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这次修订后,增加了课文篇目,如初中由原课本每册的30篇增加到40篇,其中讲读课文每册20篇,自读课文每册20篇。新增课文大都是自读课文,以初中语文一、三、五册新增加的41篇课文来说,就有39篇是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两类。“课外自读课文没有提出教学重点。”(见《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修订说明》)为此,就部分新教材加以提示并配上练习题,请参考。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新教材,每个单元的五篇课文,一般分别安排为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的《初中语文课本修订说明》指出:“修订本比原课本增加课文六十篇,目的是增加阅读量和扩大知识面。为了不加重教学负担,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这就阐明了把课文分为三类,是为了处理好  相似文献   

3.
增设自读课文是1988年秋起使用的部编修订教材的一大特色。自读分课内课外两种,绝大多数自读课文前都有自读提示。统观初中六册教材,共有69篇课内自读课文,其自读提示的写法,不外乎:1.着重背景介绍;2.着重提示写法;3.从内容到形式(写法)顺次指点。其中尤以最后一种写法使用最多,大约有50篇左右。如《渔夫的故事》,其自读提示是这样写的: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许多民间故  相似文献   

4.
为适当增加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其知识面,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较大改革,全套教材共六册240篇,比原教材增加60篇。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全书课内自读68篇,课外自读56篇,两类课文共124篇,占全书篇数51.7%,另有一周一读一背古诗96首,对于课内外自读课文的教学,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阅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并非这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两类,共124篇,约占新教材课文总量的50%,超过了讲读课文的数量。纵观一至六册课本,讲读课文逐渐减少,自读课文相对增多。至第五、六两册,自读课文均达每册课文总量的60%,特别是在第六册课本中,课外自读课文计十六篇,占了课文总数的40%,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每单元内,总是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课文依次排列,按单元教学要求形成一体。新教材中三类课文的设计和编排,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过渡趋势,组成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三部  相似文献   

6.
一、本单元教材处理方案: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中有讲读课文两篇:《白毛女》、《龙须沟》;有课内自读课文一篇:《陈毅市长》;有课外自读课文两篇:《林则徐》和《高山下的花环》。五篇课文之后安排了“单元知识”《谈谈戏剧》。本单元为戏剧单元。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教材修订后,每册增加课文10篇,而学期教学总时数却没有增加。课文由讲读课和自读课组成单元,如第一册,40篇课文,讲读课21篇,自读课19篇,还有汉语知识,作文训练、听说训练等。语文教师普遍感到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讲读课属精讲,自读课究竟应该怎样教呢?这是初中语文教师不断研究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课文增加篇目,目的是为了增加阅读量和扩大知识面;篇目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是“为了不加重教学负担”。所以我以为,既不能因教材量增加而随意简化教学内容,置自读课于不顾,又不能人为地加重教学负担,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下面,试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教授讲读课,一般一篇文章用两课时,难度较大的如《社戏》可安排三课时,浅显易学的如《想和做》则用一课时。备课时,抓住课文的重点和学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共五篇课文,六篇文章,其中一篇讲读课文是《人类的语言》;两篇课内自读课文是《晋祠》和《从宜宾到重庆》;另外两篇课文三篇文章则是课外自读:《说明文二篇》中的《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美洲“彩蝶王”》及《听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使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试用修订本 )·语文》第二册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书中有不尽人意之处 ,现提出来 ,与同仁们商榷。一、预习提示、自读提示、阅读提示有何区别《说明》第 2页 :“全册中 ,教读课文 1 6课……前面有预习提示 ,后面有练习。”“自读课文 1 4课……自读课文的提示中……”按本册书目录中标示 ,第五、六单元中的《桃花源记》《口技》《诗五首》《愚公移山》《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前面没有标“*”号 ,应属教读课文。按《说明》中理解 ,这六篇课文前应为“预习提示”,而事实上这六篇文章前都是“…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新编语文教材中两类自读课文呢?教材编者在说明中明确规定:“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自读。”又指出自读课应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并巩固和提高,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导读。我认为自读课的导读应以“导”为核心,抓住五个基本环节。一、导之以向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学生自读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新教材对课内自读课文通过明确“学习重点’作了自读导向,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课外阅读课文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跨进中学大门以后,从培养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进而培养自讲能力,把在自读中的个人所能通过自讲的途径转化为集体所得,并且把在自讲过程中同学互相启发和补充集体的所得转化为每个人自己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来逐步实现阅读课外自读课文能力的知识迁移,这也就达到了强化课外自读课文学习的目的。对《温馨的风》这篇课外自读课文,我就采取了自读、自讲、仿写三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第二册第五单元共选用了四篇文章:《荔枝蜜》、《小麻雀》、《桃花源记》、《海滨仲夏夜》。其中、前三篇为“教读课文”,后一篇为“自读课文”。根据“单元提示”和四篇文章的特点,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是:  相似文献   

13.
《从三到万》是篇课内自读课文。阅读帮助积累,点点滴滴,由少到多。不但课本中的讲读课文有利于积累,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材料等都无不从语言材料、写作方法、思想认识等方面提供养料,帮助提高语文水平。《从三到万》可以给我们增加一些什么积累呢? 就说它的题目吧,它很有点特别。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它命名的文章又是写什么的?这在刚翻开课本时,是难以理解的。等到读完课文,才知道作者只是借用明清笔记中的一个故事,论说了有关学习的、普普通通的内容。作者的巧妙在于没有沿袭“谈循序渐进”、“重视积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15.
现行语文课本中,课外自读课文占选文的五分之一以上,它是课内教读和自读课文的延伸辅助读物。认真读好这些课文,对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课外自读”,顾名思义,姓“自”名“读”,且须放在“课外”进行,这是它区别于教读和课内自读的显著特点。怎样在“课外”“自读”好  相似文献   

16.
抓好自读课     
从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说明来看,初中语文的基本篇目减少,课外自读篇目由原来的59篇增加到82篇。1994年实行新工时后,教材又作了调整。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教读课文都相应地减少了,减去的篇目都是作为自读课文处理的。为什么作以上调整?第一是为增加教读课课时,第二是为多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机会。不少教师恰恰忽略了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一重要意图,忽略了自读课这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其具体  相似文献   

17.
统编语文教材把“精读”改为“教读”,把“略读”改为“自读”,明确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课型。但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这两类课文教学的根本特质,混淆了两种课型。那么,“自读课文”到底该如何教?教师应该从教读课文引路、旁批提示辅助、多样教法助力、课外自读延展四方面入手,教学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现行语文教材,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占到50%以上。目前,在这两种类型课文的教学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将课内自读课文留课时让学生自读;课外自读课文不留课时让学生自读。二是将这两种类型课文同讲读课等同起来,变成了货真价实的讲读课。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是不可取的。自读课要上出“自读”的特点来,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检查之下的自读。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无疑就是我们指导学生自读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约一千一百字。 我安排一课时学习这篇课文。 我的教学步骤是: 一、指导学生利用“自读提示”、字典,自读课文。 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六·三制《生物》第一册的“课外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它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笔者就“课外读”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一、“课外读”的特点《生物》第一册共有“课外读”40篇.上册29篇、下册11篇,大都是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性文章,其特点可分两个方面:1.形式灵活,符合认识规律在40篇“课外读”中,连环画式的有4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