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博 《兰台世界》2024,(2):143-146
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对外扩张,对处于衰落中的清朝来说威胁很大。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吞并琉球,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孤意狂奔。面对琉球问题,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力求维护天朝上国地位的前提下谋求实现“存琉祀”。此间,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得到发展,其战略方向瞄准日本,重视军事和外交的结合运用,同时其对海岛的狭隘认知也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
邹洁 《大观周刊》2011,(31):25-25,33
身处大变革时代的李鸿章活跃晚清政坛40年,对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影响极大。海内外学者对他的评价也是分歧很大,褒贬不一。本文拟通过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晚清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一生从事洋务和外交,结识的各类外国人不知有多少.那时外国人在外交上似乎有个习惯,即除了向对方赠送礼物外,还乐于向人颁发各种功勋章和纪念章,以示"恩宠"或表彰.李鸿章办了整整三十年外交,长期处在折冲樽俎的高位上,所获勋章自然就特别多,加上他的三个儿子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和孙子李国杰,都曾担任驻外大臣或随团出访各国,他家各种花花绿绿的徽章就成了堆.  相似文献   

4.
刘坤一与李鸿章、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疆臣,他们掌控地方社会、经济之大柄,影响中央内政、外交之决策,堪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刘坤一担任两江总督时期,李鸿章、张之洞、李文田等人与他时有书信往来,且多讨论当时政治、外交诸多事务。湖南图书馆现藏有多件李鸿章、张之洞及李文田等晚清名家致刘坤一的书信。部分书信尚未公开发表,内容隐秘,文献价值重大。笔者选取其中五件进行整理,将此函札标点,并结合相关资料予以考释。这五件书札中,李鸿章、张之洞所写四件信函主要涉及中俄、中法及中日关系,从中可考察刘坤一与他们互动时的基本态度;李文田致刘坤一之书信则涉及李鸿章与刘坤一"全面对抗"时局下的朝政变局。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为洋务运动前期的代表,同时也是淮军的首领。他从事政治军事活动40年,对晚清中央国策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博物馆藏李鸿章书信一通,系李鸿章写给其淮系僚属刘瑞芬的回信,近期首次对外公开,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结合光绪初年的相关史实,分析信中涉及的内政、外交及国内外局势,可考察19世纪70年代的中外政治态势,探究晚清变局下李鸿章为挽救国运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6.
周泉胜 《兰台世界》2012,(18):29-30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外交思想以“自强”为核心,主要内容包括“驭夷”需自强,据“理”与列强谈判,重视外交人才的培养.总的看,冯桂芬的外交思想不出古代,但其中又包含着某些近代外交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7.
王莲英 《兰台世界》2013,(10):73-74
张荫桓早年凭借自己的才干成为阎敬铭和丁宝桢的得意部下,为日后在外交领域崭露头角打下了良好基础,才有了后来李鸿章的对他的提拔重用,成为总理衙门的外交能员.他的外交成就与他早年的外交历练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张俊利 《兰台世界》2012,(21):42-43
李鸿章是清末洋务运动的带头人,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政府军事、经济、外交、政治等领域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和革新举措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曾纪泽是晚清外交的代表性人物。考察曾纪泽外交生涯中与欧洲舆论的对接、对话甚至碰撞,能够丰富我们对晚清外交事业的认识。通过在欧洲报刊上发声以实现外交目标,是曾纪泽与众不同的外交策略。在中俄《伊犁条约》谈判、中法越南交涉等外交活动中,曾纪泽频繁参与欧洲新闻舆论的塑造,积极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曾纪泽“对话外洋”的尝试展示了晚清外交事业的艰难探索历程,而提炼曾纪泽对欧洲舆论的运用所呈现的国际对话规律,亦是考察晚清外交事业发展逻辑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0.
谭文凤 《历史档案》1999,(4):119-122,127
《中俄密约》是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甫、财政大臣维特于1896年6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的,又称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沙俄通过该条约掠取了中国东北的路权,加重了中华民族危机。笔者认为李鸿章作为中俄谈判的全权代表、条约的签订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在探讨李鸿章对条约应负的责任及外交失败的个人原因时,有的文章和论著或把李鸿章写成签订《中俄密约》的主谋,或认为李鸿章是“受贿签约”,从而把《中俄密约》对中国造成的一切后果让李鸿章负全责,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现提出个人不成熟看法,以请教同行。一…  相似文献   

11.
晚清政府的条约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效民 《历史档案》2006,7(1):78-83,91
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英法联军轻易占领北京,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沉重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终于击碎了晚清统治者的天朝梦幻。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其传统的对外观念和外交。从1861年始,晚清中国开始实施条约外交。所谓条约外交就是指晚清政府在中西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方式,它以儒家的诚信思想和国际法原则为指导,以履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手段,目的是求得与列强的和解与平等,保全和局,以便开展自强运动,从而维护晚清摇摇欲坠的统治;同时,晚清统治者还希望借助条约来限制列强条约之外无止境的索求,维护中国尚未丢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全集》于2008年1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给学术界研究李鸿章带来很大方便.由于李鸿章是晚清重臣,社交活动频繁,因此, 《李鸿章全集》中的诗文搜集,难免有遗珠之憾.最近,笔者在查阅方宗诚编《求阙斋文钞》时,发现李鸿章为该书撰写的一篇序文,而这篇序文为《李鸿章全集》所不收,故加以迻出,并略作论述,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之一。周恒祺,字子维,号福核、福皆,湖北黄陂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历官山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山东督粮道、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漕运总督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李鸿章致周恒祺书札共58通,系20世纪50年代购自周氏后人周君适之手。兹辑录其中未刊书札42通,时间从光绪四年(1878)周恒祺担任直隶布政使始,到光绪七年底出任漕运总督止,内容涉及广泛,诸如官员选任、东陵营修、海防思想、中日俄外交争端、庆军月饷、漕运之制、河患治理以及重要人物品评等,可供近代史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晚清著名大臣,对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关系影响极大,因此其一直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他的传世著作基本上被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李鸿章全集》囊括殆尽,这无疑将推动李鸿章研究朝着更深、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但是,李鸿章研究还存在许多缺漏和不足之处,如在材料的使用上,虽然有研究者不断发现和挖掘新材料,然仍有少许遗珠不曾刊布。近来笔者主要根据晚清至今的相关文献,辑录了李鸿章四篇集外文和一首佚诗,并对相关材料进行了补充疏证。鉴于其在晚清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这些集外诗文无疑为李鸿章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识其散文创作、史学见解、生平交游乃至晚清文化诸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推进对整个近代史的认识,因而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刘俊恒 《档案》2022,(11):59-63
薛福成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思想家、文学家,是推动晚清公文发展的重要人物。薛福成公文写作分为幕府时期、筹防浙东时期、出使欧洲时期,其所撰公文类型涉及上奏文书、官府行移、外交文书等,具有丰富研究价值。其公文特色聚焦“经世效用”,公文成就体现在尝试外交照会、电报公文等新文种,引领新文体语言和体例的发展。薛福成围绕“经世致用”的公文写作思想,创新性发展公文文种与文体,强调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实干和务实,为我国近代公文写作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贤良寺是清代一座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寺庙,进入人生暮年的李鸿章曾于此地经历了晚清时期的诸多重大事件,并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本文考察了李鸿章此一时期于贤良寺内外的有关事迹,从而揭示出晚清内政外交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  相似文献   

17.
张荫桓早年凭借自己的才干成为阎敬铭和丁宝桢的得意部下,为日后在外交领域崭露头角打下了良好基础,才有了后来李鸿章的对他的提拔重用,成为总理衙门的外交能员。他的外交成就与他早年的外交历练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以为李鸿章拼命做官,殊不知,其拼命做官是为了实心办事。李鸿章因为办外交背负"卖国贼"的骂名,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耄耋之年的李鸿章一次次地以个人耻辱和牺牲来最大限度地换得时局缓和,避免了进一步的生灵涂炭。  相似文献   

19.
一2006年11月7日,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李鸿章(1823.2.15—1901.11.7)逝世105周年纪念日。时间倒退到整整110年前的1896年。8月28日至9月5日,李鸿章以“大清帝国特命全权公使”的身份,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访美利坚合众国。在此之前,李鸿章先后访问了俄、德、荷(兰)、比(利时)、法、英6国。这时的李鸿章已经73岁高龄。当时,中国正加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就在李鸿章此行出访一年多前,先是他苦心经营了近20年的北洋海军被日军覆灭,继而又代表清政府在日本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也因此被革…  相似文献   

20.
李浩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5):108-125+128
在“通中外,达新知”的语境中,报刊对清季外交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晚清外交官员的代表人物,曾纪泽在中法战争前夕,以欧洲报刊为线索,管窥法国政府,以打探情报。在这个过程中,曾纪泽探知法国权力结构,新闻界、公众与政府之间互相制约。借助这一特性,曾纪泽拉拢《泰晤士报》,开展了一场以舆论外交为特性的公共外交活动。这也是晚清驻外公使发动的最早公共外交活动之一。曾纪泽以“公开秘闻”为策略,与《泰晤士报》等欧洲报刊达成利益交换,并积极与欧洲报人互动,为清政府在中法冲突中赢得舆论支持。曾纪泽所形成的以“舆论权力观”为代表的舆论观,是晚清外交官员对舆论的最早归纳和认知之一,对清政府后续外交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