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统计分析、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揭示世界女子网球单打优秀运动员在以4大网球公开赛为代表的不同类型场地技、战术的特征表现,阐述各类型网球场地对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影响与要求,同时,结合当前优秀运动员技、战术的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研究表明:1)发球方面,4大赛场女子单打优秀运动员的发球稳定性趋向共性,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且二发能力是适应各类型赛场竞技的普遍性技能,温网、法网发球威胁性与美网和澳网相比较突出,且温网一发有效性最高,澳网、法网、美网之间差异表现不显著;2)接发球方面,美网女子单打优秀运动员接发球优势较突出,温网、澳网的接发球相对被动;3)技、战术运用方面,4大赛场女子单打优秀运动员的主动进攻意识较强,制胜球、上网成功率是4大赛场取胜的关键因素,且上网能力是适应各种类型赛场竞技的普遍性技能。另外,优秀女子单打运动员在温网和法网赛场能以较小的失误获得更多的主动得分,澳网和美网则技、战术运用的稳定性较差,得分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运用数理统计与文献资料等方法,揭示中国女单选手在2010年澳网赛场的主要技战术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发球方面,中国女单选手发球稳定性较好,二发得分表现突出,但一发威胁性及得分效果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显著差异;(2)接发球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3)技战术运用方面,中国女单选手保持相对求稳的思想,缺乏主动进攻的意识,尤其是网前进攻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伦敦奥运会男子拳击决赛冠、亚军运动员不同回合主要得分战术的运用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主动进攻战术最多,防守反击战术较多,迎击战术最少;3种战术的得分效果有所差异,都具有极为重要得分作用和战术价值;2)运动员在第1回合比赛中运用主动进攻战术次数最多,第2回合次之,第3回合最少;在第1回合比赛中运用防守反击战术次数最少,第2回合次之,第3回合最多;防守反击战术的得分效果强于主动进攻战术;3)所有运动员在第1回合运用迎击战术的次数最多,第2回合其次,第3回合最少;迎击战术在得分、得分率上强于主动进攻战术、防守反击战术;冠军运用迎击战术的次数、得分高于亚军。  相似文献   

4.
运用数理统计法对2011年世界网球前3名男子单打运动员在四大网球公开赛的技战术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不同的赛场对运动员比赛时的技战术要求各不相同,这些技战术又是决定优秀运动员比赛获胜的关键因素。优秀网球运动员要根据不同的对手和场地特点制定相应技战术,并且在发球和接发球要有稳定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排球的发球、扣球和拦网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得分的三大主要手段,而发球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对手组织进攻的效果和得分的难易程度。而当代由于发球区域由过去的3米变为现在的9米,使得对发球区域的限制大大放宽,运动员可以在比赛中任意发挥发球的技术和合理地运用战术。这就使世界排坛发球与接发球的平衡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排球教练员应该做出快速积极的反应,加大对发球技术和战术的研究。并针对青少年排球训练的实际,适时对技战术进行改革。1 现代排球发球现状分析1.1发球效果经过大量的统计显示,现代排球的发球得分率由过去的5%左  相似文献   

6.
以高洪波主教练上任之后中国男子足球队的29场比赛为研究载体,选取15项关于足球技、战术结构的统计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29场比赛、15项研究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个聚类结果代表的各自技、战术均取得了相对好的成绩,主教练对技、战术探索与整合效果良好;在影响中国男子足球队战绩的15项技、战术中,创造威胁性进攻技、战术,防守技、战术,外围进攻的技、战术和定位球得分技、战术是中国男子足球队技、战术结构的第1主成分;对高点控制技、战术,攻防两端立体化技、战术,中、前场运动员协调配合进攻技、战术是第2主成分;外围进攻技、战术,防反技、战术,后场积极性防守技、战术是第3主成分;定位球得分技、战术,前场进攻失败后反抢技、战术是第4主成分。  相似文献   

7.
乒乓球比赛首先是由发球开始的 ,发球是唯一不受来球制约的 ,其主动性显而易见。运动员发球前的心理定向 ,直接决定着发球质量的优劣 ,影响着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从而影响运动员比赛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采用录像统计方法,对当今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球落点进行量化研究,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球落点的技战术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显示: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球落点最多的区域是中间位近网区,占38.93%;发球得分率最高的落点区域是中间位底线区,得分率为63.01%.中间位短球和底线区长球相结合的发球战术是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运用最有效的战术套路.  相似文献   

9.
对当今世界男子佩剑技、战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技术统计与观察的方法 ,对世界优秀男子佩剑运动员比赛中技、战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进攻成为主要得分手段 ;对攻战术变化主宰整个比赛 ;攻击点多 ,新技术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对李娜在2013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的技、战术进行分析,得出:李娜对破发点有较好的控制;发球技术稳定,且接第二发球得分率较高;正手击球优于反手,过顶高压球技术优于对手;抗外界干扰能力不足;发球速度较慢,发球落点单一,角度变化不大;双手反拍击球失误较多;比赛中各种技战术运用单一,得分点不多。建议今后应加强发球角度、落点的训练,注重回球深度的练习,强化比赛中各种技战术综合运用的训练,提升临场心理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四大网球公开赛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被称为世界四大网球公开赛。澳网是每年最早开赛的四大网球赛事。法网是集浪漫、休闲、时尚与一体的文化大餐,体验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温网是现代化的传统赛事,注重费厄泼赖精神的阐发,彰显了文明、高雅、礼仪的英伦贵族血统。美网展现了城市景观体育及城市营销,是现代商业化运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录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双正双发持拍选手巴托丽2013年温网7场比赛中发球轮次、接发球轮次、相持阶段、关键分技战术与对手表现情况对比分析,发现:巴托丽因受身体素质及持拍方式的影响,第一发球速度不快,ACES球不多,接发球在1区内角及2区外角相对能力不足,底线抽球得分能力不强,非受迫性失误多,但是通过有效训练及良好的心理状态、较高的运动智能有效的补偿了技战术的不足,创造了双正双方持拍选手获得温网冠军的历史奇迹。  相似文献   

13.
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中,李娜充分施展了她的接发球战术,以克制对手的攻势,对其取得胜利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法国2011网球比赛和李娜的简介,分析李娜在法国2011年公开赛中球技表现,尤其对其发球、接发球战术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炼其精髓以给网球爱好者或者专业网球人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费德勒、纳达尔在2007年法网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世界优秀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技、战术及打法特点,探寻世界男子职业网球选手的竞技能力特征,以期为我国网球运动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目前世界排名前五位的女子网球选手在2012年温网和2013年澳网比赛中的比赛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几位选手的技战术特点,总结目前世界女子网球技战术的发展趋势,为女子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调研、逻辑分析、数理统计及灰色系统分析等方法对201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获得女子单打冠、亚军的两名黑马运动员斯齐亚沃尼和斯托瑟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前6轮比赛中,她们的一发成功率及发球速度与各自对手相比并不占优,但发球落点及线路变化较多。在其他指标方面,斯齐亚沃尼接发球得分率、制胜分均优于对手,而网前得分率、非受迫性失误等与对手的差异并不显著;斯托瑟接发球得分率、网前得分率、制胜分等均强于对手,非受迫性失误与对手差异不显著;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制胜分和非受迫性失误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决赛中,两人各项技、战术指标都非常接近,特别是制胜分,但斯托瑟的非受迫性失误较多,输掉了比赛。  相似文献   

17.
网球男单比赛决胜盘采用长盘赛制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温网首轮伊斯内尔对阵马胡特的比赛数据进行统计,综合分析网球决胜盘使用长盘赛制比赛的利与弊。结果表明:赛制充分反映运动员技术超常发挥能力与顽强的意志力,并打破网球男子单打各项技术的多项世界纪录,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长盘赛制也存在着耗时过长,对运动员身体造成损伤影响运动员下一轮比赛发挥等不合理现象。应适当缩短长盘赛制的比赛时间,以确保运动员身体安全,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对运动员下一轮比赛的正常发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网球、短式网球和软式网球的场地、器材、比赛规则和方法及发展现状做出详细的分析。短式网球和软式网球是从网球运动中衍生出来的运动项目,这三种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颇多的相似之处,但富有不同的内涵。网球的发展相当完善,网球人口众多。短式网球比较特殊,主要针对青少年儿童,软式网球发展不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