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去感受、理解课文。笔者在《狼和鹿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曾实践过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这一课的课堂教学片断笔录如下:我首先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上课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阅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忽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还不明白,谁是破坏森林、造成生态失衡的罪魁祸首呢?”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他们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于是就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不仅要考虑对全文进行提炼和概括,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霍懋征老师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就很注意把板书内容与启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霍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从解题入手,让学生通过看课题——“冀中的地道战”,提出一连串问题:为什么用地道?地道是什么样?怎样用地道?最后结  相似文献   

3.
周舟 《云南教育》2008,(1):51-5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紧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留心观察景物”这一单元主题,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讨论,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话题·交流     
余映潮老师运用“阅读交流”的教学方式教学《鹤群翔空》,充分展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全课的教学,表现出了“话题·交流”这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 首先,教师巧妙设计了“阅读交流”的话题。一堂课的交流一定要有话题,有了话题就有了学生学习与活动的“抓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余老师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视点艺术地浓缩在“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  相似文献   

5.
谢嘉幸老师的《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一文中说道: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简单过程,也不是一个学生自我潜能开发的简单过程,而是老师将自己的知识体验与学生的知识体验进行交流的过程。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交流,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如何设计好提问,使之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6.
《赵州桥》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它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六年制小学语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教学“序”》的要求,本课教学考虑在继续加强段的训练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篇章知识的讲解,为连段成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作些过渡准备,为此作如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组文艺随笔,共有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内涵比较丰富,其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或阅读应该注意“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们普遍认为这一个单元的课文比较难上。难度在于:(1)文章知识内容较杂,不知如何操作才更简捷有成效;(2)课文较长,不适合朗读,学生觉得枯燥;(3)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一学生,有理解难度。  相似文献   

8.
吴群 《湖南教育》2004,(6):36-36
《会飞的图画》是语文出版社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从爸爸给小明的来信引出邮票;通过妈妈介绍,小明了解到邮票就是“会飞的图画”;最后,以小明想像自己画的邮票飞向四面八方结尾。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课文。面对这样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解读。上面三篇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展示了三位老师不同的教学个性。黄利珊老师教学扎实、严谨、灵活。老师紧扣课题《会飞的图画》,抓住了邮票画面美丽和能够帮助寄信两个特点,时时处处让学生注意感受邮票的美丽与神奇。其中,美丽与“图画”对应,神奇与“会飞”对应,十分贴…  相似文献   

9.
《新型玻璃》是一篇知识性课文 ,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功能 ,这类课文浅显易懂 ,教学时 ,既要根据知识性课文必须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要求 ,又要根据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字训练及思维训练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为此 ,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一、举一反三 ,教给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新型玻璃》介绍五种玻璃的特点及其作用 ,结构相似。因而 ,可抓住第一种玻璃特点及作用的理…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荔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荔枝》反映了母子、祖孙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受,教学本课,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这是“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比流星还璀璨──小议《这不是一颗流星》的艺术美吴昭琪广西南宁二中吴昭淇老师写的这篇文章,是《这不是一颗流星》的读后感,从教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一篇“课文分析”。这篇课文分析写得好,好就好在不用老一套的“课文分析法”来套课文,来框学生的思维,来教学生...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以朗读为主来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张老师知难而进,设计得相当不错。总结起来,张文有三个优点:1.教学与自评相结合。五个教学环节的自评把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的优点明白地点出来,方便读者阅读理解。2.重视读的方式的多样性。老是单一的读法,学生肯定觉得没劲张老师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读的方法多样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他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求新求趣,看来效果还不错。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家都感到“自主、合作”好弄,“探究”难办。张老师的“读后总结”根据学生、课文的实际,设计探究创新教学,“探究”的分寸把握得好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篇课文有很多词和句,不需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个个都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有心人,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怎样学。我以《蚂蚁和蝈蝈》这课的第一教时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在备课时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在寒冷的冬天悲惨死去的故事。在特级教师王兰、刘军老师亲自指导下,第一教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让学生读懂、读好课文;识记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其中7个生字要求会写;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使学生…  相似文献   

14.
去年,已85岁高龄的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借鉴、从读学写”作了巡回演讲。这儿,仅以她教学《陶罐和铁罐》为例,看看她是怎样引导学生从读学写的——首先,霍老师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来确定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自读,但又不放弃教师的“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加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导”在点子上。这篇课文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来表达中心思想的,采用拟人化手法,把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刻画得活龙活现,很有艺术感染力。霍老师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拟人化的手法,运用对…  相似文献   

15.
骨干教师优质课竞赛开始了。我是第一批校级骨干教师,又是学校的中层干部,我再三要求自己: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我选中了五年级的一篇老课文《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我对上好它很有把握。为了让教学过程万无一失,我设计了详细的教学环节,包括每一个环节的教师评价语言。每一个环节我都烂熟于心。课,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得很顺利。没想到,一上完,老师们纷纷向我质问:“大渡河在黄河上面吗?”“长江上游!”我自信地回答。“一个学生说红四团的战士在泸定桥上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黄河里去,你为什么不纠正呢?”“真的,我怎么没听见…  相似文献   

16.
曾在刊物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老师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一句中的‘大不一样’误读成‘不大一样”’。这时,同桌小声地说:“喂,你读错了。”结果老师听到了,马上抓住这个细节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再读文本、  相似文献   

17.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以儿童的口吻叙述了两位同学在春游时 ,奇怪地发现了一只不合群的小蝌蚪 ,他们通过仔细观察 ,虚心求教老师才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文章线条比较清晰 ,语言富有童趣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仔细观察 ,虚心求教习惯的好材料。在本课教学设计时 ,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还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权力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一、采用“演示法”体会小蝌蚪的不合群长期以来 ,语文课偏重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分析 ,学生的全部语言活动…  相似文献   

18.
滑俊芳 《山东教育》2000,(25):27-27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看图学文。图画和课文的意思是,从前有个人种葫芦,只盯着葫芦,不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道理,即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只顾一点,不管其他,事情是办不好的。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好教材。为了教好学好这篇课文,现对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教学重点   根据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这篇课文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  相似文献   

19.
听过支玉恒老师上《放弃射门》这一课。支老师坚持“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文本,启发学生涵咏、思考、体悟,并循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适时点拨,巧妙引号,使课堂教学在动态变化中生成,把学习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由读通引导读活学生自读课文时,支老师要求首先把整篇课文读通顺,然后重点读好第三自然段。最后,支老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完整篇课文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这一自然段我们光读通了不够,还应该读出味道来。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感觉怎么样?生:精彩激烈。生:非…  相似文献   

20.
《元宵节》作为第二册第一篇主体课文,除了识字教学是教学重点外,还担负着在一年级切入阅读指导、培养阅读能力的任务,这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两点”的策略,是把这“两点”并为“一点”,即指导阅读,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教学主要环节如下:一、听读课文———“认识”生字要求“认识”的生字,即看到后能正确地读出来,不要求抄写,更不要求默写。这一步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通过听读课文认识所有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生字。首先教师要范读。范读要适当慢一些,让学生看清楚每一个字的形,听清楚每一个字的音。二要给学生自由试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