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1+1+1专业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高职院校建立"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将专业导师制作为教学模式,融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专业教育平台,将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突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经过三年实证研究,该模式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2.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举措。划年度单元构建"1+1+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方人才培养意愿强烈,校企资源利用率提升,校企双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清晰有效。以连锁专业为对象,匹配层级渐进式的校企合作群项目开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高职人才成长的多样性需求,有效实现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符合我国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实践案例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互联网+"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确立起互联网思维,高职院校培养互联网人才,而且要求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互联网+"不仅会深刻影响到高职教育管理体系,而且将推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有益于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2+2+1"是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文章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结合实践提出了模式构建的方式原则,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通过岗位群工作分析所需的知识能力构建了课程体系,对中高职教材、技能、考核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做了尝试,构建了教学设计,为中高职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在明确高职院校实施"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等方面制订人才培养规划,进而探究高职院校"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时代的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会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扎实的职业能力。高职会计教学必须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更新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才能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基于此,本文对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为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厚实根基。  相似文献   

7.
加强会计电算化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是当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合格会计高层人才的重要保证。随着新世纪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后,对会计高层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加强会计电算化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应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适应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提高高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研究水平;三、在校办企业中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总之,要探索建立起一套有特色的会计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能力,培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精模具高技能"领班"人才是目前我国高职模具专业建设发展的方向。本文以"中国塑料模具之乡"的台州为例,依托地方特色产业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建立高精塑料模具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1+N"课程包,实施"顶岗、轮岗和定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一生一案"个性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9.
以提升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根据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高职学生能力特点,探索实施"双元三层"的"1+3+N"技能竞赛模式,以技能竞赛活动为抓手,推进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职会计类专业如何培养会计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的需要,这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能力本位"课程观,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设计应以具有应用技能、职业素养、实践智慧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旅游英语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校企结合、更新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管理及改革考核办法等措施确保"2+1"人才培养模式落实。通过二年的实践,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学课程必须彰显六个方面的特征,即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职业培养目标、职业项目驱动、职业实训设施设备、理论实践一体化、过程性评价,以一个有机整体的形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英语+专业“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提出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的工作岗位能力契合度,促进了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促进了职业院校加强学校自身的实训室建设,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3.
"1+X"证书制度是新型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为了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培养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亟须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如证书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不畅、信效度偏低、"两证"融通度不够、专业匹配不足、"双师型"教师素质偏弱、教材教法适应不良、课证融通平台与渠道缺乏等。职业院校应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确保信效度、产教融合、加快课程建设、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材教法、搭建"学分银行"等策略,确保"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建立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4.
"2+1"教学模式是高职模具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展开"2+1"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是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对其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校企利用各自优势共同管理、互利共赢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2+1”教学模式是一种两年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一年顶岗就业实习的教学模式,被高职院校经常采用,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力学课程是高职院校许多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适应“2+1”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素质;改革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发展;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  相似文献   

16.
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更加体现职教特色,更加重视标准及教师队伍建设。Web前端开发课程存在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低、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不匹配、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困难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进行1+X证书制度背景下Web前端开发专业课程设计,以岗位技能需求及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实践教学为依托,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既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也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本文针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18.
创业教育成为高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对“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修订培养方案、推进协同创新和推动教学改革方面,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商专业“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研究,对高职电商专业“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及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高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改进,其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核心目的的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为主流,使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一直以来,高职高专《经济数学》这门课程都是被定位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不仅是后续课程的工具同时也是构造学生科学思维结构不可或缺的基础。为实现高职高专《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全面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实行教改的必由之路,会计专业因其特殊的行业背景和岗位需求,在现行条件下,实行“课岗融合”教学改革新思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有益尝试。有效实施《会计学基础》与《出纳岗位实训》相结合的“课岗融合”实践性教学可以加快学生职业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