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坚持“三个面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因而要加强对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时下.中小学开展了一定的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这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好处。但一些学校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所暴露的问题却值得警惕和重视。如有的学校打着“勤工俭学”的幌子.让学生停课上山摘茶叶;到工厂去做小工,或分解“勤工俭学”创收任务给学生.把它演变成另一种乱收费。如此种种,让纯正的“勤工俭学”变了味,不仅学生头疼,家长寒心,更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我国爱国知识青年追求新思潮、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道路的产物。在此期间,专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各团体在国内组织创办了大量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本文简单介绍这些预备学校的发展情况并剖析了这些预备学校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区将中小学勤丁俭学工作与“两基”攻坚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中小学勤工俭学助推“两基”攻坚,坚持“创收育人,育人为主”的宗旨,在发挥育人这个主功能的同时,积极开展创收,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学校主动将勤工俭学与团队、少先队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了“两教育、三培养、两促进”。  相似文献   

5.
勤工俭学历来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所重视,勤工俭学活动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纵观历年的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来看,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科学化,此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因此,教师要对近些年学校开展的各项勤工俭学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分析,特别是在偏远贫困的农村中小学,一定要将勤工俭学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整套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由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1917年前后形成规模,“五四”运动后达到高潮,1925年结束。为了推动这一运动的开展,便留法俭学生达到留法后边做工边学习的要求,他们在国内相继设立了二十余所专供赴法青年学习法语和劳动技能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在河北境内先后设立的有高阳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保定育德中学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保定农专留法预备班和长辛店机车车辆厂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在这些预备学校(班)学习后赴法留学的学生,后来许多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湖南省勤工俭学战线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教财字(1999年)14号件精神,勤工俭学稳步发展。到2002年,全省有32842所中小学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接纳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6000万人次,开展率达97%;全省有各类勤工俭学基地48641个,工业企业689个,三产业网点20033个。全省从事校办产业的各类职工达45528人,其中教职工12382人。  相似文献   

8.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获得一技之长的有效途径。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素质全面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农村学校工作中,勤工俭学的育人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现笔者就如何做好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工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造就了一批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者,这也是此次留学运动的一大特色。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所以会造就如此多的革命者,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勤工俭学一事本身,而是围绕留法勤工俭学群体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革命导向的社会思潮背景、特殊的留学生构成、劳工救国的留学目的、明确的勤工俭学组织宗旨与职能、工读与抗争交织的留学生活动等五个方面,它们共同促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革命者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邓辉 《现代教育科学》2000,(3):43-46,30
勤工俭学是从20世纪初,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开始的。建国50年来,勤工俭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以学生个人为主体的“工读结合”的勤工俭学形式,发展到以教育部门和学校集体为主体,以兴办以专业工人为主要生产经营者,  相似文献   

11.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发展学校校办产业,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勤工俭学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功能,需要从全社会发展着眼,从学校育人与创收着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探索。首先,要为勤工俭学提供政策保障;其次,要建立新运行机制;再次,要发挥基地功能,服务校园绿化;第四,要创办一批骨干校办企业,示范带动第二产业;第五,要开发和规范教育市场,拓宽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2.
欧如意 《教书育人》2012,(15):18-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勤工俭学在高校逐渐开展。"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可见,勤工俭学的本质是可获得酬金的工作,同时也是学校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实际上身兼双重身份一劳动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是多样性的。  相似文献   

13.
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勤工俭学是学校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新一代劳动者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石桥镇位于鄂豫两省,襄阳、河口、邓州三区(市)交界处的边远地区,是一所有五十年历史的寄宿制农村初级中学,现有教师94人.18个教学班,1450名学生。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紧抓勤工俭学。尤其是近年来,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以教育教学推动勤工俭学活动,拓宽勤工俭学的途径,以勤工俭学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取得了“育人”和“创收”双丰收。多年的中考综合评估均列全区前茅,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由开始的5000元左右增加到近年的年纯收入16万元左右。每年的勤工俭学收入除留20%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其余部分分别用于改善办学奈件,解决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和特困生的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等方面。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二000年是陕西省绥德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年,资金短缺是“普九”面临的最大困难,因此全县上下狠抓勤工俭学工作,以农村为主体大力发展校园经济、校办企业和第三产业,搞好采、集、捡活动,努力提高勤工俭学的经济效益,为“普九”工程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6.
观点     
《教育与职业》2007,(1):19-19
中国教育报:半工半读不能变成勤工俭学时下,半工半读在很多职业学校开展起来,但是,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校只是把半工半读作为学生获取经济利益、缓解学费困难的一种勤工俭学途径,造成学生在半工半读期间,“工”与“读”并无联系,甚至毫不相干。事实上,当前职业学校提倡的半工半读,既有减轻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目的,更有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工与学结合,是推进半工半读,使半工半读能够切实开展的关键。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  相似文献   

17.
城际特快     
《中小学管理》2006,(1):58-59
河南郑州:由民众评满意学校取代重点校、示范校;重庆万州:中小学建设实行“零负债”;广西:推动农村校勤工俭学;北京:部分中小学将装手动报警钮;山东青岛:一学校让青年教师当值周校长。  相似文献   

18.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1980年兴安盟复建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发展勤工俭学事业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入重要日程,积极筹划,争取支持。使勤工俭学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九&;#183;五”以来,立足于当地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努力把勤工俭学事业纳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使勤工俭学事业步入了盟复建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九&;#183;五”前三年。全盟中、  相似文献   

19.
何宗焕 《湖南教育》2001,(14):22-24
几年前,在一所山区学校,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勤工俭学定额任务,学校布置学生在秋收时节,每人向学校交10斤茶球,不少学生就把家里的茶球背到了学校。一些家长有意见了,联名告到县教育局。教育局紧急调查之后,责令学校退还茶球,并以“乱搞小秋收”的“罪名”把校长撤了。校长不服气,大呼冤枉,申辩说,学校没有勤工俭学项目,无法完成师均800元的勤工俭学定额,放了几天秋收假,只是要求学生上山拾茶球,没想到学生偷懒就把家里的茶球背来了。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地区的中初等学校如何发展校办产业,开展勤工俭学,地处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地区,近几年来,贯彻落实国家、省发展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的方针、政策,坚持“创收,育人,服务”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巩固发展第一产为基础,以开发三产促二产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