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学史的误会。《棋王》的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阿城的小说《棋王》蕴含的文化意蕴不仅仅表现在儒道互渗的统一体中,同时在潜层次上还表现为一种世俗文化中游侠的精神,一种与传统道德规范相冲突的精神,一种与寻根文学相联系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1984年,阿城《棋王》在《上海文学》发表并震动文坛,引起多方关注,也赢得众多赞誉。其主要原因乃在于阿城的小说开辟了一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带来了一种迥异于那个文学时代的文化审美。如王蒙在《棋王》发表不久后所说:"我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  相似文献   

4.
阿城原名钟阿城,他的作品《棋王》是寻根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寻根文学是文化大革命后兴起的文学,其内容是思考中国的民族文化,在阿城的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思索是它的主要内容。《棋王》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棋王》中的主人公,王一生是这一时代人物形象塑造的代表,他热爱下棋,近乎于痴迷,他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在他的性格中有着道家哲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阿城是一个在创作中对中国化有一种自觉追求意识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棋王》浸润着十分浓厚的化寻根色彩。本分别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天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棋王》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6.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众多研究《棋王》的评论中,《棋王》的叙述层次及其艺术功用鲜有人论及。根据赵毅街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提出的叙述分层理论,认为《棋王》存在“一主三次”的叙述分层。分层的叙述学功用就是共同完成阐释《棋王》的文本价值——“文化寻根”的叙述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阿城的无意识趋向左右着他对《棋王》中“文革”背景的处理,进而探讨了《棋王》呈现的“领异标新”的形式与语言在独树一帜后,如何又成为阿城创作上的限制,并使他最终淡出文坛。  相似文献   

8.
以阿城的《棋王》和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两篇小说作为蓝本,比较分析其对“吃”的书写的内涵与方法,透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文学对“吃”的书写的转型,并揭示出这种转型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城是一个在创作中对中国文化有一种自觉追求意识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棋王》浸润着十分浓厚的文化寻根色彩。本文分别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棋王》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0.
小说《棋王》不仅表现了道家化,它又是儒道互渗、互寂的统一体。同时,阿城的心灵体验无意识中融入了作品,这使得《棋王》在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个潜在的主角“我”和另一层潜在结构。  相似文献   

11.
志刚 《小读者》2012,(1):32-33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支虎虎生威的“文学湘军”.韩少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成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主将。1986年。韩少功南下海南,先后主持中国最具理想情怀的纪实杂志《海南纪实》和最具先锋气质的文化刊物《天涯》。  相似文献   

12.
阿城在20世纪80年代被看成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但多年后阿城自己对这一归类有异议。不论怎样。阿城的小说是80年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有很强的可阐释性。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在“新时期文学研究”课堂上对阿城小说进行了讨论,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本刊将他们的发言要点刊登于此。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一新时期文学从“伤痕”开始,历经“反思”、“改革”等波澜壮阔的阶段,到1983年左右,“寻根”文学——从某个角度看,也可称为“回归”文学——开始在文坛上初露端倪,到了1984——1985年间,这种以文化寻根意识所导致的创作现象已经蔚为大观,呈现了新人辈出,名篇似锦的昌盛景象,自《北方的河》起,张承志的硬健的雄风展示了对现代都市文化的顽强对立。他的《残月》,《黄泥小屋》,《胡涂乱抹》等篇章。不但在动荡的现代文化中注入了不合谐的因素,而且超越了现代时间的具体性。它常常显示出抽象的历史背景,又展示出无尽的未来,现代与历史的对立,都市与自然的对立,西北宗教与东北世俗的对立,成为张承志文化寻根的出发点。另一位具有独特风韵的作家阿城,以《棋王》,《孩子王》,《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大陆的陈映真研究加以简单梳理,重点评析了《台湾的忧郁》和《陈映真论》。认为:《陈映真论》的作者集中论述陈映真小说中的死亡意识、诗思交融的叙事策略,就是对陈映真“悲情”文学世界的重点阐发。如果说从《台湾的忧郁》中,能够感受到陈映真小说世界的“忧郁”,那么从《陈映真论》中则能体悟到陈映真的文学“悲情”。  相似文献   

15.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与以往研究者不同的角度进入《棋王》,通过对小说的细读和心理分析,我们可以体味到作品不仅表现了道家文化,它又是儒道互渗、互补的统一体。同时,阿城的心灵体验无意识中融入了作品,这使得《棋王》在实际上还存在着另一个潜在的主角“我”,以及另一层潜在结构。  相似文献   

17.
《棋王》中王一生的形象魅力,论者多欣赏其身上所凝聚的道家文化特征。本文意图在此基础上挖掘出王一生形象中的另一美质,即阿城赋予人物的“侠客”色彩和“侠”文化特征。其实,王一生是道家文化和侠文化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8.
阿城的《棋王》发表至今已整整30年。30年间,文学批评者与文学史书写者对其有着不同的阐释与解读。从文本出发细读,《棋王》中描摹了众多不同的"吃相",仔细探究与深入挖掘,各异的"吃相"下掩映的是超越时代普遍性的"世相",是"文化"的外衣下出身的不平等对于个体造成的双重困境这一"真相"。  相似文献   

19.
王小波     
雅敏 《阅读与鉴赏》2006,(11):12-14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文学评论家的赞赏。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文讯》杂志创刊于1983年7月,是台湾发行最久的书讯杂志。长期以来,《文讯》除了立足台湾、关怀本土之外,也关注大陆文学的发展,并将视野投向世界华文的趋势。对于大陆当代文学在台湾的传播发展,《文讯》不仅藉由杂志专题、座谈会议、动态报导、研究资讯等,兼顾深度与广度,还以长期搜集整理刊载的文学史料,为台湾读者提供认识和研究大陆文学的渠道。《文讯》杂志创设了一种新的文艺传媒范式,以文学史料开拓研究视野,型塑出一种文化探索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