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昭君形象出自班固《汉书》,后不断变化丰富。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当代作家郭沫若《王昭君》以及曹禺《王昭君》均因不同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对昭君形象做了大胆创新。本文通过对昭君题材历史剧进行历时性考察,分析了昭君形象演变的内部原因。探讨归纳前辈作家创作历史剧的经验和方法,或许可为当下历史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昭君故事历来著名,从《汉书》记载到元杂剧《汉宫秋》,昭君题材作品从简单史实演绎成通俗叙事文学,唐代《王昭君变文》是此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从文学史角度分析《王昭君变文》对前代的继承创新和对后代的影响,可明确《王昭君变文》在昭君故事流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敦煌写卷安雅《王昭君》是历代昭君诗中独具特色的一篇诗作。关于安雅,之前仅发现一条墓志资料。通过中古时期安姓来源的梳理以及临淄安氏与粟特胡人流寓关系的考察,确知安雅为昭武九姓粟特人。结合安雅所撰《罗炅墓志》和《王昭君》,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安雅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与开元、天宝之际诗人可能有交往。安雅《王昭君》的直接艺术渊源为杜甫《咏怀古迹》等前人的昭君诗,诗中昭君形象的原型为乾元元年出嫁回纥的宁国公主,汉元帝的原型则可能为唐玄宗。与此前昭君诗相比,安雅诗在思想主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一面,这可能与其粟特族裔的身份有关。安雅的诗作是唐代粟特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敦煌文学的多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乌日勒春香女士因与王昭君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并在昭君身上看到"和"文化的精神之光而激励自己在演昭君、画昭君、写昭君,弘扬昭君精神,致力于传播昭君文化事业中。  相似文献   

5.
昭君出塞是历史剧的传统题材,王昭君的命运一再被剧作家改写。本文从《汉宫秋》与《王昭君》两部剧的情节、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意义深入挖掘其命运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众多“文化昭君”形象中,尤以“昭君怨”、“昭君辱”、“昭君刺”、“昭君幸”、“昭君赞”五类为多,其中蕴涵着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情感心态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随着时代变迁,昭君已经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历朝历代的昭君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可以汇集成一部昭君文学史。其中,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较大,在整个昭君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朋星 《山东教育》2020,(1):111-11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的一句,咏王昭君出塞之事。千百年来,无论诗文、绘画、戏剧、雕塑,只要涉及昭君出塞、昭君远嫁的题材,十有八九要出现琵琶。有昭君则有琵琶,提到琵琶则联想到昭君,昭君与琵琶形影难离,已成为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10.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把个人悲剧深化为时代悲剧;塑造了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把抒情诗的手法运用到戏剧中,使《汉宫秋》具有诗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