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自己过去住地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文章一开头,作者并不直接说济南的冬天如何好,而是远远地用北京、伦敦的冬天作对比,作陪衬,来说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晴明。这一对比,又不是一般的空泛的叙述,而是从作者过去住地的亲自感受来说明:在北京,“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在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而这难见到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在一般人的眼里,冬天是严寒、萧条、冷清的象征,但在善于观察的有心人的笔下,富有冬天特色的济南却成了令人神往的“宝地”。《济南的冬天》主要是赞美济南冬天的“暖和”和“安适”。老舍不是一般地说一说济南的冬天是怎样地风和日丽,怎样地温暖宜人;他写了济南冬天的阳光。写了那个季节里的风、雪、山、水等,分别从几个角度、几个方面具体地抒写济南冬天的可爱。读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你会觉得在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好象唯有济  相似文献   

3.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济南的冬天》的文末句。此句为何要放在写“水”的文段中?为何不让它自成一段?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4,(29):48-49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  相似文献   

5.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作者老舍在这篇散文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的着色手法,描画济南冬天的美景,用色彩绘织绚丽的感情锦缎,创造了散文艺术的画境美。所以,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学习用绘画艺术的着色手法来写景状物的写法技巧,领悟着色于文的奥妙。在阅读方法上,可采取先整体观照———把握作者描画的济南冬天美景的整体构成特点,后分层透视———深入感悟作者是怎样铺彩着色、写景画物,表现济南冬天绚丽多姿的色彩感和色调鲜明的画境美的。同时,要注意体味,思考:①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画济南冬天的…  相似文献   

6.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开头便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前一分句说明不刮风是一个奇迹,后一分句说明济南便是这样一个奇迹,而且比一般的奇迹更奇:有风却没有风声.显然,这要比没有风更好;没有风只是感到温暖,有风而没有风声却是既暖和又生动.——而且,凡济南冬天的生动处都跟这一点紧密地联系着,我们可要随时记得才是.  相似文献   

7.
方生俊 《学语文》2007,(4):23-23
感受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是作者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老舍先生对济南充满了热爱之情,感悟到济南冬天的美丽可爱,于是写出了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莫怀戚通过一家人散步这一平凡而又蕴含丰富的镜头,感悟到一家人敬老爱幼、相互关心体  相似文献   

8.
化学中有一种"置换反应",反应后能产生新的物质。汉语中也有这种"置换反应",即原有的词序包括字序、语序、句序对换后,翻出新意。这就是"易序"的修辞手法。一、巧用"易序"修辞能改变语意重点。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什么不说成"济南的冬天"呢?原来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9.
《济南的冬天》一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冬天是一个缺乏色彩的季节,可是语言大师老舍抓住了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来确切地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幅富有色彩感和意境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提起冬天,特别是北方的冬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草木零落,寒风呼啸,这些词语及其表现出来的景象,就会浮现在脑子里。济南的冬天却不是这样。作者在文章第一段,通过三个比较,说明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暖”:北京冬天,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冬天,没有风声;伦敦冬天,看得见日光是怪事,济南冬大是响晴;热带地方,日光叫人害怕,济南温晴,令人喜爱。无风,响亮,温晴,总之是“暖”。 接着,作者引导找们从山和水两方方面去“闭上眼睛” 想象济南冬天的“暖” 和“美”:  相似文献   

11.
《济南的冬天》我已教过三轮,每次都是按部就班,不温不火。对这篇老课文的新解读,是从我第四次备课时的一个疑惑开始的:济南的冬天真的有那么温晴吗?于是进行“百度”,搜寻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温暖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用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美、冬天的济南美。一、形象美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向我们描绘了几幅美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多么恬静,多么舒服。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  相似文献   

13.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相似文献   

14.
优美的散文,其语言恰似优美的音乐。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将济南的冬天描绘得维妙维肖,极富有乐感,给人的感觉似在欣赏一曲动人的音乐。 说它的语言美似音乐,是因为此文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和音响,就似琴键演奏出优美的曲调一样。如文章的开头几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二组结构相同的句式,有层次,有节奏,有韵律,最后一句则奏出了柔美的强音:“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响晴。如“北方”与“伦敦”,“奇迹”与“怪事”,“风声”与“响晴”,使语言的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加上字句长短的巧妙安排,使语言悦耳动听,音乐感极强。  相似文献   

15.
《济南的冬天》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云南蒙自县教育局教研室张1930年;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脍灸人口的佳作。作者借济南特有的冬景,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一、通过对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文章开头,老舍这样写道:“对...  相似文献   

16.
单勇 《学语文》2009,(2):16-16
关于《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设计和艺术赏析很多,不过人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它其实是老舍系列散文《一些印象》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这一系列散文以济南的山水风物为寄托.蕴藉着老舍对安适宁静生活的渴望,构成了《济南的冬天》必要的解读背景。  相似文献   

17.
【课文品读】 《济南的冬天》妙在哪里? 妙在由议而叙 请欣赏《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  相似文献   

18.
促进学生发展是语文教育的职责,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语文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还有不少教师不甚明了。本文拟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就此作一番探究。就《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而言,老舍先生是先在北平、伦敦与济南分别生活之后,有了真切的濡染,才有了对这三地冬天的不同认知,之后才抒写出这篇具有轰动效应的散文。老舍先生为当今师生提供了教学启示:在比较中丰润和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9.
<正>《济南的冬天》是我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于1931年4月初次发表,而后一直作为我国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济南的冬天》一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老舍先生在英国生活六年之久,而后又去过我国的西南地区,故而在到达济南后,被济南冬天的美景感染,并产生浓浓的情怀,进而写下此文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不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在优美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中描绘了济南的冬天“温晴”而又山秀水清的特点,抒发了对祖国锦绣山河的异常深厚的热爱之情,把冬天的济南写得生机勃勃,色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为了克服教学环节的松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打算用一课时教完这篇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景物描写的手法。我们安排的教学环节如下:一、紧扣文题,简要介绍济南,导入新课。济南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东,西、南三面有小山环绕,北面濒临黄河,象个盆地。济南又地处丘陵和平原的交接地带,无数清泉涌出地面,素有“泉城”之称,其中以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