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沙红兵 《文教资料》2007,(15):84-87
历来对于苏辙的研究,正如对于唐宋八大家的研究一样,主要集中于他(们)的古文和诗歌。其实他(们)的骈文作品也不可忽视。本文以苏辙元祐时期的骈体表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将之与苏辙同一时期的散体奏议对照阅读,揭示创作主体复杂的思想、文化观念,政治主张和情感、心理。同时,在两种文体的复杂互动之中也可以看出骈文与古文两种不同但又可以互补的文体性格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提起古代文章的声调,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骈文.但实际上,古文亦不能无声调,只不过它没有骈文那样严格、固定的规范而显得更为自由.历代优秀的古文家在创作中都非常讲究声调,清代桐城派更是从理论上总结了古文声调的文体意义.不过,他们没有系统说明其具体的实现方式.通过梳理可知,古人大多注重通过"养气"和"行气"以实现自然优美的声音效果,这是古文区别于骈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但强调"行气"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具体的调声之法.具体说来,古文主要是通过句式的伸缩变化和笔法的综合搭配来实现其声调美的,而这又往往和炼字尤其是虚字的妙用结合在一起;此外,古文也偶尔通过押韵来新人耳目,但这并不是古文声调表现的常法和定则.古文声调的这些具体实现方式,其实也是当代研究者将古文声调分析落到实处,从而避免笼统和空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义、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这里的“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魏晋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的。在这场运动中,唐代的柳宗元积极倡导“复古”,并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5.
南宋诗人杨万里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散文与骈文作家,其《诚斋集》132卷,一半多是散文与骈文,数量众多,众体兼备。在艺术上,其散文集中地体现了唐宋古文的优秀传统,是唐宋古文革新道路的延伸;其骈文流动潇洒,是北宋四六文中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派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系统而准确地阐述了唐宋古文革新的过程,完成了唐宋各个时期古文运动主要人物承继谱系的构建。《总目》对唐宋古文革新扭转文风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对唐宋古文革新流于僻涩的倾向、骈散的态度进行了批评。近现代文学史接受了《总目》唐宋古文革新的评述,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唐宋古文革新的骈散主张逐渐被强化、革命化,影响了后世文学史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萧颖士与李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留下了不少古文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涉及到他们的政治活动:一是政治追求;二是有关前朝的政治评论;三是唐朝的相关问题。就文学性而言,体现政治追求的古文当推第一。他们在政治追求上往往做出二种表现:一是干谒官吏,二则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感,而这种表现通常呈现在比较平实质朴的古文里头,用骈文的较少,而且从这里还可以看出文体改革创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散文既有古文也有骈文,其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纠正了古文提倡者全盘否定骈文的片面性,又以注重感情和气势改变了骈文过分追求形式美而忽视内容充实的弊病。这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一 骈文即骈俪文,是以词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固定的名称,梁简文帝(萧纲)称“今体”、“今文”①,刘勰叫“丽辞”。②但这并不是固定名称,后世亦未用这些名目。骈文是同古文(即散文)相对的。中唐韩,柳举起了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帜,掀起了一场以反对骈文为目的的古文运动,骈文的地位受到冲击,于是骈、散之分正式出现,清李兆洛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②这就是说唐以前文体虽然发生了变化,而新的名称却没有出现。中唐虽“目六朝之文为骈俪”,但庸人的习惯称呼是“时文”或”四六文”。其所以叫“四六文”,是因为骈文以四六句式为主,晚唐李商隐又把自己的骈文集子叫做《樊南四六》,故得此名。郭锡良等人说:“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④  相似文献   

10.
李兆洛的"骈散合一"思想,就是在骈散同源的基础上,从"宗两汉"、"相杂而迭用"、骈散兼作三方面来调和骈散对立的思想。针对当时古文之弊和骈文之失,李兆洛提倡"宗两汉",在语言上要求骈句与散句"相杂而迭用",在文体上要求骈散兼作。李兆洛"骈散合一"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调和骈散对立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骈散的调和树立了鲜明旗帜,对后来的骈文批评家如曾国藩、谭献、朱一新、孙德谦等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散文在词汇、句法篇章上的一些文体特征 ;论及如何从古文的文体特征出发 ,运用增译、省译、篇章翻译等综合手段 ,将古文翻译成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13.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学科已初步建立,研究成果逐渐积累且相当可观,研究队伍大致构成老中青梯队层次.对今后的古代散文研究提出三点展望:1.努力实现古代散文研究与现代生活的科学对接;2.重建民族特色的古代散文价值体系;3.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减少低水平重复.  相似文献   

14.
从三个方面对第五届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全面描述,一是近年乃至五十年来古代散文研究的回顾总结,二是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总体研究,三是历代散文研究,包括总论和作家研究,四是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古代散文的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的古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1811-1872)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而且在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常被人视为桐城派的殿军。章通过对曾氏与城派关系的清理,发现曾氏虽然到姚鼐的很大影响,但曾氏本人并不视自己桐城派中的一员。曾氏生当学术变迁之际,故能以包容之势吸取各家之长,“义理、词章、经济、考据”诚为其学术之大端,但曾氏的古主张则在于折衷骈散,“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章”。曾氏的章风格论在发挥姚鼐阴阳刚柔之说的同时凸现自己的趣味,即喜欢具“阳刚之美”的章。曾氏的创作论反映了曾氏本人的古取径,可与曾氏的古主张互相印证。总之,曾氏的古理论在处于社会巨变的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6.
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原因,若将其与中唐史官及史学联系起来,便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一,古文运动的发起人员多为史官及其交游者;其二,古文运动的“文以明道”观与史家的道德裁判思想一脉相承;其三,古文创作的崇真尚质文风是史传文学实录直书精神的内在转化.  相似文献   

17.
当下汉语散文在其发展形态上存在很多问题,复兴汉语散文,就必须重建汉语散文的新思维。本文结合女性散文的具体特征,从汉语散文的文体意识、宏观意识、语言的文化意识、性别意识与修辞系统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证汉语散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学生的基础课程,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偏见,导致古代散文的教学颇受冷落。究其原因,应该与古代散文的概念不清晰、范畴不明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教学改革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目前,古诗文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师文学素养不高、古诗文教学内容少、数学效果不好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明确古诗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可以从转变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以及优化教学方法3方面入手来推动古诗文教学改革,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他们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