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卖稿谋生的美国自由撰搞人李希光一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10年前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今年46岁的泰德·葛普是个美国记者,10多年前当他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竟自己申请了一笔基金,从《华盛顿邮报》请了一年的...  相似文献   

2.
1996年,泰格·伍兹赢得了他进入职业高尔夫界的第一个冠军头衔。赛后,当他走入新闻发布会场时,俯身看一位记者正在起草的新闻稿。 记者问道:“喜欢吗?” “我喜欢,”伍兹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指了指记者在文中提到的当场比赛的奖金:29.7万美元。 伍兹在成为职业高尔夫球手仅有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腰缠万贯了,这是因  相似文献   

3.
在19世纪末这段所谓“记者的黄金时代”,美国报业巨头小詹姆斯·戈登·贝内特、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麾下各有一批名记者为其主子奔走鼓噪.詹姆斯·克里 尔 曼(JamesCreelman)不但是一位擅长报道战争和风云人物的名牌记者,而且先后效力于以上三大报业主,他更因采访西美战争以及同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的特殊关系而名噪一时.今天,人们在评析“黄色新闻”这一新闻史上的特殊现象时,不能不提到  相似文献   

4.
贝内特晚年得志《先驱报》后来居上詹姆斯·戈登·贝内特是一个地道的记者出身的报人。他1795年生于苏格兰,1819年移居美国,当过教师,后来在南卡罗林纳一家报纸当采访员,不久又转到纽约,为几家报纸当采访员,因工作出色,得到《问讯者报》主编诺亚的赏识,于1827年12月派他当该报常驻华盛顿记者。  相似文献   

5.
他是记者。他是编辑。他是诗人。他,就是至今仍坐在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稿件终审椅子上的孔繁星同志。早年,我曾是他的部下。我下乡采访前,听过他的亲切教诲;我写的稿子见报前,经过他的删削润笔;他采写的许多消息、通讯,给过我不少营养。现在,我捧读他的诗集《童话的土地》,被那如画的意境陶醉着,被那如火的诗情燃烧着,被那人生的感悟启迪着……对于他的诗的思想内蕴和艺术特征,诗人王怀让已在其序文《诗的生命意识》中,作了中肯述评。我要讲的,是孔繁星同志用自己的实践提供的“记者·编辑·诗人”这个命  相似文献   

6.
一 3月30日,《钱江晚报》头版登出《“3·24”上海撞车事故目击记》,作者是浙江省广播电视厅的一位记者,名叫童禅福。这篇难得的目击新闻震动了浙江新闻界,新闻中披露的撞车和救人的详情,以及记者的非凡人品,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童禅福受到记功、晋级的奖励,成为同行们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在震惊中外的“3·24”上海撞车事故中,童禅福的双重角色再鲜明不过了。一开始,他是个抢新闻的记者角色。《目击记》第一句话是: “‘哐(口当)’一声巨响,我和乘坐在从长沙至上海的208次列车上的人差不多同时惊叫起来:‘怎么啦!’我看了一下表,是下午2点19分。”在大难临头的这一瞬间,只有具备新闻敏感的记者,才会惊而不慌,迅即记下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波特基克时代晚报》的体育记者迈克·斯坎杜拉说: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萧瑟的夜风从棒球场吹来,气温降到了华氏40度。然而寒气却使我头脑清醒,我脑海里盘旋的唯一念头,就是: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必须坚守我的岗位。《普罗维登斯日报》的体育记者安吉拉·凯塔迪则说:那是我生活中难忘的一页。……(午夜一点半后报纸截稿线已过)我早可以回家了,但是希望亲眼看看这场比赛是如何进行下去的渴望,驱使我继续躭在现场。观看  相似文献   

8.
1997年初,海热提·阿不都拉因高血压病重住院治疗,当时正轮到他值夜班,报社领导准备临时调配其他部门负责人顶替他,这样将改变编辑部原定的工作计划。海热提·阿不都拉向报社领导要求,仍按原计划由他上夜班。他说:“只要我还没有倒下,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他白天在医院接受治疗,晚上准时返回报社工作,这样坚持工作了 43天,直到圆满完成值夜班的任务。  海热提·阿不都拉 1952年出生于新疆柯坪县一个维吾尔族干部家庭。从新疆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新闻事业,现任新疆日报维吾尔文记者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记者。  多年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曾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的第一个特派记者唐·怀特黑德在介绍他四十年的新闻工作经验时说:“有时,我认为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时要有对话的特性——仿佛记者正在和读者交谈。记者采用这种方法,可  相似文献   

10.
美国广播公司(ABC)《今晚国际新闻》主持人彼得·詹宁斯,一天都做些什么事情一年挣90万美元呢? 《达拉斯时代先驱报》记者史蒂文·雷迪克利夫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詹宁斯. 每晚半小时,每周五天,詹宁斯对着摄像机报告新闻。当然,这并不是他倣的全部工作,他还要做更多的工作.在纽约曼哈顿中心的那些摩天楼里,主持人并不止是梳梳头发、整理领带,然后拿着别人为他准备的新闻稿去读.一个不了解主持人工作的观众给詹宁斯写信说:“我知道,你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11.
彼得·詹宁斯与美国电视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新 《国际新闻界》2005,(5):31-35,58
美国广播公司王牌新闻主播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 ings)2005年8月7日走完了67岁的人生旅程。在连日的纪念性报道中,上至总统下到普通百姓纷纷表达了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新闻事业的新闻人的深切怀念和高度赞扬。布什总统说:“彼得·詹宁斯拥有漫长而成绩卓著的新闻生涯。他报道了很多重要事件,这些事件有助于解释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世界。很多美国人依赖彼得·詹宁斯提供的新闻。他成为很多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会被怀念。”①一名叫伊娃·巴雷特的网友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为一位主播伤心痛哭,但这正表明彼得是多么的特别。他赢得了…  相似文献   

12.
我是“3·24”上海列车相撞事故中的幸存者。在列车相撞之后,我急着去抢头条新闻,结果新闻没有“抢”上,七个小时后,我却成了记者的采访对象,事故后的第二天,我带着伤赶写出了《“3·24”上海列车相撞目击记》,《钱江晚报》发表后,我这个有16年记者生涯的记者也成了新闻界的新闻人物。 3月24日这天,我乘坐由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  相似文献   

13.
什么人可以做电视广播记者?一个有资格做记者的人是因为他在一所大学获得了新闻学学位吗?美国俣伯德有限广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斯坦利·哈伯德认为并非如此。他在其所著《电视广播时代》一书中提出了如下观点: “我认为,一个记者要想被人认为确有能力,就必须证实他或她有新闻才干、有‘新闻敏感’制作电视新闻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度,为力求成功,电视记者必须具有真正的新闻敏感。据我的经验表明,一个人不可能在新闻院校学到新闻敏感;新闻院校可以使学生做好准备在一家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室工作;新闻院校可以教授学生掌握技巧,但不要以为一个人成功地掌握了技巧,就可以确认这个人  相似文献   

14.
观察,不要盲人摸象1970年1月,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为调查玛丽·乔·考皮琛死亡案,乘飞机前往埃德加域。当肯尼迪到达时,一家电台的新闻记者这样描写他:“从容自若,面带微笑。”数小时后,当肯尼迪在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是新闻中出现时,大卫·卡尔亨这样报道他:“胜券在握,满怀自信。”汉姆·毕加德,在写给《纽约时报》的新闻稿中又这样说:“光着头的肯尼迪面色庄重,与他的妻子琼阔步走进法院。”  相似文献   

15.
1932年1月27日,一位身材颀长、面庞削瘦的美国青年,从上海港步入了这座战争阴影笼罩下的花花都市。第二天早晨,隆隆的炮声惊醒了这位寻找战争的美联社记者。这位美国记者名叫阿奇博尔德·特罗扬·斯蒂尔,1903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12岁时随全家迁到美国西部。斯蒂尔家境贫寒,中小学成绩突出,1924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后,进入爱达荷州一家报社做记者。那个时代的美国青年充满幻想,喜欢冒险,作为一名记者斯蒂尔认为只有冲突激烈的地方才会出大新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斯蒂尔开始注目远东,不久,他受聘于美联社,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在一·二八抗战的日子里,斯蒂尔下战壕、上街垒,出入枪林弹雨,给美联社发回多篇战地报道,他还  相似文献   

16.
人们推崇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往往忽略了他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由于埃德加·斯诺这颗新闻之星太耀眼了,使得同是名记者的斯诺夫人相形减色,不大为人注意。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美国作家,新闻记者,笔名尼姆·威尔士(Nym Wales),著有《中国共产党人:老兵传略》、《七十年代西行漫记》等,1991年9月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首次“理解与友谊国际文  相似文献   

17.
<达吾提·阿西木探亲记>是2004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我曾反反复复地拜读过这篇新闻佳作.最近,当我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我被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共和国总理对达吾提·阿西木无限关爱的亲情所鼓舞、所感染.  相似文献   

18.
写作新闻,应该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现在国外提倡故事化新闻写作,本文想谈些读书思考的体会,供大家参考——一、什么叫新闻故事化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故事化的写法。而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则说:“用故…  相似文献   

19.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写文章,往往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即围绕着文章的主题不拘一格地选用合适的材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先生的这个经验能否用在新闻写作上呢?回答是肯定的。如若不信,请读全文译在下面的美联社新闻背景专稿《马可·波罗桥——历史的见证》,由于马可·波罗的介绍,卢沟桥蜚声欧洲。有些外国人仍习惯地把它称作“马可·波罗桥”。1987年6月26日,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在北京开幕;当天,美联社播发了这篇新闻背景专稿。新闻背景专稿,顾名思义,是记者为介绍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而专门编写的稿件,按照惯例,记者只需把有关情况讲清楚便可以交差了,因此,一般地说,新闻背景专稿不太讲究可读性。而《见证》一稿的作者却不然,他  相似文献   

20.
国际新闻圈     
苏部长会议设新闻局提供经济发展新闻苏外交部发言人瓦季姆·佩尔菲利耶夫八月二日宣布,苏联部长会议新设立新闻局,提供苏联的经济发展新闻。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新闻局的设立,标志着承认公开性在国家各个管理部门,包括最高层机构运转中的极端重要性。新闻局长由列夫·沃兹涅先斯基担任,他是目前苏联电视台国内经济问题的专题评论员,拥有多种经济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