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争时期严复爱国思想的特色苏中立,涂光久关键词严复,甲午战争,爱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引起严复思想上的空前震惊,成为他思想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以他才兼文理、学贯中西的学术基础和个人素质,发愤写下了《论世变之亟》、《...  相似文献   

2.
《甲午风云》是一节可以上得非常丰富的课节,首先是可设计的“导学”内容丰富.学生可在归纳、收集、整合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完整丰富的知识内涵。完整地阅读材料:《甲午战争史》、《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军事改革》、《中日甲午战争一百一十年回首》、《中国人与日本人》等篇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与认识近代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败给“弥睨岛国”日本的史实,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明了“落后就要思进、思变”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作为甲午战争的重要当事国,韩国在中学历史教学的不同阶段都会讲述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初中阶段的《中学历史2》和高中阶段的《韩国史》《东亚史》《世界史》等教科书,在不同的章节讲述了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虽详略、视角有所不同,但均把甲午战争视为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笔者特将珍藏的《烟台刘公祠祭产碑》墨迹公诸于世。 烟台刘公祠,是清朝山东登青莱道道台刘含芳的祠堂。甲午战争时,刘含芳驻守烟台,他誓死守上,维持地方秩序,使烟台人民免遭溃兵灾难。事后,烟台商民为纪念他而建立了专祠。 《烟台刘公祠祭产碑》立于1923年,是曾任我国财政部长、近代著名的企业家周学熙撰文,书法  相似文献   

5.
《东方兵事纪略》向为治甲午中日战争史的学者所推崇,这部书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一年多即编纂完成。姚锡光因为不满英国人林乐知、蔡尔康撰辑的《中日战纪本末》体例、剪裁、叙事方式和议论风格,故从1896年5月开始即有意搜集公私档案、函牘、日记、口述史史料,撰成全面反映甲午战争全过程的史书。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与反割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自始至终注视着台湾局势的发展,他反对割让台湾与日本,《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又积极支持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本文拟对他在反割台问题上的表现做一些考察。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严复产生了严重的忧患意识,痛感长此以往中国将亡国灭种。在强烈的爱国热情驱使下,他撰写了一系列充满危机意识的论述,试图唤起全民族的觉醒。1898年,又以《天演论》为名,翻译出版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在晚清社会中引起极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8.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随着民族危机的急剧加深 ,传统的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也面临着全面崩溃 ,思想界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交融的芜杂局面。旧的道德信念遭到冲击而解体 ,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全社会都处于一种道德选择之中。严复在 19世纪末提出了“新民德”的学说 ,试图进行道德重建。他的《天演论》 ,向人们提出了“物竞天择”的开放式竞争意识 ,倡导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伦理关系。他的《原强》 ,则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探讨了使中国富强的根本途径。他在《论世变之亟》、《辟韩》、《救亡决论》等系列文章中 ,将西方资产阶…  相似文献   

9.
中日甲午战争也被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这一次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成为我国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屈辱印迹。中日甲午战争事变后,我国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也使得清朝政府进一步走向灭亡。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就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日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今年8月20日至25日在山东威海举行。大会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杂志社、《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和山东省历史学会共同发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八十多人参加了大会,并向大会提交专著七册,有关论文四十余篇。大会比较集中地讨论了帝后党争、甲午战争与  相似文献   

11.
丘逢甲是一位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第二年参加过武装保卫台湾、抗击日本侵略的爱国志士,又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岭云海日楼诗钞》,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在艺术上具有特色的杰出诗集。同时,他又是一位在清末提倡新学的教育家,曾在台湾和广东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译著极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天演论》。 (一)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现实向中国人民提出严峻的课题:泱泱大国居然败于东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使中国进一步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开端。日本依据《马关条约》,不但从中国夺取了台湾及其周围岛屿的领土,而且从清政府掠取了巨额战争赔款,这些战争赔款被作为扩展军备及发展近代工业和义务教育的费用,迅速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从而使日本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梦想,变身为封建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清朝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清朝到底能不能打赢那场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学者在研究甲午战争中的论题之一。本文依据中日两国的历史资料,就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政局演变,简要地作以归纳和分析,通过对比,希望能够比较清楚地解释清政府在那场战争中失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11月8日,由于“三国干涉还辽”,中日两国又签订《交还辽东半岛条约》及《议定书》。1896年7月27日,中日两国再签《通商行船条约》。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期间的社会舆论龚书铎1894至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结果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惨败和空前的丧权辱国,给朝野上下,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还在战争爆发之前,以及战争进行的过程中,人...  相似文献   

16.
赖和散论     
赖和散论郭蕴斌一个世纪前的1894年,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就在这年的4月25日,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现代作家和诗人赖和在台湾省彰化县诞生了。他真乃生不逢时,出生的第二年,一纸《马关条约》使台湾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赖和,本名赖河...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研究中国甲午战后的局势,其有关借款问题是不能忽视的。甲午战争期间与战后,清政府曾多次向各帝国主义国家借款。这些借款的数额、条件、性质,都在逐渐发生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文史学家。《文史通义》为其代表作。关于其中思想的研究论著颇多。有从史学角度、经学角度研究者。也有从文学角度切入者,也还有从文章学角度进行探讨者。文书档案作为文章的一部分。也是文章学或实用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然而迄今为止,少有从此角度予以透视者。现由章学诚《文史通义》来看,他应该是较早提出了“文书档案”这一术语者。一方面,章氏于《文史通义》中不仅提及了多种文书档案的种类。章氏还于许多文章中提及文书档案的工作内容。这些内容多属史志档案工作的范围。在《文史通义》中章氏明言史志档案有“实用”与“经世用”的功能、政教功能、凭籍作用。章氏关于文书档案的不少见解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与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中,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推动美国政府由纵容日本侵略转向了积极斡旋并促成了中日议和的开启。广岛议和期间,他甚至为清政府建言献策,尝试挽救遭日本破坏的和谈。广岛议和失败后,他又推动了马关议和,更帮助日本敦促清政府批准了《马关条约》,使中日两国实现了议和。表面上,他响应了清政府的请求,但实际上完全是为了维护和扩大美国的在华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20.
王珍 《家庭教育》2011,(4):45-45
父亲生命中最年轻有为的二十三年是在部队里度过的,那无怨无悔的青春岁月,也是父亲的黄金时代。他常常絮絮叨叨地向我们讲述自己所在的军队是一支怎样威震天下的军队:“看过电影《东进序曲》和《红日》吧?还有京剧《沙家浜》,里边讲的都是我所在的部队的战斗故事呢;还有抗美援朝中的特级英雄杨根思也是我们这支部队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