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任务分析《杠杆的平衡》一课取材于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研究》,原教材内容包括三部分:记录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执教过程中我发现,教材的思路,并不适应学生。比如说,第一部分活动——在杠杆左边的第二孔上挂上两个钩码,分别在杠杆的右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孔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这个活动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过于简单。而第二部分活动——改变钩码的位置和…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段]教学伊始,教师出示一跷跷板,通过让学生分别观察小兔与小兔、小兔与狗熊玩跷跷板的游戏,使学生建立起平衡与不平衡的概念.紧接着,教师介绍了杠杆尺、钩码等实验器材,示范了怎样在图卡纸上作实验记录,并提出要求: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都挂上钩码,研究怎样让杠杆尺平衡,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边实验边将实验方法记录在图卡纸上.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在“简单机械”一章中,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照图1那样,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在"简单机械"一章中,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照图1那样,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相似文献   

5.
教学准备: 教师:杠杆尺、钩码、纸质模型:活动翘翘板,两篮水果(大篮和小篮)和扁担。 学生:杠杆尺(12套)、钩码(12×6个)、实验报告单(12张)、实验报告卡(12×2张),供各组交流实验结果的形象材料硬卡纸,上画杠杆尺,另附6个钩码的图形,使用时可以贴到杠杆尺的相对位置上。每个小组2套。纸质钩码若干(贴有双面胶)。  相似文献   

6.
有不少老师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是不是符合课改理念时说,演示实验在课改中应尽量做到不用,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理念。我不赞同这种观点。譬如说,二年级科学课学“杠杆尺”,农村学生在课前很少有什么是杠杆尺及杠杆尺怎样才叫做平衡这方面的感性知识,所以上课时首先就要用演示实验,把实物“杠杆尺”展示给学生,把“杠杆尺平衡的形态”呈现出来,让学生感知。当然,这个演示实验,可以在学生做“杠杆尺平衡规律的探究实验之前,借学生的手来展示,借学生的嘴来说说“什么是杠杆尺及其平衡的形态”。可见,演示实验在新课程教学中同样…  相似文献   

7.
我上《平衡》一课时,学生通过在杠杆尺上挂钩码的操作实验,很快就弄清了左右同等距离配上同等重量就能平衡的关系,接着研究左边第二孔格挂两个钩码有几种平衡方法,同学们通过分组实验得出了三种结果: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计说明:今年二月,我市举行了关于“自然学具的使用”的讲课活动,并邀请了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应飞老师进行了听课指导。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平衡”这一课。我设计这一课的意图就是想体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此在使用原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调整。如“想办法使杠杆尺平衡”这一环节,教材中是分两部分进行教学的:一是要求学生左右挂得一样多,想办法使它平衡,并得出结论:左右挂得一样多,距离一样长,平衡;二是要求学生左右距离一样长,想办法使它平衡,并得出结论:左右距离一样长,挂得一样多,平衡。而我则在引导学生初步使杠杆尺由不…  相似文献   

9.
《杠杆》课要求学生利用杠杆尺做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杠杆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在上这一课时由于是初次接触杠杆尺,做实验很费劲,下课铃已经响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结论。看着学生们失望的表情,我对他们说:“没有关系,课下如有愿意继续做这个实验的请到实验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平衡及杠杆尺达到平衡的条件。2 认识杠杆尺、支架、钩码。3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教具准备 :学生 :杠杆尺、钩码、支架(每组一套)教师 :杠杆尺、钩码、支架、实物投影仪、跷跷板活动投影片、录像机、印有简易杠杆尺图形的纸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放录像 :公园里两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 ,引起学生的联想 ,重新回味自己玩跷跷板时的感觉。)提出问题 :1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2 你玩过跷跷板吗?3 说一说你是怎样玩跷跷板的?(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56名学生分成14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能挂杠杆尺的实验铁架台,50克的钩码4个,一个可测1000克的测力计,橡皮泥少许,一份记录实验数据的报告表。)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请一位力气大的同学提起来。 生:(鼓足力气提石头,提不起来。) 师:这根木杠架在支架上,一端挂上大石头,试试用这根木杠提起石头。(学生很轻松地用手压木杠的另一端,提起了大石头。)  相似文献   

12.
1 准备:巧设实验,吸引学生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 在杠杆支点左右两侧分别挂4个和2个质量相等的钩码,使杠杆平衡.师:在上题平衡杠杆两侧各去掉1个钩码,杠杆还平衡吗? 生:不能.因为杠杆左右两边力与力臂的乘积不等.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识结构二、复习指导(一)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一点、两力、两臂一点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3.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①器材:杠杆尺(或杠杆和尺子)、支架、钩码、细线.②步骤:A.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B。在杠杆两端的不同位置分别挂上个数不等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目的:直接从杠杆尺…  相似文献   

14.
许多教材都有关于杠杆尺的教学内容。由于杠杆尺侧重于杠杆平衡的测量,教学中关于杠杆原理的三种用力原理的数据整理,学生很难得出有效结论,从而影响了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对这一难点思考后,我引进电子秤、动滑轮力量转换等材料,将撬棍原理的用力点和阻力点进行数字化呈现,就可以简单有效地得出撬棍原理,学生的理解也就变得简约、高效!  相似文献   

15.
1.填空。(1)观察大豆和豌豆,它们的      一样。(2)玉米叶的形状像            。(3)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时,晴天的符号是   。(4)从早到晚,物体的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变化规律是               。(5)在热带雨林中,有些高大的树干会被其它植物紧紧地缠绕起来,最后,里面的植物会                             。(6)杯子里装的水越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7)在杠杆尺左边第 1格位置挂上 2个钩码,然后选择不同于左边的挂法,在杠杆尺右边挂钩…  相似文献   

16.
闫迎利  戴岩伟 《物理教师》2003,24(3):37-37,39
现在多数教师在“杠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采用下面两种实验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教学 .一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先定义力臂 ,然后在一支架上架一匀质的横杆 ,把该横杆在中间支起 ,在其上两边挂上砝码 ,然后分多种情况使横杆水平平衡 ,从而引导学生从单个杠杆水平平衡这种特殊情况的实验数据中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另一种是在一支架上有一横轴 ,使横轴穿过圆盘中心 ,并能使圆盘在竖直方向上自由转动 ,在圆盘盘面上画有许多等距的同心圆 .演示实验时 ,教师可以在盘面上挂砝码 ,为了容易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在挂砝码时有意使悬线与圆盘上画的圆相切 (…  相似文献   

17.
现在多数教师在《杠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采用下面两种实验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一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定义力臂,然后在一支架上架一匀质的横杆,把该横杆在中间支起,在其上两边挂上砝码,然后分多种情况使横杆水平平衡,从而引导学生从单个杠杆水平平衡这种特殊情况的实验数据中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另一种是在一支架上有一横轴,使横轴穿过圆盘中心,并能使圆盘在竖直方向上自由转动,在圆盘盘面上画有许多等距的同心圆。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在盘面上挂砝码,为了容易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在挂砝码时有意使悬线与圆盘上画的圆相切(…  相似文献   

18.
《平衡》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找出影响平衡的条件。第一次等臂杠杆的两组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一样多,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杠杆尺就平衡。这是特殊情形下的平衡,因此在教学中就注意,结论由学生概括即可,不要过分强调,因为它没有普遍性意义,只是通向一般性认识阶段中的过渡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平衡》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用的记录表,如图1。 在表的上方画出杠杆尺,每行短横线与杠杆尺的格线对应,每次实验记录,写在短横线上。学生每人一件学具,一份实验记录。自己实验,自己记录。 实验毕,教师将学生汇报的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上同形式的  相似文献   

20.
题目:一质量不计的均匀杠杆,如图1所示,左右两端分别挂上质量和密度分别为m1、ρ1、m2、ρ2的固体,杠杆处于平衡状态.问:当把m1、m2同时浸没在密度分别为ρ1'、ρ2’的液体中时,其杠杆平衡状态有何变化?(设固体不溶于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