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车轮 《军事记者》2006,(6):I0002-I0002
或许是夜间拍摄难度大的缘故,在军事题材摄影中,反映我军夜战训练的作品不多,佳作更少。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夜训》这幅作品,在光影运用上有独到之处。作者巧妙利用环境光源,以火红的烟幕为背景,大胆运用逆光剪影拍摄手法,浓墨重彩地勾勒出官兵们冲锋陷阵的矫健身影。画面中熊熊燃烧的火光、升腾翻滚的烟雾、形态各异的身姿,使整个画面极富动感。低影调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夜战的危险与神秘。作品构图简洁,主题突出,视觉冲击力强。透过火光中奋勇前行的身影,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官兵们誓死维护国家利益的使命意识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军事新闻摄影实际上就是战争题材的摄影。主要是表现战场上发生的情况,保留战争史上的真实形象史料.反映战争的残酷、战士的勇敢、重大战役的场面等.给人们以灵魂的震撼,是较有影响的一类新闻摄影。现代的军事新闻摄影除此之外还包括和平时期的军事建设、军事演习、军事生活、军事成果等内容。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强经济建设的和平时期,军事新闻摄影不可能拍摄战争,其重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5,(2):i001-i001
孟宪华,1956年出生,1974年入伍,现任某部参谋长,大校军衔,他工作之余酷爱摄影,尤其喜爱舞台摄影和军事题材的拍摄,并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创作实践,作品多次在《解放军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他的摄影感悟是:生活创造了美,摄影使美的瞬间变成了永恒。  相似文献   

4.
刘铁生 《军事记者》2007,(9):I0002-I0002
夜幕笼罩,一列列战车驶向阵地,夜更加神秘了。夜是摄影人寻求战机的好时刻,因而也是军事摄影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夜间弱光条件下拍摄照片,很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5.
一组《奥运建设者》大型主题摄影作品,被称为历届奥运会无人涉及的题材,在8月30日北京举行的奥运专题展中第一次亮相;这位拍摄《奥运建设者》大型主题摄影作品的第一人就是著名肖像摄影家傅小海。  相似文献   

6.
袁灿 《新闻前哨》2001,(1):35-36
新闻摄 影作品包容 着它的新闻 价值、审美价 值、史料价值 三大内涵。个 性化表现则 是它整体价 值的主观表 现形式,也就 是在拍摄和 制作作品过 程中的意识 闪现和素质 体现。农村题 材的新闻摄 影作品,虽然 在摄影背景 和镜头具象 上,具有自身 的个性特点, 但在构图、用 光和人物塑 造方面,由于 受环境条件、 时空间隔和 人物表现的 限制,作品的 个性化表现,难于整体把握和重点突破。本人长期以来,专业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尤其对农村题材的摄影作品拍摄较多,也体会较深,现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和拍摄体会,就农村题材的新闻摄影作…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人的生命长河里,都曾经有过辉煌的瞬间。军事经济学院新闻干事、《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周凤仪,在他30多年的摄影生涯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瞬间。30多年以来,他先后在军内外报纸杂志发表新闻图片和艺术作品3000余幅,其中,他拍摄的《不畏艰难练硬功》等上百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他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与人合编的《现代摄影技巧150问》、《摄影基础知识》等著作颇受同行的青睐。作为一名记者,周凤仪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善于驾驭重大历史题材和捕捉一些突发事件。那年夏天,武汉地区遭受百年…  相似文献   

8.
王林 《军事记者》2013,(5):73-73
不少军事摄影爱好者抱怨:和平年代的军事题材单调,难以拍出新意。但只要动脑筋,充分发挥相机的潜在功能,运用一些拍摄技能,再平凡的画面也能拍出不一般的效果。《律动的鼓点》这幅摄影作品,正是借助了慢速快门和巧妙构图产生的虚实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颇具冲击力的图片,也从中领略到官兵们的火热激情。  相似文献   

9.
没有个性就没有区别,没有订制就没有特色。军事新闻摄影的个性订制,是区别于其他题材新闻摄影的关键。拍摄具有突出个性的军事新闻摄影作品,既是军队新闻宣传的需要,也是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闻激烈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朱金平 《军事记者》2005,(8):i0002-i0002
一幅摄影作品最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画外语言和思想的丰富。它在让读赏心悦目的同时。给人许多思考和联想.让人奋进。而常跃拍摄的《势不可挡》,就是这样一幅难得的军事摄影佳作。  相似文献   

11.
军事新闻摄影的主体总是离不开剧烈运动着的军事活动.在摄影创作实践中强调动感表现是军事摄影题材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人们对军事摄影作品的欣赏习惯所要求的。“威势壮,动感强,感情真。兵味足”作为军事摄影的审美标准.是我军摄影工作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今年6月,王建民军事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厅里,悬挂着反映我军面貌的各种题材照片一百一十六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越自卫还击前线的战地新闻照片。这些作品吸引了首都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一位女摄影工作者面对这些照片泪流不止,她说:“我看到了真正的战地新闻照片,发现了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在留言簿上,几位大学生写道:“拍好‘最可爱的人’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来自云南边防的战士们写道:“军功奖章也有你一枚。”(一) 王建民是新华社的军事摄影记者。去年夏天,他在对越自卫还击前线拍摄了两千多幅战  相似文献   

13.
工业题材照片在新闻摄影报道中一直是个难题,尽管许多同志为之努力,但由于某些观念的桎梏和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所以很难有什么重大突破。本期获一等奖作品《合龙》在这方面却独具匠心、很有新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合龙》的作者机智、勇敢地攀上高台,选择高角度俯瞰用大广角拍摄,将南浦大桥这一新中国的建设成果表现得气势磅礴。在画面构图上,作者大胆采用对称呼应手法,使  相似文献   

14.
2010年8月31日,《陕西日报》刊登了笔者在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采访拍摄的新闻摄影图片报道《最好的福利是读书》(组照4幅)后,许多摄影同行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认为这组照片题材新颖,立意好,新闻价值大,是难得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图片故事,人们就不由地会想起尤金·史密斯,这位从14岁就拿起相机,毕生献身于新闻摄影事业的大师以其非凡的才智拍摄了诸如《水俣》、《乡村医生》、《史怀哲》、《西班牙乡村》、《助产士》等摄影名作,这些专题故事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表现技巧及组织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品质,足以让人深信,图片故事是能把事物的核心迸发出来的光辉全部表现出来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6.
欣赏新闻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新闻特写照片。比如1956年至1986年30年间,“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最佳新闻照片的29幅作品中,就有8幅是特写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视觉表现力和震撼力打动了评委,赢得了观众。应当说,近几年,我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在新闻摄影特写的表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并拍出了不少好作品。如王文澜拍摄的《聂卫平》,以及他参加全国体育摄影十佳评选的人物特写作品;郭建设的《最后的护理》;王援朝的《奉献——全国劳模曾乐》等。这些作品不仅被多家报刊选用,而且在国内  相似文献   

17.
眼光敏锐适时引进版权 我们策划引进《兄弟连》源起于发现了网络上对英文版原著和电视剧众多热烈的讨论,敏锐地捕捉到这本热点图书在中国的潜在市场和可发展空间。与影视联动的军事题材图书本身就是热门。更何况《兄弟连》这样可能引发军事题材作品讨论的有力度的小说。对于展现战争中人的本质的伟大心灵史而言,丰富真实的人性内容在小说里比在电视剧中体现得更加深刻全面。经过周密的读者调查和查找网络资料,译林社发现真正的军事迷,电影迷非常热爱《兄弟连》所传达的经历与精神,为它开辟论坛,有人  相似文献   

18.
世人瞩目的2004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于今年2月揭晓,《武汉晚报》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见封三图1),获得了大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 这幅画面形象和摄影技巧并无明显过人之处的照片,成了本次大赛非典题材惟一的获奖作品,多少有点出人意料。恐怕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的人士,有不少人在叫“看不懂”。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圈内人士对中国参加荷赛作品的评述,我们会觉得颇有意味。有人称,2003年,中国的摄影师有了最多最好的机会,去拍摄非典这一世界性的题材;非典的最好的照片都在中国摄影师的手里,希望中国的摄影师能够在今年的“荷赛”上获奖。甚至有一位摄影师在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军事新闻摄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不无遗憾的是,不少军事新闻摄影作品,总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反映部队执勤,就是指挥员一手拿枪,一手拿旗,战士们往前冲;反映部队训练,就是站炮位,握摇机,抢占阵地,抬腿踢正步;反映政治教育,要么集中上大课,要么几个人围在一起谈心,要么两人在树林里散步,等等。这些画面,使人感觉到总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只要有一幅较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出现,很快就会有同样的作品不断见诸报端,甚至连光线、构图都一丝不差,只不过地点有所变化而已。这些情况说明,目前的军事新闻摄影模仿过多而缺乏…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八一前夕,解放军文艺出 版社推出长篇报告文学《点 击未来战争》。这是一部专题研究 世界新军事革命和中国国防建设 的优秀当代军事题材报告文学。七 月号《解放军文艺》月刊以《战争大 趋势》为题在头条位置摘登了其中 部分章节,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在去年科索沃战争后,著名军 事记者、报告文学作家陈歆耕围绕 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如何适应新军事革命的要求这一重大课题,马不停蹄地采访了包括张召忠、沈伟光在内的数十位权威的军事理论家。在这部二十五万字的作品中,汇集了他们最前沿的学术思考信息,披露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学术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