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未来时期还会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中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的反贫困从某个角度来说,主要是西部的反贫困,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中国经过多年扶贫后,贫困有所缓减,但贫困问题仍然是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寻求合理的反贫困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反贫困,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利用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不仅要发挥输血作用,也要发挥造血作用。反贫困需要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今年10月底,全球人口达到70亿。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情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人口政策也不尽相同。发展中国家多抑制生育发展中国家一般都苦于人口过多。在世界上150个发展中国家中,一个家庭高于5个孩子的国家有27个。所以,超过一半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抑制生育的人口政策,它们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亚和中亚以及东南亚。中国是世界上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最成功的国家,其措施主要是惩罚超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大约少生了4亿人口,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2%已经下降至2010年的19%。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银行最近提供的统计资料来看,目前全世界60亿人口中,有30亿人口的每日生活费用在2美元以下,其中符合世界银行所规定的穷人标准的有13亿,这13亿人口的日均生活费用低于1美元。除了中国之外,世界其它国家的贫穷人口近3年来呈连续上升的趋势,反映出国际社会消除贫穷人口的努力已出现倒退现象。一、世界贫穷人口的地理分布世界上的贫穷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有6亿多人处于赤贫的境地,占贫困人口的1/2左右。到1994年为止,全球被联合国认为是最不发达的国家有48个,其中有33个分布在非洲,约占最不发达国家总数的68%(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远隔千山万水的两个古老文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初秋时节再度握手。53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齐聚北京,共同出席了9月3日—4日举行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由于两极格局消失,非洲国家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进而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21世纪的非洲要摆脱落后,获得发展,除需要非洲各国维护非洲安定,振兴非洲经济外,也需要非洲各国彼此协调,保持相互间的团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非常重视加强与非洲各国的关系。加强南南合作,缩小南北差距,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中非共同的愿望。中非关系不断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和非洲的发展进步,而且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有利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参与非洲维和行动的国际战略利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非洲维和行动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和维护中国战略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参与非洲维和,既有利于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拓展中国的政治、安全利益,又有利于开拓广阔的非洲市场,获取丰富的自然资源,拓展中国的经济利益;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贫困是全球性社会现象,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和自然生态条件差异以及人类个体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贫困问题是当代世界性课题。即使是富裕的欧洲也有4000万穷人,而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任务则更加艰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底子簿、人口多、地域广,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据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5800万贫困人口。国家历来把保障贫困社会群体的基本物质生活,使其尽快脱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重要职责,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过程中,扶贫工作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就中国中、西、北部反贫困可持续发展及其若干宏观扶贫政策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展现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和理论精髓,也是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国际传播必须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在充分认识当前的机遇条件下,以科学把握“时、度、效”为实践方略,向世界充分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作物的出现和商品化最早始于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但是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了转基因作物生产的主力军。正当美国和西欧国家为转基因作物应不应该种植而争论不休的时候,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已经加速了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化进程。市场中最早出现转基因产品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去年有13个国家批准了它的商品化。这13个国家中有5个是发展中国家,包括阿根廷、中国、墨西哥、南非和乌拉圭。实际上从种植面积上计算,在美国和加拿大之后中国和阿根廷已经成为世界前四位的国家。据相关国际组织统计,转基因技术在相对贫穷的国家中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0.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其人均GDP只有约200美元。但在20世纪的70年代初期,孟加拉乡村银行开创了小额信贷扶贫的模式,并以扶贫贷款的高到户率和回收率,被誉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扶贫模式。小额信贷的创始人穆汗默德·尤纳斯在本文中谈到了他创业的经历,刚起步时,他需要的只是17英镑,还有巨大的信任。  相似文献   

11.
贫困是历史性、世界性矛盾的症结,世界上杀伤力最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贫穷。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由贫穷引发的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贫困是一场艰辛的持久战。云南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清醒的认识到云南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2006年11月4~5日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非友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关键是我们在发展相互关系中始终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正确原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们要坚持平等相待,加强互利合作,使合作的成果惠及广大中非人民。”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这次峰会是中非外交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最多的一次盛会,是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是两个古老文明携手共建和谐世界的集体宣誓。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仍有数亿人挣扎在饥饿与贫困的泥潭.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缺陷以及西方国家反贫困过程中暴露的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表明这些国家难以从根本上克服贫困.对于西方私有制国家来说,"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理论上是无解的,在现实中亦如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过数十年努力,创造了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使8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的世界性奇迹,在理论上破解了西方国家"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实践上摒弃了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缺陷,为世界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优势与"中国智慧"."中国智慧"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其理论价值在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在反贫困实践中获得了成功的验证,其实践价值在于不但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的反贫困制度基础和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倡导了以合作促减贫,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仍有数亿人挣扎在饥饿与贫困的泥潭.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缺陷以及西方国家反贫困过程中暴露的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表明这些国家难以从根本上克服贫困.对于西方私有制国家来说,"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理论上是无解的,在现实中亦如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过数十年努力,创造了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使8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的世界性奇迹,在理论上破解了西方国家"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实践上摒弃了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缺陷,为世界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中国优势与"中国智慧"."中国智慧"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其理论价值在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并在反贫困实践中获得了成功的验证,其实践价值在于不但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的反贫困制度基础和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倡导了以合作促减贫,共同构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核心要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系统论、重点论与两点论、联系观与发展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世界消除贫困贡献了中国方案,推动了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其根本经验在于:  相似文献   

17.
一年前的国际中学生水平测试(即著名的比萨测试)令人吃惊地表明:目前德国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以及崇尚“唯有读书高”的中国、韩国等东方国家,而且甚至还比不上某些亚洲、非洲和拉美的贫穷国家。自然,这丢够了自认为最最重视教育的德国人的面子,同时也无情地给德国教育体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研究: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扶贫脱贫与反贫困战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重视。返年来,学界从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的概念与特征、功能与作用、责任机制、模式与经验、建议与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颇为丰硕的成果,但在理论分析、视角选择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形成当前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研究的实然境况。因此,采用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力图全面系统地进行整体观照、扎根特定区域进行微观实证调查以及选择交叉(多)学科进行"跨界"研究应是推动职业教育扶贫与反贫困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应然之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经济扶贫成果基础上,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打破大学生贫困循环,是当前高校学生反贫困的一次战略转移.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有机统一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理性选择--国家主要构建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方针、政策和思路,投入或调动有效的扶贫资源,为高校学生反贫困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学校主要实施国家反贫困战略,为贫困生提供技术、人力和条件保障;大学生具体实施反贫困行动,通过提高自身的反贫困能力,打破自身的贫困循环,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意义。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其历史逻辑是对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探索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日益走向成熟,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脱贫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其现实使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