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外世界语界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会员张企程先生享有很高的声誉。60多年来,他站在世界语运动的前列,是中国世界语运动中一位杰出的活动家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2.
李奈西是一位值得人们敬佩的世界语者,今年已届90高龄。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有70年的世界语者经历,并专职从事世界语工作20多年.他的经历虽然不是世界语界唯一的,但他那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他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却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李奈西1908年生于广东省梅县。在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军阀混战中长大的他,从小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社会。在中学时代他阅读了许多进步的书刊,其中有一本《学生》杂志,  相似文献   

3.
“国际世界语大会是对外宣传中国的大好时机。”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在率中国世界语代表团出席第8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的确,这也是代表团全体成员的切身体会和真心感受。2003年7月26日至8月2日,第8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举行,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名世界语者参加了大会。国际世界语大会是由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办,各国世界语组织承办的国际性、综合性会议,每年轮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世界语者把世界语运用于民族解放事业,团结一批世界语者,共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他们出版刊物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争取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用世界语发表宣言,呼吁人民团结起来,投入到抵抗侵略者的战斗中去。当时,在中国各地先后出版的世界语刊物有《中国报导》、《东方呼声》、《中国怒吼》等等。一些文学青年还把一些抗战小说翻译成世界语发表在刊物上,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世界语运动融入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刊物。世界语作为一种国际辅助语,不属于某一国家或民族,所以《中国报道》的读者涉及范围之广是单一民族语的对外刊物所难以相比的。另外,世界语者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学习、运用、推广世界语,达到各民族人民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世界和平。因此,广大世界语读者与我社联系密切,感情深厚。《中国报道》从1950年创刊之初,就非常重视与读者的联  相似文献   

6.
1981年12月,也是一个寒冷的冬日,由楚图南、胡愈之、巴金、夏衍等十几名社会知名学者发起的“世界语之友会”在北京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些老前辈把世界语引进中国,并推广和宣传这种进步的和平的语言,使它成为战乱中国与国际世界沟通的渠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前辈们身居要位仍不忘世界语,多次参与国际国内的世界语大型活动,并在多种场合强调世界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世界语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我国文学巨匠巴金同志诞生100周年,又是巴老从事世界语活动85周年。为了表达我们对巴老的崇高敬意和真诚的感谢,为了推进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持续发展,迎接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到来,我们要学习巴老,宏扬巴金精神。巴老从14岁自学世界语开始,他对世界语的热爱,对世界语理想执着的追求,对学习、应用、宣传  相似文献   

8.
对于我这个热爱世界语、追求世界语崇高理想的人来说,1950年的5月是太美了,因为在这个月份里,不仅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诞生了,而且我的第一个孩子也降生了。在那“双喜临门”的时节,我接到了世界语老师冯文洛先生的来信,他要我立即参加《中国报道》编辑部的工作。我便告别了任教的成都市女子中学和成都华阳县中(那时两个学校都有世界语  相似文献   

9.
“最近,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北京。十七大期间,代表们将对中国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大会的每一项决议对于中国,乃至其他国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网’世界语版和《中国报道》网络版十七大专题对我了解此次大会及中国有很大帮助。谢谢你们!我将继续关注有关报道。祝大会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0.
加强刊物的针对性,提高宣传效果,一直是《中国报道》编辑工作中首先考虑的问题。这里我想就《中国报道》的读者特点和刊物特色等问题,谈几点体会。关于编辑方针《中国报道》是1950年创刊的一份世界语杂志,面向外国的世界语者。50年代.它的编辑方针中提到的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有4个: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语运动。这是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和外国世界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的综合性杂志,她创刊于1950年,在各国世界语者中拥有一批读者。他们从这本刊物中了解中国,并与中国的世界语者建立联系。发展友谊。读者喜爱《中国报道》,称誉她为“最精美的世界语刊物”,这其中有我们摄影记者的功劳,是他们不辞辛劳,用照相机记录下中国优美的风光、多姿多彩的风情、丰富有趣的人民生活,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们展现了中国美好真实的形象。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在我们摄影部的记者以年轻人为主,他  相似文献   

12.
2001年7月,第86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克罗地亚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市召开,来自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名世界语者参加了大会。本次大会是2001欧洲语言年的正式活动之一,得到了克罗地亚政府的高度重视,梅西奇总统担任了大会的最高监护人,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来贺信表示祝贺.中国世界语代表团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申办2004年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大会之前,我们制作了介绍中国世界语运动、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报道杂志社从1994年开始自办世界语书刊的国内外发行。3年来,我们利用世界语的优势,在加大推广力度方面下功夫,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是我们在自办发行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充分认识世界语的优势,增强做好自办发行工作的信心我社自办世界语书刊的国内外发行,其工作流程与国图公司一样,但我们缺乏经验,财  相似文献   

14.
针对读者特点报道中国经济世界语者是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的人——一般属于知识阶层。世界语是国际辅助语,希望能成为所有人的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真正属于世界语这个圈子的,还是以教师、公司职员、学者等知识阶层人士为主,包括一些政治家、作家、企业家。他们是对外部世界感兴趣的人——一般希望了解其他国家和公民的信息。通过世界语可以很容易联系到世界各国的朋友,通过信件、特别是网络,可以了解到远方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许多是第一手的,来自当地居民的。他们是愿意进行各种交流的人——世界语除了是一种语言外,它还蕴涵着一个理想,就是各国人之间自由的沟通,从而达到世界和平。因此,讲世界语  相似文献   

15.
50年前的3月11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不仅是新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的群众学术团体之一,而且也是中国世运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全国性的世界语组织,中国世界语运动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50年来,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怀念     
冯文洛、方善境、陈土德和张闳几都是中国世界语运动的老前辈,为中国的世界语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也都是中国报道社的元老,为《中国报道》的创刊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年华和智慧。我有幸在我开始世界语职业生涯之时,就与他们共事,亲聆他们的教诲,得到他们的关爱和帮助,直至他们逝世。在此,我谨用自己这支拙笔记下他们的一些往事,作为我对他们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由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主办、上海市世界语协会承办的第一届亚洲世界语大会于1996年8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580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世界语者,我在中国报道杂志已工作了35年。我热爱世界语,它的高尚的理想和便捷的运用使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接近,使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的人们交流更加方便。世界语开阔了我的视野,和国外世界语者的通信,也获得了不少启发和教益。在近20年中,我曾三次出访,有时在世界语者家里小住,无拘无束地交流,可以近距离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喜好,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以及人们对中国、对世间种种事物的观念。这些世界语者的真诚和盛情,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不少动人的情景,至今还时时在眼前闪现。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召开时,怀柔会场里有一块世界语展牌,上面那一颗象征世界语的绿星惹人注目,展牌下有不少世界语出版物、有关世界语运动的书信和照片。这个小小的世界语展览是由’95北京世界语妇女行动小组的8名日本世界语者组办的。除了办展览,她们还穿着印有“世界语’95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中国的世界语运动搞得红红火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大学毕业和3个同窗一同被分配到《中国报道》翻译部做了职业世界语者。当时,翻译部里的十几个职业世界语者大都在40岁左右,来自祖国各地。他们60年代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经过1到2年的世界语培训便在编辑部里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同行中间我们是小字辈,工作自然从最简单的做起——打字。那时,翻译部里人手一台打字机,每天早上8点钟一上班,十几个人一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