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长白山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习展馆虚拟现实场景的工作。通过拍摄、整理、拼接、合成全景图片创建具有详细内涵的长白山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习展馆虚拟现实场景,可以营造出长白山满族人民生产生活氛围,真正实现让文化"活起来"。  相似文献   

2.
以动画短片为载体,以长白山区民间故事为原型,运用传统的版画、剪纸、刺绣等表现形式创作出融合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汇聚长白山满族人民勤劳勇敢、思乡爱国、团结和睦、敬畏自然、热爱生活的质朴精神的网络传播作品,使之成为新媒体时代传承和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大石足刻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档案,如何加强对大足石刻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是摆在文物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分析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及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采用数字叙事记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5.
构建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信息技术可以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和数据库等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为此,尝试构建了一个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库,力求通过该资源库的构建探索一种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提高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方法/过程]以青海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3项为研究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分类和整合。分析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存在的形式和内容的特点,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的优化策略。[结果/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服务平台的功能设置包括知识资源、知识服务、知识检索、知识浏览、知识编辑与更新、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及自媒体和二维码技术的应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要加强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探索知识库构建的主要技术与系统的开发方法,并开展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特色馆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现状,及高校图书馆利用特色馆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董坤 《现代情报》2015,35(2):12-17
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组织方法的不足,提出一个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语义化组织框架。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描述模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元及其关联关系的语义化描述,在其基础上,基于关联数据所采用的RDF模型与链接机制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元以及知识元之间关联关系的语义化整合与组织。  相似文献   

9.
第三方平台指的是在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之间所建立的通道,这个平台着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不仅仅是供国民欣赏的传统技艺,而是成为一项项专利产品,第三方平台有其存在的前提,也有其发展壮大的内外在因素,是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明和人文内涵。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频现展览会,或为项目传承保护的展示,或为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展销。展览会发挥其集聚、直观等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展示、保护利用,以及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非遗资源的分类,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但这种分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充分揭示非遗资源的特性和非遗资源之间的文化关联性,以建设承德地区非遗数据库为例,引入大众标注标引资源的方式来补充专家分类的不足:用户协作建设基础标签库,使用基础标签作为推荐标签,使用时间、空间、文化场所标签作为文化空间标签,由推荐标签等形成的高频标签作为专家分类的二级类目的备选,构建基于用户协作的非遗数字资源混合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12.
祝元梅 《科教文汇》2014,(28):34-35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适当地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益探索,是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保护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握度处理好几对关系方面探讨如何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仲英 《现代情报》2009,29(12):109-120
[目的/意义]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舆情频频产生,基于该舆情往往会爆发相关突发公共事件谣言,谣言对舆情发展影响深刻,通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以期提高舆情导控成效。[方法/过程] 论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突发公共事件谣言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进行行动者网络分析,进而确定不同阶段的强制通行点,根据转译过程构建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结果/结论] 论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行动者和转译要素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在潜伏爆发期的监测预警机制、变种期的分析反馈机制、消亡期的反思预防机制,3个阶段的行动者网络形成严密的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非遗数字化如火如荼的开展,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数字人文环境下非遗“智慧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非遗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法/过程]基于数字人文技术构建非遗知识库,结合Omeka S和IIIF,以土家族非遗为例构建土家族非遗数据库。[结果/结论]非遗知识库有利于非遗的组织管理、共建共享、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利用和提升非遗文化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耿村民间故事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目前,耿村民间故事的发展遇到诸多困境,大学生对耿村民间故事的认知存在差异,且文化自觉意识不强。高校应搭建大学生与耿村民间故事等非遗文化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基础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融媒体,创新呈现方式、拓宽宣传途径;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创新大学生非遗实践活动等,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徐飞 《情报科学》2021,39(12):179-186
【目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挖掘与共享利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振兴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过程】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2003-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 研究现状、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趋势。【结 果/结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研究主题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文 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创新/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表明 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频次较少,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联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兴起,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重新进入大众的视线。研究组深入研究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的常见方法,调查到其存在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路径存在不足的表征,提出在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九大传承路径,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