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孙凡 《文教资料》2012,(5):63-64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文化和习俗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世界上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对于中国听众来说,要领会西方音乐的内涵自然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我们生活在与西方人迥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化传统和音乐生活氛围中,对西方音乐的体验和领悟还存在一些差距。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的神学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在东西方化的碰撞下迸发了留学海外的思想火花,由西方传教士携引少数中国人赴欧洲学习宗教,被称为神学留学生,他们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化知识,也带去了中学,成了早期中西化交流的使。  相似文献   

4.
王端庭 《师道》2007,(1):19-20
自晚清以来,留学成为中国人一件说起来百感交集,做起来五味俱全的事情。留学或者说通过留学引进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现当代社会、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我相信,只要中国还没有真正成为世界强国,留学就仍然是中国人实现富国强民理想的必要之路。  相似文献   

5.
脱口而出     
由此看来,中华民族过去被西方列强称为“东亚病夫”,并不简单指我们身体赢弱、体质不好,还有精神、人格、品德层面的否定。看看象征着美国和西方文化标志的好莱坞电影里过去绝大多数华人的形象,你就知道西方人对中国人的那种本身也非常sick的观点了。Sick man,是一个侮辱性词汇,sickman of Asia,是中华民族奇耻大辱的过去。  相似文献   

6.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7.
中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有多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着三个档次的差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及教育强国的十分之一,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悬珠高达百倍。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还仅只是看到了一般现代化的曙光。  相似文献   

8.
历史视野中的大学生资助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探讨了国内外大学生资助政策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与西方国家相比所存在的差距、产生差距的原因,并对缩小差距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史国栋 《农村教育》2007,(12):55-55
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人选高中语文课本,结束了长期在中学否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承认了独立的人性.承认西方现代派对文学观念和文学手段革新。当代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传统农业社会急剧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前出现一些问题到现在也在中国应运而生。现代社会在充分开拓人的视野,扩大人的选择天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空前困惑。人们现在最常说一个词就是“机遇”,  相似文献   

10.
论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道德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民族化背景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体育道德的核心德性等方面差异,应该充分认识中西方体育道德的差异,积极地面对现阶段在我国竞技体育生活中许多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使我国的体育道德建设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做到道德建设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从摄影术传入中国开始直至清朝末年,西方摄影师一直主导着中国历史影像的发展,引领着中国第一个摄影时代。清朝末年的影像记录深受西方国家在中国角色的变化以及西方人对中国认知需求改变的影响,镜头中的中国世界从仅限于西方人"猎奇式"的历史纪存逐渐向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瞬间记录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西田园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西方的田园诗有许多差异之处,在诗的内容上西方以反映牧民生活为主而中国则以农民为主,在诗的主题上西方多表现美好的爱情生活而中国则常常反映仕途失意的情绪,在宗教信仰观念上西方诗宗教气氛牧浓而中国诗参佛求仙的情愫不时流露,在人与自在的关系方面西方是积极享受自然的态度而中国则消极闭世多于主动回归,当然也不管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人们最关心的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政治实体将如何存续。中国的知识分子相信,中国要生存下去,只有一条路,就是向西方学习,以西方为榜样,因为西方国家的强大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样本。在他们看来,西方的科学文化是表现人类理智最好的东西,西方在知识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所确立的理性的权威鼓舞着中国人的信,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经济学家们发表了不少惊世骇俗的观点,如“两套住房”论,说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北大教授每家都拥有两套房子;“改革代价”论,说市场经济必然要以淘汰三千万低素质的中国工人为代价。最近又学了一个词,叫“后发优势”,说中国搞市场经济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很多年,但我们可以直接借鉴人家的经验和教训,绕过人家当年走的弯路,从而大大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后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更多的人接受外国高等教育服务,西方意识形态不断通过高等教育对我国进行渗透,严重危及我国的政治安全。对防范西方敌对意识形态通过高等教育对我国进行渗透,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运用典故可以润色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形象,且有助于人们沟通思想,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为了有助于中国读更好地学习英语这一门语言,更好地了解西方化,促进中西方化交流,本仅对英语典故的来源进行阐述,同时提出了引用英语典故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夏泉 《江苏高教》2004,(4):115-118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形成与发展,缘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导入,同时打上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印记。一方面传教士在澳门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西式大学——澳门圣保禄学院、圣若瑟修院,另一方面又撰写了早期几部介绍西方高等教育的专著。19、20世纪之交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时期,清政府以西方大学为蓝本,颁布新学制,设立学部,建立了一批早期大学堂,近代教会大学也纷纷创建。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西方大学的自治传统对办好当今之中国高等教育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后,在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尽管西方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它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使中国步入了近代化的历程,使中国的发展方向符合时代潮流,使古老的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因此对“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进行梳理和整合,对于近代史复习及准备高考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人一般喜欢8,9,6这些数字,而对4,7,5却不喜欢,那么西方人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对于那时中国盛行的男性同性恋的看法,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西方人对同性恋的敌意来源于<圣经>,中国的儒家经典并没有谈到同性恋问题,王阳明的心学对这一时期男性同性恋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男性同性恋作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人看来,司空见惯,不算什么大事,而西方人却对其做了详细的记录.西方人对中国社会观察之深刻,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