃爆核弹,形象地被称为“亚核”. 新中国完全独立自主印制的人民币是第三套人民币. 此前的第二套人民币中有部分是由苏联代印.1955年3月1日,苏联印制的人民币3元、5元券和国内印制的2元、1元及角、分币共10种开始发行流通;1957年12月1日又发行了10元券.请苏联代印人民币对于提高印刷质量,增加有效防伪,本是件大好事,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紧张,为防止苏联利用手中掌握的人民币版样,擅自印发钞票,扰乱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告》,决定从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纸币,一个月后停止收兑,不再流通使用.  相似文献   

13.
我虽然不是档案工作者,但对档案情有独钟,关注档案,研读档案文献,还写了一些关于档案的文章.与档案结缘,留下的美好记忆不少,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是在我的家乡天津市宝坻区档案馆里,见到了被誉为“红色经典文献”的镇馆之宝——1947年由冀东新华书店出版和发行的《毛泽东自传》;另一件是在蓟运河畔的宝坻区八门城镇东走线窝村村史馆内的一张“抗日优抚券”,它是1 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的.  相似文献   

14.
陕甘宁边区银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金融工作方针,先后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简称光华券)、陕甘宁边区银行币(简称边币)和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简称券币),开展对敌货币斗争,维护了边区货币市场的稳定与统一。与此同时,遵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积极发放生产和贸易贷款,在促进边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繁荣商业贸易。帮助解决财政困难,支援抗日战争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17年,在对南宁石刻文物资料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出土于南宁江西镇同江村、邕宁区和合村的两块明代买地券砖,即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陈翼阳买地券和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朱大治买地券。买地券又称冥契、买墓地券等,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土地买卖形式,为死者购买墓地的虚拟凭证。这两块买地券砖是南宁市首次发现的古代买地券实物,它们的发现对于研究明代南宁地区的"停棺不葬"习俗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锋 《青年记者》2008,(12):12-14
在报业经营管理中,长期存在"内容为王"、"广告为王"和"发行为王"的争论.笔者历来坚持."发行为王"的观点.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导致报纸发行劳动用工大幅攀升,报纸发行面临严峻挑战.笔者认为,报业经营中的"发行为王"理念不能动摇,但须根据形势变迁重新认识这一理念的精义.  相似文献   

17.
东汉买地券即有用钱"九万九千"的价格表述,但南朝以后"九九之数"才成为固定的买地价格,而用单纯的"九九之数"表示地价则是中唐以后的事情。五代和两宋买地券对"九九之数"的运用达到极致,竟用十多个九表示地价,且写法多样。买地券用"九九之数"表示地价,至少蕴含用钱极多、以阳抑阴、祈求生命长久等三层含义。"九九之数"是体现买地券的宗教功能的民俗符号,其中的术数化思维和表达方式富有宗教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时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20.
邮发代号亟待规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姜志静 《编辑学报》2002,14(3):227-227
凡经邮局发行的期刊均编有代号,称"邮发代号".据对2001年经邮局订购的1487种期刊的调查,现行称谓极不统一,竟达60余种,粗略归类如下:1)冠以地方名称,如"鞍山市邮局发行代号"、"北京报刊发行局代号"等.邮发代号是由国家邮政局为便于发行管理,配给每个地区2个相连序号的发行代号,当我们看到某一出版物的邮发代号便知其发行省(市),因此邮发代号前冠以地方名称实无必要.2)冠以"国内",如"国内发行代号"、"国内发行"等."国内"二字意在区别于"国外";但就现状而言,尚未有"国外邮发代号 ",因此,"国内"纯属多余.3)冠以"发行",如"发行代号国内"、"发行代号"等."发行"2字义不清,没区别发行方式(邮局、自办、征订或联合发行),与邮发代号不甚相符.4)称谓"刊号"."刊号"是期刊管理部门为了统一管理和控制期刊的出版而给定的期刊注册登记的刊号.而"邮发代号"是我国邮政局为各邮区发行的期刊编制的代号,两者的性质、作用不同;因此,称"邮发代号"为"刊号"不妥.5)其他混乱现象,如"期刊邮发代号"、"本刊邮发代号"等,都远不如邮发代号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