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几年来,人们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增加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促进了高校的自我调节。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存在的问题表明,竞争机制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是很不够的,在高教领域如何正确地引入竞争机制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因此,承认高教领域中存在竞争与竞争意识,实事求是地分析竞争与竞争意识的两重性,对于引入和正确运用竞争机制,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改革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承认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竞争与竞争意识,是正确引入与运用竞争机制的前提。在高教领域,竞争现象与竞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在高校录取新生中,就有竞争;在学习过程中,评定奖学金、免试直升研究生、择优分配等环节上都存在着竞争;在申报重点学科、评定职称与晋升等工作中也都  相似文献   

2.
<正>一、高等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与目前竞争的状况1、引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包括采用自主招生政策促进高校自主办学,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等,这些改革促进了高校之间的竞争,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效率。但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仍然是一种垄断程度较高,效率较低的市场结构类型。横向上,公立大学(具体来说是一部分国家重点建设的一本重点院  相似文献   

3.
李鹏同志在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竞争机制正确地引入高校,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如何把竞争机制恰当地引进教材建设,是今后搞好教材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愿作些初步探讨,诚待与同仁探索。一更新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是引进竞争机制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李鹏同志在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竞争机制引入高校,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正确地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的有关环节,在教学工作中树立竞争观念,巳成为深化改革的明显趋势。当前,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正确而有放地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充分发挥其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作用,这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结合我校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引入竞争机制问题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与同道们共同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竞争是推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机制。同其他领域的竞争一样,美国高等教育的竞争也是由竞争的主体、客体、方式和途径构成的。其中,主体是指从事高等教育的自然人和法入实体;客体是指维持和发展高等教育所必需的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也包括无形资源(社会声誉);高校间的竞争主要通过五种方式和途径展开。其特点是全面性、平等性、激烈性、规范性、社会效益性以及竞争主体性质的多重性。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竞争机制对深化我国高教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鹏同志指出:把竞争机制正确地引入高校,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事实说明,竞争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机制,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革,为此谈点自己的浅见。一、高等学校引入竞争机制的必然性所谓竞争,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利用个体的差异为谋求各自功利和发展而竞相争强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机制指机器运转过程中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为因果的联结关系以及运转方式。竞争机制在我国现阶段,是指行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己进入关键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能否搞好,将关系这一改革的成败,人事制度改革应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一条主线。 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竞争原则,使之成为促进高教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办好呼伦贝尔学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竞争机制”的口号十分流行,并被引进到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对此,教育界出现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引入竞争机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有自身的规律,不能照搬适用于商品经济的竞争机制,引入竞争,弊多利少。高等教育中究竟是应该鼓励竞争,通过竞争去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还是应该提倡合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政府行为的调整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体现出很强的政府主导型特征 ,改革进程充分显示出政府作用的积极功能。但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与高教体制改革的目标存在冲突 ,有其局限性。为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政府行为应做相应调整 ,要为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创造条件 ,培育竞争约束机制 ,并强化政府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最近,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在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把竞争机制正确引入高校,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深入理解中央这一决策的重要意义,通过具体步骤,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高校内部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乃至高校之间展开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将成为给高校办学实践注入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高教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为推动高等教育在新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任务.其中高等教育课程成为改革重点,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教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全球及我国高教发展背景,认为包容性动态融合是我国未来高教课改总趋势,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我国未来高教课改基本思路,提出了课程设置观念、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结构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法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国高教评估制度是在法国高等教育历史传统的影响下,在法国高教宏观背景及改革的大潮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其评估制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借鉴法国教育评估制度,我国应该构建高教评估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相互合作又相互独立的高教评估体制。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党的十三大和全国高教工作会议精神,我省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有效机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权,改革招生与分配办法,正确地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学校内部的活力;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根据经济建设需要,改善高等教育结构,推进高校与社会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办学效益;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全  相似文献   

14.
概要中国高教拨款体制和模式。分析国际高等教育的拨款机制,介绍直接拨款机制的三类:协商拨款、投入拨款和产出拨款。美国高教拨款大多采用公式拨款模式,被认为是有效处理高教飞速发展时出现问题的灵丹妙药。我国实施“普通基金加专项基金”的公式拨款,是拨款制度改革的趋势。进入9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将绩效指标引入拨款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把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与经济竞争、科学竞争相同,教育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是现代大规模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而自然形成;二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性机制而人为形成。我国难以实现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类市场化治理模式限制了竞争机制的作用、地方政府高等教育竞争强化了高校的办学层次竞争、“双一流”建设引发新一轮院校“同轨竞争”,以及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导向作用和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要实现我国高校的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理性地发展高等教育;需要遵循大学渐进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家办学规律;需要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7.
经济体制的改革,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紧迫任务。改革高教体制,就是要克服现行高教体制的缺陷和弊端,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这是一个关系到四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我国现行高教体制的弊端是什么?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突出重点,抓住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兴旺。  相似文献   

18.
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刘肖霞党的十四大和广东省高教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校即逐步进行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经学校党委研究,我校改革采取“整体现划,分步推进”的做法,并以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指举办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制度.主要是反映高等教育举办者与办学者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办学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教办学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至今,"一主多元"高教办学格局已初步形成,这对拓宽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减少国家投资压力,扩大高教办学规模,提高高教办学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办学体制多元化的过程中,"一主"之外的多元各极比重偏小,发展速度较慢,问题很多,不利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一问题,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我们必须发挥高校办学自主权,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完善教育经费捐赠体制,吸收更多形式的社会资本;加强高校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高教提供者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