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在我党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学生运动,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作用之深,都是空前的。学生运动促进了蒋管区整个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使国民党反动派陷于全民包围之中,从而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毛泽东同志在1947年5月发表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说:“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这是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第二条战线对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意义。一、第二条战线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数关系基本应用题”。这节课是《现代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乘、除法基本应用题(二)”的第一课时。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份总  相似文献   

3.
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八章第四节,第八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它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使学生对无机物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一章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总结。第四节“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在本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第三节学习的是“常见的酸、酸的通性”第四节重在指导学生用学习酸的方法来学习碱,并通过分析碱与酸的差异更加深了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为盐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四节的第二课时要讲的…  相似文献   

4.
课堂实录这是《土壤》一课教学的第三课时。上节课,我虽然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研究,但各个小组活动情况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的收获,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能谈一谈你的收获或体会吗?”  相似文献   

5.
[教例简述]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相似文献   

6.
蒋洁 《化学教学》2006,(12):28-29
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卤素》第~节《氯气》的第一课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探究过程”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7.
尹翠英 《考试周刊》2012,(24):133-133
我在讲七年级(上)思想品德课第五课第二节“发现我们的潜能”一课时,课后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  相似文献   

8.
况艺娜 《化学教学》2000,(11):28-30
1 对教材的理解和安排1 .1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 (上教版 )第二册《氨、铵盐》一节教材中“氨气”部分内容。本课容量大 ,各种实验现象繁杂 ,让学生在短时间 (本校每节课 40分钟 )接受大量信息 ,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思维、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等能力培养目标很难实现。基于此 ,我把《氨》这一节的教学分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节课完成氨的物理性质教学以及对氨气化学性质的推测和实验设计讨论上 ,第二节课完成对氨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1 .2 教学目标1 .2 .1 知识目标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与酸反应…  相似文献   

9.
本节课是浙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根据学科指导意见,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库应用的例子,理解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是如何进行数据的组织和有效管理的。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学会利用Access进行数据库中数据表的创建、记录、添加、删除、修改等基本操作。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75):109-111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应教研组要求,我于3月16日开设了一节组内公开课。这是一所普通高中,所用教材为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4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根据这一节内容我提炼出了两类模型,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是《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第二课时是《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学生在充分掌握曲线运动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旨在研究变速圆周运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径向受力和运动关系。以往的教学中,我就发现当物体运动至最高点或最低点时,径向受力看起来似乎很明确(只有两个力),但学生在理解上却存在极大的思维障碍,尤其是最高点的临界问题分析及"绳球模型"和"杆球模型"的对比分析,这部分知识往往又是考查的重点。因此如何通过形象化的情景、语言,直观切入,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模型,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三册“什么力使苹果落地”一课是创造性思维课。我上这一课时,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事实进行科学假设的能力,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这一课是这样设计的: 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引入,这是前一课的内容,学生刚刚学过,苹果挂在树上是静止的,往下落就运动起来了,什么力使它运动呢?板书是:  相似文献   

12.
高中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是全章的重点,难点比较集中,内容多、课时少(一般安排2课时),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花些功夫。为了教好这部分内容,我做了一些探讨: 教授这一课,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将本节课的教材进行归纳整理,在上课前准备好已列出的知识结构表(见附表),让学生先明确要学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看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课文中的文字和插图,重点讲述黄赤交角和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特别是“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课堂实录这是《土壤》一课教学的第三课时。上节课,我虽然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研究,但各个小组活动情况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的收获,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能谈一谈你的收获或体会  相似文献   

14.
<正>课型:歌唱课年级:高中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二声部合唱《只要我有了音乐》(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教材《歌唱》第四单元“芬芳馥郁的合唱艺术”第二节)学情分析:教学班级为自然班,学生的歌唱水平与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对合唱的认知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教学演唱过程中两个声部的声音在音色、音量、音准统一上会有所失衡。但是,  相似文献   

15.
“平面及其表示法”这节课是上教版高二第二学期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以前,我在上这节课时都是以这样一段话引入的——“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三维的,立体几何主要研究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然后开始按部就班地讲解。但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并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这样的设计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以古诗文为引,重新设计这节课。  相似文献   

16.
1、教材分析《蕨类植物》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第二课时,该节内容涉及的三大类群的植物,虽“低等”,但其在生物圈的作用不可或缺。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已经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究学习了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尤其对它们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已有了相当的认识,这就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蕨类植物是这三个类群的“老大哥”,学习它对整节的教学有带动和统领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对整个植物类群将有一个总的认  相似文献   

17.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图版·必修第1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2课时)。【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分析:本节课标特别强调"运用地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模式图与实际大洋的分布,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而使学生认识洋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上《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师生相互配合顺利地上完了这节课。可是,下课铃声一响,第二小组的学生一下子围到我身边,大家七嘴八舌地讲开了:“老师,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可以不用书上的吗?”“我们想出一种新的探究方法……”听了第二小组学生的谈论,其他小组的学生也陆续围拢过来。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六单元)洋溢着诗情画意,是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丰富语言仓库、提升审美情趣的好教材。“美文应该美学”。试看一位教师教学此课(第二课时)的一个精彩片断———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郭沫若先生的优美散文诗《白鹭》。郭老先生笔下  相似文献   

20.
说起上信息技术课,基本上除了纯理论课可以在教室里上之外,如果没有计算机房肯定会愁坏了信息技术教师。这种情况恰好就被我赶上了。这天的课按计划是讲初一信息技术第二章《网络基础》第四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课本身是一门专业课,但在初一信息技术课中仅被安排了一个课时,其中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网上购物做简单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