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听了这样一堂语文课.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说了一句"晓不得",教师便对"晓不得"这个语词作了分析,说:"怎么是'晓不得'呢?应该是'不晓得'.'晓得'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副词,这副词应当放在'晓得'的前面,不应当插在它的中间.明白了吗?"教师的分析很对,我也点头表示同意.可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站了起来,问:"那'恨不得,中间的'不'字是不是也要提到前面去呢?"教师愣了一下,还未开口作答,类似的问题便此起彼伏:"还有'了不得'"还有'巴不得'","还有'动不得'","还有'怪不得'"……课堂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2.
在平时听课中,我觉得教师习惯的提问和评价用语需要反思,对此,笔者选择了四句课堂常用语加以分析,以期能引起教师的思考。一、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课堂上,这样的提问语经常可见:“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提问学生。表面上看,学生的表现很积极,回答时也都能有正确的答案。但深层地思考一下,教师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们关注教学内容能否按照他的设想完成,教学秩序能否保证。  相似文献   

3.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教师精心预设提问,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与教师的配合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是一猜就中,一试就准,一验就灵,一列就对,一想就好.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成功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要使提问真正能启发学生思维,应该注意以下“八忌”。 一、忌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读了×文后,你有什么感觉?”这类提问笼统抽象,教师内在意图不够明确,学生不易回答。  相似文献   

6.
师误一:虎头蛇尾。在某公开课《蟋蟀的住宅》上,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长什么样?"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词。反思:教师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否则质疑课题毫无意义,这一虎头蛇尾的做法形同虚设,浪费课堂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曾经有老师提出:"关于全球热量平衡图,有两个问题学生不能理解,教师不能解答,成为‘悬案':一是全球热量平衡图中的数字的单位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比太阳辐射还多?"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1 课堂提问的作用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宁鸿彬等都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于漪曾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伴随我的是‘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根据'?"她是如此的重视课堂提问,这是为什么?因为课堂提问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六年级新学期的第一堂<思想品德>课,我是这样开始的: 当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思想品德"四个字后,我问道:"同学们,这节课是<思想品德>课.大家仔细看看,‘思想品德'这几个字有什么特别?"学生们想了想,说:"‘思想品德'四个字中有三个字是心字底.""对.那么,这门课主要要我们学习什么?""学习做一个有高尚心灵的人."有一个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0.
在一堂语文课上,我正指导学生阅读<捡回来的创意>一文,当读到"你也许更没有想到,设计师的灵感居然源于一只普普通通的橘子"时,我提问:"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居然'是什么意思?"可能这个词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生疏,也许平时从未注意过这个词,于是,以往提问后唧唧喳喳反响热烈的孩子们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眼睛凝视着天花板,更有的低头沉默,生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短暂的沉寂后,终于有一只小手高高举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王瑶 《中国教师》2013,(Z1):79-80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目前我国部分小学三年级课堂授课现场的观察,发现教师提问出现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课堂提问的发问、侯答、导答、理答四个环节。1.提问类型单一、提问对象集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大多处于展示性、封闭性的低认知水平,毫无趣味可言,学生听来索然寡味。就笔者观察到的语文课文《狼与鹿》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了"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居民为什么要杀狼?"、"第三段中的‘灾难降临了’是发生了什么?"等一系列问  相似文献   

12.
深入课堂听课,深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泛滥. 一、提问--指代不明.有位教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拿着地球仪走进教室,有校长一班人来听他的课.这位教师想拿实物来营造情境.于是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东西?"同学们都看着校长,不敢回答.  相似文献   

13.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4.
星期六,我去表哥家里玩儿.一进门,表哥就对我说:"表妹.快来!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哦?什么实验?"我疑惑地问道."这个实验叫做‘一指劈砖'!怎么样?想看看吗?""就你?还‘一指劈砖'?你能行吗?"我有点儿不相信.  相似文献   

15.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从问题开始,应以问题结束,使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课堂教学中,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一、正确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1.激发兴趣时发问 "奇引趣,趣生爱."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例如,课堂中讨论"什么情况下商是0"时,学生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得0"的结论.我进一步提问:"那么,0除以0等于多少呢?"一个学生回答:"等于0."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提问,学生回答错误,偏离了教师的规定预设,教师宣布学生回答错误并直接说出事先设计的正确答案。例如,下面是某教师上《故都的秋》一文时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师:"驯鸽的‘飞声’与驯鸽的‘叫声’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生1:"‘叫声’太直白了,不如‘飞声’含蓄委婉。"  相似文献   

17.
为演绎"阅读教学‘课眼'模式",笔者在本地一所重点中学执教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堂里,我试图引领学生解决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索科洛夫做了哪些梦?(2)索科洛夫为什么会做这些梦?(3)索科洛夫的"梦"像梦吗?"梦"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梦",是建构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课眼".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积极实现教学目标和多维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问"对于教师有三大作用:第一,课堂上通过有趣设问,提高教师课堂聚焦能力;第二,利用提问,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节奏;第三,消除疑问,矫正学生回答问题或提问的动机.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中队里有个成缋不太好的学生,上课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可当老师真的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却常常回答不上来。当中队辅导员跟他谈话时,他说:"因为有些同学总笑话我学习成绩不好,我不服气,所以才抢着举手,想让大家知道我不笨。"于是,中队辅导员便与他订了一个秘密协议:"以后老师课堂提问时,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就举左手;如果你不能回答,就举右手。"从此以后,在课堂上,这个同学再也没有出现过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就有了进步。  相似文献   

20.
一位教师讲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后,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为什么您讲其他三角形时,不把顶上面那个角叫做'顶角'呢?"这一突如其来的提问,使这位教师不知所措.也许她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所以左思右想也找不到恰当的答案,尴尬了好一会.最后,只得简单地回答道:"这是规定",以搪塞学生的提问.其实,这个学生的问题,是提得非常好的,教师本可借这一问题,因势利导地向全班学生讲清一些概念的本质.然而,教师的回答却令人大失所望,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