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娟 《双语学习》2007,(10M):131-132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德治与法治并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与西方法化比较中“任人”,“任法”之辨与“人治”,“法治”之争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它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化积淀下形成的迥异的法观念,继承优秀化遗产,及汲取西方先进法理念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途径之一,中国法化差异的存在取决于诸多缘由,不仅表现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化背景的不同,而且在对人性论认识上也存在差别,对此深入研究对重构当代中国法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法治的目标应是人心系于制度,风气定于法律,在“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促进中,快速提升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模式,道德与法律作为法治国家中一硬一软的两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法治国家的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法治国家的内涵上看,它包含着正向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追求,法治国家不仅追求道德价值,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且,道德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法不离德、德亦补法和人需有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德治与法治并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认为,自由是制度所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总和,所以法治和自由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将法律看为争夺权益而制定的产物,而应将它看作是试图实现正义原则而规定的最好方针,具有道德的功能,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就是以自由观念为核心而建构起来的。概言之,自由的法治观是罗尔斯法治观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教育》2014,(12):16-16
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前不久颁布的《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决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有一条很引人注目: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习惯上,人们将法制与法治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其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容混淆.区别在于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课程,是法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更是播下学生法治素养种子的土壤。在法治教育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法、“辩”法、“用”法、“践”法,让学生意识到法律法规,形成规范性的法治观念,强化学生的“用法”“护法”行为,将法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商鞅的社会理想是他变法行为的观念先导。他的社会理想分为两个高低衔接的层次 ,一是建立理想的法治社会 ,其时 ,法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唯一规范 ,法律取代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风俗 ,消除人们的犯罪动机。法治的结果是达到人人自断、自律。法治实现的条件是法律的公平、公正。二是建立大治无为的社会 ,其时 ,法律制度转化为社会成员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商鞅的社会理想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法律思维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明区别于已往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法治原则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一条不证自明的文化公理。实行法治原则,意味着在处理涉法性社会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和做出决定。中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否则,即使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制度,人们懂得各种法律知识,但如果人们仍是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法律制度,解决法律问题,法治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需要与时俱进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进行支撑,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各类凸显的社会问题,需要道德与法治的共同引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法治思维的培养,从小学生开始实行。文章首先分析了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意义,接着阐述了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最后阐述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法治思维培养的创新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邬沈青 《华章》2007,25(5):98-99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认识法的作用和法治及其相关概念的实质则是正确理解并真正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条件.本文在分析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及其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法治、人治、法制等范畴的内涵和要义.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法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且颇多理论建树。但从法哲学层面探讨法治与道德建设关系的文章或著作尚不多见。文章主要是从法治与道德建设的共通关系、互补关系与互动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法治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展开讨论,实际上是关于法治与道德建设在规范内容、功能、作用方式等方面的自洽、互足或耦合关系的分析。这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法治和人治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的统一。法治离不开与法治品质相合的道德因素的支持,而这些道德因素存在和蕴含于法治本身以及法治的施行、法律的运行等各个环节之中,它涵盖了理念价值、职业伦理以及个人的品格、信仰和道德操守。“法治道德”的“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在于把理念通过具体的制度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4.
道德分为制度伦理和个体道德,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层次。法治属于制度伦理,具有自身的道德性,并对个体道德有决定性的影响。重视法治的这一特点对治国方略的实施有着较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德--法治的源头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的产物,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是此消彼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对道德有引导、保护和激励作用,并为人类最终走向德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98):116-117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与规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将教育内容集中于理论环节,生活相关内容相对较少。道德与法治蕴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生活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只有在学生认知范围内及生活世界领域实施教育活动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推动学生观念的形成并且展开深入思考与有效探究。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进步,法治意识也是每个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全面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对维护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科目,应当引起全社会教育力量的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德和法治的理论科目,对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使得一些学生不喜欢也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素养。  相似文献   

19.
治国单纯依靠法治是不够的,法治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手段是并立互补的。德治的实现一是要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二是要与社会制度的合伦理性建设相结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规范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使制度、规范建立在相应的道德伦理基础上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中生的活动范围有限,法治意识的培养并不受重视,教学活动的“偏重化发展”问题严重。借助电子白板重新强调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由此开发教学课程的全部价值。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入手,思考如何利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