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孟子“仁义内在”思想的提出,对早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通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辩,明确把“义”收归人心,形成了“性善论”思想,实现了人性与天命的统一。“仁义”为人性,体现了人心即心即性、即情即理、即现实即超越的本质。孟子仁义并举,确立了“居仁由义”的人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此相对,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心修为的重要性,把人性问题诉诸个人的道德自觉,突显了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和行为主体在这种“成己”的修养中的道德自律性,实现了对告子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原创性思维方式的“制作”,其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表现为,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自我消解的历史中,逐渐超越了“圣人”、“先王”的身份指涉性,扬弃了以超时空的“道”为终极追求和价值依据的内在规定性,而将其视野复归当下语境与处身其中的主体性情与智识。这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制作”思维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  相似文献   

4.
告子与孟子在思想基础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他们那场关于人性善恶的无结果的论争。一方面,告子认为应尽可能避免外界恶劣环境的腐蚀,使人不至为恶;另一方面,告子面对这场王霸之争又希望能独善其身,使人性自然发展。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孟子与告子在内在善的发扬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而在对外在恶的应对措施上出现了分歧。告子与时代风气一道,强调了恶劣环境的决定性力量;而孟子看重的是个体之善端如何扩张至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这是孟子面对当时的"霸道"风气所做的反抗。  相似文献   

5.
一根据《韩非子·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可见自孔子死后,直至战国末期,儒家派别甚多。但八派之中,影响后世最大者,厥惟孙氏(荀卿)之儒与孟氏(孟轲)之儒。而孟子上与子思(孔伋)之儒、下与乐正氏(乐正克)之儒都有师承关系,所以从子思经过孟子再到乐正克,就形成所谓“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的主要精神何在,可由孟子与荀子学说要点的对照比较而得知。我们知道,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和“礼”。从唯物方面发展了孔子的“礼”的思想的是荀子;从唯心方面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的是孟子。孔子论人性,只讲“性相近,习相远”。荀子则以为人性本恶,因而注重“礼义法正”的外部约束;孟子则以为人性本善,因而注重“善端扩充”的内部省察。应用到教育方法上,荀子注重“师法权威”,孟子则注重“启发诱导”。因此,孟子的思想,大体说来,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从性善论出发的),其方法是内省的(甚至是神秘的)。这是  相似文献   

6.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7.
西方自然法或自然秩序理论以理性的普遍和内在论述奠定了个体平等和内在惩戒的原则。王阳明将孟子的良知内在说提升到天理的层面构成内在而普遍的道德理性。良知在孟子那里最高的构成法则是成为“天民”,从而确定了个体超越现实世俗价值的更高价值,王阳明既把它提升到“知天”层面又使它回归到个体,达成一切平等的内在可能性。儒家以“德”奠定人的先验平等,以“才”判定人的现实职业分途。个体良知的裁决具有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不是确定的普遍含义,只有公众良知的汇合、外显凝成公共理性才是天道的彰显,它的机制化则是公共理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的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义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从形上性上看,义是所必然之理与所当然之则;从内在性上看,义是“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以必然之理与当然之则为根据,形成了人内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理性;从境界性上看,义体现了不同的人格境界川、人重利而轻义,大人唯义所在,君子仁义内在,圣人由仁义行。义的超越性、内在性与境界性特征,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人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本体论与功夫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德规定性。礼义等道德内容完全是人得自后天的认知和实践创造。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社会治理的结果。荀子建构了以"礼以养欲"为核心的不同于孟子心性道德观的礼学思想体系,通过礼义原则对财富的合理分施,在人类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2.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相似文献   

13.
《鹖冠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特色的"道"、"天"、"气"的宇宙观。以"阴阳"、"元气"、"天地"等物质性范畴对"道"作了拓展,将原始道家的生天生地之道发展为天地之道,并且纳气入道,强化了道的现实性品格。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先秦天道观的发展,光大了从老子开其端的自然主义传统,而且进一步涤荡了传统天命神学的迷信成分,因而使其带有鲜明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14.
《老子》五千言的旨意所在,就是说明“不言之教”,它主要说明在作为人的现实存在方式的“言”与人之存在的超越性根据“道”之间有着矛盾,以及提示其解决。  相似文献   

15.
“天地之性人为贵”这一命题,首由《孝经》提出,至汉代被固定下来。此命题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天生烝民”便肯定众民都是天之所生。周代以来的重民思想,则强调了民众的作用。先秦儒家提倡人伦道德,人文精神得到了大发扬。传统解释人何以贵主要有两点:一是讲人体象天地,奇妙无比,二是讲人具社会意识,与万物相区别。从天人合一观念中衍生的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平等思想,在封建专制时代,特具积极意义。古代文学中表现的人间平等观念,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观念,重视人命的观念,都受到“人为贵”这一命题的影响。在历史上,这一命题还具有反对偶像崇拜的意义。这一命题的现实意义是:人必须自尊、自重、自爱,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向理想的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16.
"天"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早期对"天"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神灵、道德、自然之天三个层面。董仲舒视"天"为"百神之君",肯定"天"的至上神地位;王充提出"天者百神主也",视"天"为众神主宰。二者共同认定神灵之天相对于天地间一切的主宰地位。董仲舒认为人在受命于天的同时也从"天"那里获得仁德,现实政治层面的有关制度设计也取之于天;王充认为道德仁义是天道应有之义,人应戒慎恐惧、依仁义道德行事。他们共同肯定了道德之天的合理存在,并以此为人间政治、道德秩序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董仲舒认为自然运动具体展开为阴阳、四时、五行之气的流行,自然意义上天道的实际内容展现为阴阳、四时、五行的规律变化;王充认为"气"是天地的存在形态,天道运行亦即气化流行自然无为,风雨雷电等现象是阴阳之气自然流行的结果。二者对自然之天的观察共同着眼于阴阳气的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17.
《老子》、《庄子》是老、庄以言传"道"的经典之作,然而其中又都有关于"道不可言"的精辟而详尽的论述,在看似矛盾的言、行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种具有颠覆性、超越性的独特表达方式———道言。这种无关理性、逻辑、概念的弹性语言解决了在本体上"道"之言语的路绝性难题,而老庄关于道不可言的一系列论述也成为魏晋言意之辨的滥觞,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老庄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母体,其“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大美,以及“致虚极,守静笃”的实践手段,一方面奠定了尚自然、去雕饰、和谐致一的美学基础,另一方面成就了“虚静”说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特征,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传递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合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觉解人的精神生命,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仁对的把握,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内探求心性之路。  相似文献   

20.
张晓韵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20-21,59
<老子>中存在着"返朴归真"思想,其蕴含可概括为: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实现"返朴归真"之方式有:自然无为、清心寡欲、柔弱不争、重德向善.对这种思想应予以科学审视,与时俱进,既要赋予其新意,也要去除某些不合时宜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