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的插花节与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都有着复杂的多层主题,而两个节日初始的内核是该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由旱作向稻作转型,或旱作与稻作并存的农耕祭祀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从两个节日的祭祀内容、文化内涵、主题的流变、主题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文化生态以及蕴涵在这一主题中的三个深层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文章认为插花节是昙华地区农耕旱作文化的载体,赛装节是直苴地区农耕稻作文化的载体.两个节日的主题无论如何演变,都离不开彝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农业文明的崇拜和礼赞.  相似文献   

2.
楚雄彝族自治永仁县直苴乡彝族的赛装节是其稻作文化体系中最富有民族性和地域特色的彝族节日,具有诸多文化功能,现今的赛装节从表层内容看,主要是兼具男女郊游,庆贺,歌舞,集市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从深层蕴含考察,则能看出是一个稻作民族千百年顽强地承着自己的民间信仰,文化创造的真实反映,赛装节是一个萌生于稻作农耕祭祀的年节。  相似文献   

3.
云南永仁直苴的赛装节是楚雄州丰富的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传统的农耕活动密切相关,其祭祀过程中的崇拜心理内容和形式都随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演变。存在至今的赛装节,在崇拜心理方面是一个由“集体无意识”当中的“出生”原型传承而不,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核心都是与生命的繁衍生息有关,与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息息相关。从稻作祭祀到赛装节的演变,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传承稻作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河谷自豪、汉以来就有傣族居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稻作生产的民族,其稻作生产有较高的水平,围绕着稻作生产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主要有祭龙神、祭水神、祭仓龙、祭山神、赶火神、撒秧日祭谷神、开秧门祭谷神、关秧门祭谷神、收割祭谷神、尝新节、叫谷魂,火把节、牛王会、窝巴节等,这些祭祀活动都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金沙江河谷的傣族从表面上看已经散失了一些族的外显特征,但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可以窥探出他们的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稻作生产开的,一系列的稻作生产中的祭祀活动保留了许多傣族的原始文化。特别是对水神、的崇拜,充分体现了傣族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形成了金沙江河谷傣族独特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5.
从节日食品中的稻作文化因子、祭祀活动两方面来阐述三族的稻作农耕文化及内涵,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比较中越跨境民族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6.
彝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自然崇拜的对象、形式、内容各有侧重和变异,与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自然崇拜明显地打上了稻作文化的烙印,反映的主题是彝族人民从旱作到稻作文化的转型、融合和重组,并最后形成了以稻作生产为中心的稻作祭祀链。  相似文献   

7.
白族地区自古以来稻作农耕十分发达,形成了许多与农事相关的节日习俗,主要有开秧门、绕三灵、火把节、尝新节等。在日本,也有许与白族相似的农事节日,它们都有祈求神灵保佑和感谢神灵赐予丰产的内在意蕴,但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类似的节日在这两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取向,本文通过白族农事节日和日本农事节日异同的对比,试图更好的揭示这些农事节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彝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自然崇拜的对象、形式、内容各有侧重和变异,与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自然崇拜明显地打上了稻作文化的烙印,反映的主题是彝族人民从旱作到稻作文化的转型、融合和重组,并最后形成了以稻作生产为中心的稻作祭祀链。  相似文献   

9.
云南哈尼族梯田是文化生态学的典型范例,也是哈尼族文化的本根。节日庆典是哈尼族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展现的重要载体,也从根本上从属于梯田稻作礼仪,它既是世俗的节日,又是梯田农耕程序的标志。因而梯田农耕祭祀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把村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融入宗教情感之中,一代复—代虔诚地举行古老而简单的农耕祭祀礼仪,使这种宗教祭祀成了梯田文化的重要景观。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河谷自秦、汉以来就有傣族居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稻作生产的民族,其稻作生产有较高的水平,围绕着稻作生产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主要有祭龙神、祭水神、祭仓龙、祭山神、赶火神、撒秧日祭谷神、开秧门祭谷神、关秧门祭谷神、收割祭谷神、尝新节、叫谷魂,火把节、牛王会、窝巴节等,这些祭祀活动都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金沙江河谷的傣族从表面上看已经散失了一些傣族的外显特征,但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可以窥探出他们的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稻作生产展开的,一系列的稻作生产中的祭祀活动保留了许多傣族的原始文化.特别是对水神、山神、龙神、谷神和鱼神的崇拜,充分体现了傣族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形成了金沙江河谷傣族独特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11.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 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族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族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3.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14.
彝族铜鼓礼俗与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与稻作有密切关系,铜鼓源于铜釜,是一种日常饮具,由炊具联想到粮食,进而演化为祭祀与稻作有关的自然神祗的礼器,成为祈求丰产的人神媒介,彝族的稻作祭祀离不开铜鼓,古代彝族先民的稻作祭祀,如晋宁石寨山铜鼓贮贝器祭祀图案,籍见出行图等图像,反映的是以稻作祭祀为主题的“春祈”“播种”,“孕育”及秋报,祈年等,至今滇桂交界的彝族仍保留着围绕稻作生产各个环节的春节,开年节,补年节,忌欢节,庆丰节等铜鼓祭礼,铜鼓面上的太阳,云、雷、蛙,竞液,游戏等纹饰,均与稻作生产中的祈雨和祈水关联,把铜陵分公母和成对埋藏,把铜鼓放在粮堆上等习俗,亦是卜鼓祈年的稻作农业意识。  相似文献   

15.
彝族体育舞蹈与稻作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围绕着稻作的生产、祭祀,彝族祖先们大多以体育舞蹈的形式来表现。本文从稻作文化中模仿农耕的体育舞蹈和稻作文化中祭祀的体育舞蹈两个方面,来试图让大家了解彝族祖先稻作的昨天,以及从昨天走到今天所经历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而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彝州,了解楚雄。  相似文献   

16.
民间祭祀作为一个地区人们精神世界的中心,它完整地再现了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历史及其思维方式。重庆民间祭祀与中国南方文化、长江文明、移民及亚洲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稻作文化、巫文化作为重庆民间祭祀的重要内核,暗示着之于未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昂玛窝",也叫昂玛突,是哈尼族融传统祭祀、节日、农耕礼仪为一体的全民族重大节日之一,是全民崇拜森林树木的经典案例,其活动内容是以祭祀寨神林为核心,祈求树神保佑人丁安康、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同时提示着月历和农耕程序更替的历法标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8.
对红河哈尼族来说,糯米饭不仅是美味食物,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的支柱。红河哈尼族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梯田稻作文化,成为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典范。而且至今仍保留有与梯田稻作相关的祭祀、风俗、礼仪等,其中,糯米祭祀神灵是中国传统的稻作祭祀文化中的古老习俗。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在红河哈尼族祭祖、祭山、祭寨神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祭祀活动中,成为研究我们稻作祭祀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对日本稻作文化研究更多停留在广义的层面上,而具体民俗文化方面研究则相对较少,并很少有学者研究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章拟从年岁时节的稻作祭祀习俗、插秧时节的稻作祭祀习俗、插秧后的稻作祭祀习俗等三个不同阶段入手,对哈尼族和日本古代农村三个阶段的民俗祭祀活动进行梳理,并阐明日本传统文化中稻作祭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日本政府层面为保护稻作祭祀文化所采取的保护对策则可以为红河哈尼族稻作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广西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龙脊壮族地区是桂北具有代表性的高寒山区稻作区,其民俗文化内容源于稻作农业文化的母体。文章通过对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内容生成及延展过程的讨论,分析其稻作节日文化多重内涵及文化传承变迁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