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而中西文化中的"意象"涵义截然不同,这由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哲学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所致。中西的意象在其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以中西传统绘画中的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其审美本质与审美语言形态的比较,以发现意象性在绘画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上,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伦理取向及思维方式上迥然各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在不断的对抗、冲突中融合。  相似文献   

3.
本以老庄直觉思维的对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思维方式的程式、特点及其在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和艺术中的方法论意义。并以此为案例说明中西思雏方式互补和融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的近代化是在比较参照中西文化的异同,超越中西对立、体用两橛的思维模式,有选择地吸取和消化西学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创造性文化重构与熔铸。近代“新史学”的勃兴实际上是中西文化认同融合创新的显例。这种吸收不是单向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欧美两大洲的英法美德俄以及亚洲的印度日本;融合创新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学者都有自成一体的融合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西思维方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充当中西文化传播桥梁的口译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因思维模式不同而引起的文化、语言障碍。通过了解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助于议员更好地把握差异,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采用合适的应对策略,保证口译过程的准确、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角度入手,结合口译具体实践,谈谈中西思维的差异及具体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之不同,西方人不仅善于在理论著作中而且还善于在文学作品中为抽象事物(概念)作喻,在这类比喻的喻体中,固然包含着形象成分,同时还突现着逻辑色彩和大跨度的特点。而中国人的比喻擅长饱含生命灵性的形象比拟、深度的感性体验,讲究含蓄蕴藉,极少为抽象概念作喻。然而,在近现代中西文化的撞击、交流中,上述中西比喻思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逐渐缩小,某些方面在相互渗透中出现了融合的态势。在探讨中西北喻思维之时,既要辨其差异之处,又要究其趋同之道。  相似文献   

7.
汉英语言饮食元素的差异,体现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折射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价值取向的不同。汉语中饮食元素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饮食的精细与中国人的哲学思维与注重礼仪的价值取向;而英语中简单的饮食元素则反映了西方人饮食的简约与直接的思维以及注重实用性的价值取向。以汉英语言中的饮食元素为切入点,可以探寻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深入了解、准确把握中西不同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进而在中西文化交流时避开障碍,进行互补和兼容,达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8.
刘沂 《海外英语》2022,(3):160-162
鉴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二语语言习得者在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所存在的跨文化思维负迁移会影响对二语语言文本信息的正确理解。该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介绍了跨文化思维负迁移现象;阐述了当前高校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二语语言习得者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造成的思维负迁移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二语语言习得的负迁移;最后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结合学习和实践经验,研究了大学英语阅读中跨文化思维负迁移的应对策略。旨在论证二语学习者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由中西思维方式等文化差异造成的负迁移,同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培养,拓宽其中西文化差异知识面,提高英语阅读综合水平,提升其英语语言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王耀利  邱建国 《教师》2013,(29):58-60
以《大学英语精读》一、二册中的4篇议论文为样本,具体分析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对英语议论文的语篇结构、衔接与连贯、语段发展、论证方法产生的影响,发现除了第八单元Honesty:Is it Going out of Style不能典型地反映出中西思维方式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外,其余3篇都能体现出英语议论文的特点.但对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为“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就上述特点调研,发现结果不容乐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其对英语议论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在中西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本文从本文从地域、文学风格、语言、精神内质等方面说明了中西方作家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并持续维持自身存在的特有的精神。其内涵是:从中西族际政治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和理想;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来看,"仁者爱人、为仁之方、为仁由己、欲仁得仁"的厚德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从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来看,贵柔守弱的柔弱胜刚强的否定式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处事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深刻认识到全盘西化和全面反传统都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最佳设计,因而他提出了中西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互融问题,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鉴别中努力探寻一条新的中西文化融合之路,形成了孙中山文化思想的独立体系。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是以综贯中西为基本特征的,它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价值观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点对中西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最后提出解决此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伯苓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教育的奠基人。他所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理念是以中国传统为本,融合中西价值观解决中国大学发展实际问题过程中迸发出的精神,是对中西文化的选择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食为民之天,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各自地形、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透过不同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的碰撞与融合,使中西文化得到更好的交流与促进。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以"人性"作为研究中西哲学的契合点,从中国文化中寻找那些西方文化中的"不可能性":"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事实与价值相混淆"、"帝国式求索模式"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簇"的认知方式等,从而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交融性。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与翻译密切相关。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转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使汉语和英语对同一事物或概念的表达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武的民族性,根据译语文化特点,在词汇、句法等层面做适当思维方式转换,以最大程度地引起读者的同等反应,实现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以"人性"作为研究中西哲学的契合点,从中国文化中寻找那些西方文化中的"不可能性":"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事实与价值相混淆"、"帝国式求索模式"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簇"的认知方式等,从而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交融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20.
朱晓玲 《海外英语》2012,(18):247-248,25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英语与汉语之间对比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汉被动语态之间的对比为英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该文分别对英语和汉语的结构被动式和意义被动式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特征。被动语态在英汉语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对英汉语被动语态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中西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的认识和理解。该文以《呼啸山庄》英文本和方平的中译本(受到广大读者极大好评的、忠实于原著的译本)中典型的被动句为例,一一详解,为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甚至是思维方式差异提供理据,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