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立台,消息是骨干.写好消息,采制好录音消息,是对一个台最基本的要求.消息如何创优? 一、选材、选题 选题要注重两个品格,一是新鲜,个性鲜明,二是有意义,共性深广.拿创优来讲,这样的题目,这样的选材,就容易优.  相似文献   

2.
新闻现场直播.历史上曾叫过新闻现场实况转播。上世纪80年代初.广电部一位领导同志提出.“转播”一词用在这里不合适.因为它不是别人播了.我“转”出去。于是.打那以后.广播界逐步统一叫新闻现场直播了。这是一种便于发挥广播快速传播优势的好形式。近几年.各台对这种形式越来越重视.但真正作得优秀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3.
新闻专题是一种可以使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音响、访谈等多种手法制作的新闻作品。它的手法要比消息多,消息基本上是叙述,专题允许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广播作品还允许有访谈和音响。这样的新闻作品叫新闻专题。  相似文献   

4.
申启武 《新闻世界》2003,(12):19-19,18
广播新闻种类繁多。它包括动态新闻、典型报道、综合消息、新闻述评、新闻特写和深度报道等类型。可以这样说,每一个种类的新闻体裁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特点和要求。但在广播新闻中它们又具有广播新闻共同的运行规则和操作规律。下面,笔者试图就广播新闻共同的运行规则和操作规律谈一谈如何创优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创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末年初.又到了优秀新闻稿件的申报和评奖的时候.这也是优秀新闻工作者收获果实的时候。笔者在平硕山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从事电视新闻记者工作多年。近几年才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规律。2005年至今。有3件作品分别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奖,7件作品获市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搞了20年评论。1980年,中央电台成立评论组我是组长.后来变成评论部.我是主任,到2000年退休整好20年。台里要求每个评论员每个月至少写3篇.有时候还超额,20年算下来,我写了700多篇.同时对评论做了一些研究。下面我从创优的角度讲讲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7.
对于消息,导语是消息的精华,也是消息的灵魂;对于记者而言,导语是一块战略要地,用寸土寸金来形容都不为过。新闻从业人员有这样的共识:如果你用两个小时写稿子,得花一个半小时写导语;好的导语,标志着好的稿件完成了一大半。事实上,即使是一名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熟练记者,仍然要面对导语苦思冥想,因为导语写作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所有的新闻作品最后都靠语言体现。语言创优关系到所有新闻类作品创优。语言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新闻类作品使用的语言统称新闻语言。  相似文献   

9.
把这两项创优合在一起讲,是因为从2004年起,全国广播电视新闻评优中取消了新闻编排这一项。新设立了新闻栏目评优,一共要评选出十个优秀栏目,称为“十佳”新闻栏目。虽然取消了新闻编排全国评优,但是许多电台的台内评优并未取消。同时,新闻编排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新闻栏目的质量。所以,这里还是要讲一讲新闻编排的创优.并把它和新闻栏目创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专题是一种可以使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音响、访谈等多种手法制作的新闻作品.它的手法要比消息多,消息基本上是叙述,专题允许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广播作品还允许有访谈和音响.这样的新闻作品叫新闻专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一个新闻事件,由数十家、上百家媒体同时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在这种信息满天飞的情况下,广播新闻消息,尤其是短消息如何创优?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抓取、彰显那些优质、特色、独家的新闻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高难度动作。全国性、行业性  相似文献   

12.
刘漪 《记者摇篮》2005,(6):46-46
当时政记者,不跑会议是不可能的。打开电视.如果哪天的电视新闻上没有会议消息,反而是个例外。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把会议新闻铸成精品是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一位记者对我们说,他天天报道会议,写的都是“八股文”,一年下来,连参加好新闻评选的作品也推不出,对会议新闻越来越提不起精神了。据了解,在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中,持有这一观点的还大有人在。其实,只要用心,会议新闻同样可以写出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4.
如何来开拓新闻题材,进而实现创新创优,是新闻界同行经常探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的探讨章也经常见之于报端刊物之间,但大多是从纯新闻理论角度来阐述,比如要坚持新闻正确舆论导向,要掌握当地中心工作动向等等,笔认为,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新闻题材的开拓,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既有理论上的问题,也有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汤山 《视听界》2004,(4):86-86
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为提高新闻质量而努力着,如评选好新闻,组织学习获奖新闻作品,举办优秀记者作品研讨会,等等,这使得新闻质量不断有所提高。但是,我们平时听广播,平庸的新闻作品仍时有所闻;而广播新闻的质量问题,却直接关系到广播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呢?  相似文献   

16.
田方 《中国广播》2009,(11):60-62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记者大脑中潜藏的某种信息,突然同外界的有关信息发生联系和碰撞之后,在极短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思想认识上的突破或飞跃,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认识,得到一种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9月8日,北京的各报都在头版头条或二条的位置发表消息,报道了中国内地13省市居民可以经过金门赴台旅游的消息。例如新京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是《大陆13省市居民可游金门》。  相似文献   

18.
“新闻立台”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办好新闻节目是各级广播电视台立台强台的基础和根本。如何办好早间新闻节目,早间新闻主播如何将节目把握好、呈现好、传递好,这一切都对早间新闻主播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广电新闻     
《新闻与写作》2008,(7):64-64
6月16日消息.去年全国广播电视产业收入1129.41亿元.比七年增长了17.65%。报告显示,广告收入仍然是广播电视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是船头的了望,训练有素的记会从蛛丝马迹中“嗅”出新闻的味道来。《大众日报》9月20日一版刊发的消息《黄河兰考段生产堤决口》.就是作以高度敏感的新闻嗅觉抓住的好新闻。9月19日,作在一次会议上获知黄河兰考段生产堤9月18日决口的消息,马上意识到这件事虽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