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建国50年出版的《通讯 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出版,冯健、李峰主编,穆青、李庄为顾问),将《大寨之路》选入了该书。这使我又回想起往事。 随穆青串街走巷 《大寨之路》是 1963年 11月下旬采写的。在此之前,我对穆青的采访作风留有深刻印象。1958年春夏之交,穆青从新华社上海分社调到总社不久,就先到山西分社。当时分社地址在太原市新民头条1号。他不住宾馆,住在分社的客房,也没有随行人员。那年我20岁刚出头,到新华社山西分社当记者只两年,还是光棍。他那年也不过三十来岁,知道他也是鸡年生的,正好…  相似文献   

3.
穆青的"新闻调查观"穆青1954年在《掌握政策了解实际决定报道计划成败》一文中讲到:"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报道工作的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常常间断,都意味着宣布新闻工作的死刑."这是穆青第一次公开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①随后,他又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调查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相似文献   

4.
穆青同志走得实在太急促了,我一直难以接受。在我的意识中,几乎可以说:穆青就是新华社。失去了穆青,对新华社和党的新闻事业都是难以接受的重大损失。 头一次听到穆青这个名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的时候。首先是从广播里听了报道,被感动了。记不清是哪位播音员,播得极富感情。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在校园里边走边听,听着  相似文献   

5.
没错,在"扬武"号舰上的詹天佑,就是20世纪初因修建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而闻名世界的詹天佑.但鲜为人知的是,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而声名卓著之前,就曾经作为一名海军见习官,在与来犯的法国海军舰队进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战--马江之役的殊死激战中一战成名,名传遐迩,当时上海英商办的<字林西报>也对他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6.
王标 《湖北档案》2012,(10):35-36
1956年6月访问上海的的苏联太平洋舰队,由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切库洛夫海军中将率领,包括巡洋舰"德米特里·巴热尔斯基"号和驱逐舰"智谋"号、"启蒙"号3艘军舰及官兵2183人。这3艘军舰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建造的新型军舰,在苏联服役海军舰艇序列里均属于主力舰。巡洋舰"德米特里·巴热尔斯基"号,排水量16万吨,时速31节,舰员1600余名。  相似文献   

7.
穆青以人物报道而著称。他的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员》①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采写的人物报道,堪称传世佳作。“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是穆青刚到延安《解放日报》工作不久采写的一个典型人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穆青人物报道中影响最大的一篇;“铁人”王进喜、“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前苏联北方舰队、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退役一级海军上尉安德烈·谢苗诺夫在莫斯科接受本刊独家专访,讲述了一个核潜艇实弹演习时舰长酒后闹事的可怕故事,他透露,爆炸沉没的“库尔斯克”号舰长有醉酒的嗜好…… 新闻周刊:您曾经在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上服役,那时舰上的情形如何?出过事吗? 安德烈:我是50年代末来到苏联北方舰队服役的。当时,我在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上担任声纳兵中尉指挥官。就在我们开始服役不久,发生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相似文献   

9.
访穆青     
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到上海,本刊记者访问了他。他回顾了自己的新闻生涯,道出了一条新闻工作的真谛。请看魏永征的专访《访穆青》。  相似文献   

10.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11.
"我认识他比认识你们还早得多"   新中国建立不久,有一次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召周谷城相见,当时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同等也在座.落座后,毛泽东对许建同等人说: "周谷城是我的老朋友.我认识他比你们还早得多."……  相似文献   

12.
穆青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好老师.他30多年直接领导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逝世,使我十分悲痛.他做人、"做官"、做记者的楷模形象,令我特别思念.可记忆的积累和时间的延续是背离的,他教育、鞭策我的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失,模糊了,有的记不起来了.但穆青的睿智和优良的人品作风,已化作火种,在我的新闻生涯中,燃烧、照亮、生辉.  相似文献   

13.
张豪 《青年记者》2012,(20):52-53
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其新闻作品总是那样震撼人心、让人读后难以忘怀,使20世纪的新闻史熠熠闪光.他何以能写出这样的优秀作品?为何在新闻作品数量越来越多的今天却少见这样的精品?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缺少刻骨铭心的体验则是一个重要原因.穆青之所以要写通讯报道,是因为"多少年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和英雄人物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和着血和泪的.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穆青精神在研究穆青、发掘和整理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几十年新闻实践凝结成的"穆青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将"穆青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穆青认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必须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和深厚的"报恩" "还债"意识,成为他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动力,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也往往因此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0月,我到欧洲去看儿子。在北京等签证的一周,穆老又给我分出三个上午,主要谈“化大革命”时期。同时我与杨贵取得联系,到他家作了一次长谈,谈他修红旗渠时穆青对林县的采访和他对穆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7.
一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  相似文献   

18.
勿忘人民1990年,我在翻阅《中国记者》第7期时,看到一篇《他爱那万顷麦浪》的文章,其中有几段是记述穆青对往事的追忆:"1966年初,他(穆青)曾去太行山区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同志,整天腹部捆着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  相似文献   

19.
穆青同志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1956年,针对有记者对写问题报道有顾虑:"问题总是很复杂的,在未解决之前,既无办法又无经验,不好报道."穆青同志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走进穆青     
那是黎明的一刻,<穆青传>最后一个字终于落下了.望着窗外微微泛白的天空,我就像一个跋涉日久的登山者,为胸怀间所收获的这片从未如此深切领略过的世界久久地感动. 记得刚接手传记写作时,我忐忑不安,近乎一种胆怯.是新华社上上下下的鼓励和期望让我最终蓄积起力量.至今忘不了一句话:"穆青不是一个呆板的做官者,他是一位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你只要走进去,就会有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